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善学师逸而功倍,不善学师勤而功半。”可见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整个教学工作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还要研究学法。只有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法,由“学会”到“会学”,才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各方面的功能才能得以加强,教学质量才能稳步上升。此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相似文献   

2.
唐芹 《考试周刊》2013,(82):97-98
中国有句古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尤是如此,送你金子不如教你“点金术”。学会“会学”是从学习方法的意义上说的,即“善学”与“不善学”的问题。“不善学,虽勤而功半”;“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于学习与不善于学习、学习得法与学习不得法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学习效果。自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我便经历了无数的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无论是自己上课还是观摩别人的课。在点评时大家都会提到一个问题:“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小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重视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形成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就如何指导学生“读、看、说、想”,  相似文献   

4.
《学记》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善学”和“不善学”的差别,主要在于有无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不会自学。近几年,涌现出的大批成绩优异的青少年,与其说他们天生特别聪明,不如说是学习得法,自学能力强,因而才取得了优秀学习成绩的。学生在校通过教师授课获取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生有涯而知无穷!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而独立工作的。如果在校学习时不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出学校,离开教师就会变成“失了网的蜘蛛”,就不能独立地继续学习和发展了。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知道怎样学习…  相似文献   

5.
《学记》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是“善学”和“不善学”的差别,主要在于有无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不会自学。近几年,涌现出的大批成绩优异的青少年。与其说他们天生特别聪明,不如说是学习得法,自学能力强,从而增进了聪明才智,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学生在校通过教师讲课获取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生有涯而知无穷!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而独立工作的。如果在校学习时,不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出学校,离开了教师就会变成“失了网的蜘蛛”,就不能独立地继续学习和发展了。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古人也有言曰:"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自学后进行有效的交流汇报,从而检测学生的自学成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古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所谓“善学”,就是善于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学得快、学得活、学得好,事半功倍。初入学的小学生,一般都还不会学习,让他们学会学习,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一轮课改强调的重点。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一、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计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指导学生明白制订学习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2.指导学生明…  相似文献   

8.
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我国自古有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未来的社会将是学习化的社会。要学会生存,就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从学习方法的意义上说的,即“善学”与“不善学”的问题。“不善学,虽勤而功半”;“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于学习与不善于学习、学习得法与学习不得法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栅『生、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有意识地自觉培养自己的语感。加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会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使学生愿学数学、会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这是可持性学习不可缺少的.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总是由教师创设好的,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这样让学生学习变得被动,  相似文献   

11.
俞菁 《中学教学参考》2012,(17):123-123
古人云:“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法国前教育部部长埃德加·富尔在他的《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培养形成的。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以下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能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却是个关键。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学任务才能完成得好。教师不应只片面地强调“教”,把学生看成是一种知识接受器,长此下去,会把学生培养成头脑懒惰、消极被动的人。同时教师也不能听任学生自由发展,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无方向,兜圈子走弯路。正如第斯多惠指出的:“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给怎样寻找真理”。所以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研究知识的过程。我在教学中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自己难以学会的,教师应给以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力争自己学会。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里结合小学数学课教学,概括几种导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敖艳 《职教论坛》2004,(23):26-26
“启发“就是激励引导,目的在于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求,自觉地获得知识.启发式教学不仅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极大地发挥,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而且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之在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质疑,自己获取知识,实现由学会向“会学“、“善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授人之鱼,只食一餐,授人之渔,却终身受用。”教师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使他们在广阔空间中学会调适自己,适应社会,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试图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学习是学生本身的自主活动,而思维则是学习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里结合小学数学课教学,谈几种导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是为了敦促与指导学生学,使学生向学、勤学、善学、会学和学会,教,是为了不教。欲如此,高校教师需要始终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激励、激发、指导和导引,即激与导。通过激使学生想学和愿意学,通过导使学生会学和善学,这有利于提高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学生爱学善学王金花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感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并不在于自己如何教,而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即如何能使学生爱学,善学。一、如何使学生爱学学校里培养的学生,与工厂里加工的产品完全不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管教师教的多好,如果他不...  相似文献   

19.
尝试教学倡导“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到“会学”,进而“善学”,即教会学生自学,自己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尝试学习方式与学生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自学方式是一致的。在学校里采用尝试教学,已经在模拟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自学方式,这样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白保云 《成才之路》2011,(22):22-22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让孩子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由学会到会学,显得尤为重要。“学会”与“会学”深刻地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两者的区别在于:“学会”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而“会学”则要求学生去主动猎取,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对已学知识具备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和系统化能力,并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本文结合自己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