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简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的内容。教材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从中初步认识角的;然后,要求学生用硬纸条折成活动的角,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设计这一内容时,应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几何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由下面四个环节组成。一、回忆联想,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展…  相似文献   

2.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徐占文王淑宏一、说教材“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2章的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及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  相似文献   

3.
"角"是形的最基础的概念之一.现行六年制小学课本中分别在第五册和第八册两次安排了"角"的教学.同样一个教学内容,安排在两个不同的年级,它的编排方式、深浅程度和教学目标自然是不相同的.第五册教材先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含有"角"的物体,引导他们从形象上初步认识具体的"实物角".然后在"实物角"的形状中认识几何图形的角,进而认识直角的实物图形和几何图形.这部分知识是为八册进一步学习角作铺垫、打基础的.津市二完小陈晓明老师执教这堂课时,抓住教材编排体系和意图设计教学过程.在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优选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探索.1.观察、联想,初步感知角的概念.陈老师分别出示五角星、三角板等物体,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的角,摸一摸、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角的形状.这一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教学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在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中,教材从生活着手,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接着,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  相似文献   

5.
陈冬梅 《广西教育》2014,(41):66-67
正一、教材简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学会用直尺正确画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摆一摆"等)认识角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指认出现实中的角及其各部分名称,会用各种材料做出或画出角,在此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6,(10):33-34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及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和三角板画角和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等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与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教材第143~145页)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结合操作演示,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然后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角的初步认识”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教学大纲中对角的认识的第一阶段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第二阶段进一步认识角、建立角的概念打基础,为今后学习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作铺垫。根据对教材分析,我拟定不方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来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茫林;初步学会用面R从结出的点画角和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是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意。理解“角的大小决定于角两边张丹的大小,写…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册(六年制)第19~20页。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 ,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建立图象的表象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仔细观察 ,严肃认真学习等习惯。教学重点 :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模…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与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拼组图形(教材第25页~26页),是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实际是图形分解与组合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拼摆,加强对学生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教学目标:1.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2.在认识角的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P66—67。2 本课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角 ,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同时 ,本节课的教学也是中、高年级继续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知识基础。3 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①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初步学会用直尺、直角 ,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③对学生进行事物是运动发展变…  相似文献   

13.
角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实物,联系生活实际,从实物中逐步抽象出角,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制一制等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教学“5的认识”时,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和课本上的直观图,使学生在感性知识逐渐积累的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理等方式,来认识数字5。具体的教学步骤是:1.教学5的认识。(1)让学生观察教材19页上面的主题图,设问:图上有几名战士?有几匹马?几把枪?通过设问,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突出观察的重点。(2)出示五边形,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这个图形是由几根小棒摆成的?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5的基数含义。(3)让学生用计数器拨数:先拨4个珠子,再拨1个珠子,让…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64~66页"认识角"。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一、明确内容 ,说教材。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143页———145页的三角形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 ,学习了本单元角的分类、垂直等知识的情况下安排的。作为边数最少、稳定性最好的多边形———三角形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 ,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2 教学目标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逻辑思…  相似文献   

17.
本节教学内容为角的初步认识(教材第66页),第1课时,新授课。 这节课,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如红领巾、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在低年级不对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根据已知的点画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大量实物,认识它们共有的几何特征,逐步抽象出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西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第43页。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前,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一些角的感性经验。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首先在第43页例1中,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钟面、剪刀、折扇、三角板等实物图形,让他们进行观察,使他们对角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例2“做一傲”中,安排了用一张纸折角,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苏教版第一册第26~27页。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球的特征。 2.让学生体会平面与曲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34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