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高校仍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大学语文必须尽快从“边缘”向“核心”迈进。为此,高校领导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大学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观,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优化大学语文的研究、管理和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的大学语文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专家学者们一致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语文课相比,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充分认识并肯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等性质特征。其实,我们还要看到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同样还具有实践性特征。但是在大学尤其是在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严重缺失的。  相似文献   

3.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采用表演法的必要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南开大学的陈洪、李瑞山等先生,把大学语文教学定位为“母语高等教育”。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具有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大学语文课程,使学生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媒介,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对于现当代大学基础教育来说,已经不算是一门新兴课程了。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设置中都少不了“语文”这门基础课,学生在头脑中早已零零散散地汇聚了较多文学方面的常识,可以说,一说起“语文”,他们绝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与好奇感。“大学语文”在教学中若想极大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难。如果“大学语文”的教学再拘泥于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已日趋边缘化,这与这门课程的设置形式、教学模式、考核方法都有密切关系。《大学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为顺应当前教育形势与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改《大学语文》为《高等国文》以突出“大学”的阶段性与“文”的质性并在教学中加以具体实施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为人诟病,就是因为课程没有充分注意教学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把大学生与中学生等量齐观,把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等量齐观。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这门课程的学习对象的性质与特点。“桂版语文”在教材中植入了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五个元素,力图使大学语文名副其实,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大学语文》已经从一门部分文理专业的可有可无的公共课发展成为全部非中文专业的必修课。已有一些理工科大学甚至把《大学语文》置于与《大学英语》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学语文》性质的变化,决定了它的功能、教学方法与考试形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一 作为任课教师,首先应该认清《大学语文》的功能是什么?《大学语文》教学大纲①规定: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语文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直接介入并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教育的文章。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各类分析、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不断涌现,各种进行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接着在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建议“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一建议得到了许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大学语文重要性的共识、大学语文课程受到高度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从很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仍在削弱。有些学校干脆停开了大学语文课程。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管理者们态度冷淡,认识不到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的同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在教育管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所谓的“规范”,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举步维艰的处境之一;其次。也和教育管理者们有关。由于他们的决策,使得学校追求功利性办学效果,学校重视学科专业的发展、重视教师科研水平,大学语文和其他人文教育课程受到冷遇;再次,是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危机,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虽然只是一门公共课,但它在大学课程中所具备的人文教育的功能却是其他科目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受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与学习习惯的影响,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中更多地却在变成一种摆设。本人要呼吁的是:“还大学语文本来的面目!让大学语文去努力完成它自己的‘大学’任务吧!”我们期待着大学语文快快进入自己的轨道———即徐中玉徐老所倡导的“研究、深入和创新”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亚荣 《现代语文》2007,(4):111-111,120
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的课程定位。一是从横向比较,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与其它人文素质课程不同的特质,强调“语文”二字;二是从纵向比较,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异同,突出“大学”二字。  相似文献   

11.
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只有改革课程授课模式才是出路。明确《大学语文》“语文本位”的课程性质,在实践教学中实行“文学史知识+人文素养+文学鉴赏”三位一体的授课理念。通过把生动传奇的故事作为授课线索,把教学内容与音乐有机融合,讲究授课篇目内在的文学史的系统性,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的专业属性特点等来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彰显教师课堂魅力的途径,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供具体可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自2004年始,大学语文课程一直被“边缘化”、“尴尬”这样的词汇所包围。然而广大语文同仁并没有灰心,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正朝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近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节目的热播,以及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中对语文科目的重视,都极大地增强了语文教师的信心,“语文热”的时代仿佛即将来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学语文改革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建筑类高职院校或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语文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职"大学语文"如何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上个世纪80年代初,部分高校就已经开设,后来一些高职院校,也把“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但目前该课程的定位和教学效能亟需反思。不可否认“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大学阶段,尤其在高职院校中,语文是偏重工具性,还是偏重人文性,抑或是两者并重,这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热点问题。有些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初衷主要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较差的学生补课,  相似文献   

14.
怎样才能把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深入下去呢?大学语文过级考试的雷声和满楼风雨是否会带来甘霖?本文试着提供另一种思路,即以“经典专书研习”为突破口,以拓展语文个性为目标,来建设大学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学语文遭遇尴尬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2月15日《中国教育报》,2月19日《人民日报》先后刊登了“光明视点”记者邢宇皓《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一文,看后颇有同感。笔者上大学语文课已有十余年,亲身体会到本课程的冷热变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语文的周课时是4节;跨入21世纪,周课时变成2节;现在有的专业仅上半个学期,18个课时;更有甚者不开此课。造成大中专院校的语文教师和“两课”、英语、计算机老师相比,身子好像矮了半截,已落入被人不屑一顾的地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大学语文确实成了该淘汰的课程了吗,是到了应该由其他课程取代的时候了吗?…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乃至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进而把他们培养成适应 2 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 ,多偏重于名篇佳作的阅读、鉴赏和相关语文知识的介绍 ,与中学语文教材大同小异 ,因而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强烈反感 ,致使《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存在着日益滑坡的严重趋势。如何改变《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的尴尬局面 ,已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开设最初是在理工科院校展开的,当时的教学目的是针对“文革”后的大学生语文知识的贫乏而进行的一种“补课”。单纯的补课性质的使命完成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则在各类高校、各类高等教育领域的非中文专业相继开设。1986年在北京钢铁学院召开的全国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把《大学语文》的作用提高到“进行文理渗透,培养交叉型人才”的重要高度。与之相适应,一批侧重点各不相同的教材在各重点院校被编写了出来。这些教材有的是以文学史为线索,以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名篇为内容,并结合文学史常…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好《大学语文》课──关于《大学语文》课教学方法的探讨孙先学全国文、法、理、工、农、医、师范、财经等各类大学,陆续开设《大学语文》课已经十余年了,这门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完成了传授语文知识的任务,而且让大学生们受到了我国的优秀文...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日益功利化的时代,干什么都讲究效益,大学也不例外,所以,只要不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课程能砍就砍,可缩就缩,《大学语文》就没能幸免于难。然而《交际与口才》却不像《大学语文》那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是一门具有相当实用价值的课程,一般大学似乎也不开设,至多作为选修课开设。可是大学生的口才与交际现状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是高专各专业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修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完美地落实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高专教育特点,实施适应学生心理、课程结构和时代要求的教学创新,是每个高专《大学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高专《大学语文》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定位,探索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