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8,(2):68-78
居民是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利益的相关者,从居民的视角了解旅游城镇化发展对雁洋的影响,有利于更好的推进雁洋旅游城镇化的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对旅游城镇化和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以旅游城镇化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环境三个指标构建雁洋镇旅游城镇化居民感知的影响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雁洋镇居民对旅游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持中立态度,同时居民对旅游城镇化正面影响的感知较为强烈,存在"社会文化生活正面影响"、"社会经济正面影响"、"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社会经济负面影响"、"社会文化生活负面影响"和"社会环境正面影响"六个影响居民旅游城镇化感知的显著公因子,同时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居住时间以及不同户口所在地的居民群体间对旅游城镇化的感知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
南岳古镇是典型的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之一。通过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三方面构建基于居民感知的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环境满意度评价体系,并综合分析居民对于南岳古镇旅游发展的满意度及其环境变化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岳古镇居民对于古镇旅游发展环境满意度为一般,在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有着正、反面的感知,具体表现为居住和生活环境改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环境意识加深等正面影响,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物价水平上涨严重、传统文化冲突明显等与发展相矛盾的反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和内在统一性,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文章通过对黄山市11 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旅游村进行实地调研,从经济贡献、社会文化贡献、生态环境贡献三个方面研究了黄山市乡村旅游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贡献效应.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促进皖南区域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湄洲岛旅游业的发展,社区居民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暴露。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从湄洲岛旅游给社区带来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着手,分析湄洲岛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结果表明:湄洲岛旅游业社区参与不足;居民的旅游感知还受景区辐射范围的影响,形成明显的空间递减规律;湄洲岛居民旅游感知中社会文化、环境感知强于经济感知;居民对政府的作为有更大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凤凰古城为案例研究区域,以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研究了古城景区原生旅游形象认知成分的维度结构及潜在旅游者的感知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古城景区原生旅游形象认知成分包括旅游环境、地方特色与自然风光、建筑与古迹、居民友好、历史文化特色、休闲度假等六个维度,潜在旅游者对不同认知成分的熟悉度与认同度感知具有一致性。其中,潜在旅游者对建筑与古迹、历史文化特色的熟悉度与认同度感知较高,对旅游环境、居民友好的熟悉度与认同度的感知较低。本文研究成果将丰富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的实证积累并为古城景区旅游形象管理与市场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旅游开发带来旅游地居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使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变迁。苏家围集浓厚的宗族文化、客家文化和优美的乡村风光于一体,从2001年开发至今,当地居民社会心理经历了欢迎与期待、热情参与、淡漠与反抗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一个自然——文化——经济复合系统,它由乡村旅游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两个部分构成,包括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其中,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包括:水系、大气、地貌、土壤和生物;人文生态环境要素包括:建筑、聚落、服饰、语言、精神风貌和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结构交叉,能流关系复杂。旅游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互动的辨证关系,自然和人文两个子系统是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两个子系统相关因子的进步和优化,但也可能造成对两个子系统及其因子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关中地区中东部若干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实地问卷调查,运用excel软件对问卷作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求值分析的定量方法,分析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中东部若干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诸方面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发展旅游业持支持态度,但不同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的居民对旅游业的感知强度存在差异。正确认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促进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赣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条件、区位条件、市场需求三因子决定了赣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赣南乡村旅游地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两个方面,可划分为城市依托型、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交通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产业经济依托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型六种目的地发展模式和"三农"体验型、观光游览型、休闲度假型、科教修学型四种产品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0.
旅游目的地居民是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中的核心角色,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旅游参与行为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东江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居民为调查对象,获取基础资料,借助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先提取居民旅游参与行为公因子,再对居民的旅游态度和旅游参与行为各公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居民旅游参与行为包括旅游决策、利益分享、教育与培训、环境保护四个公因子,且旅游态度对"旅游决策"因子的影响程度最强,对"环境保护"因子的影响程度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