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发展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以绿色发展研究的视角,围绕个体特征、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对福建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堵点,进而从生态责任意识、绿色生产行为规范、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等三方面来思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过剩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不仅带来了城市环境问题,而且不利于农业生态的恢复和改良。从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的视角解读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有助于研究者以新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合理安排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为我国农业生态化的实现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合作社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全面做好“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从现实依据上看,农业合作社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桥梁纽带,满足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发展农业股份合作,推进村社合一、加强党建引领,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以及把农业合作社办得更红火的重要论述,对建设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乡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现代农业面临着种种弊端,生态文明对农业生产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积极探索并实施更加科学的农业经营方式,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现代农业面临着种种弊端,生态文明对农业生产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积极探索并实施更加科学的农业经营方式,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又是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部分.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是中国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农业,农业生态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也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立国之本,工业是强国之基。矿业是工业的基础和粮食,农业矿山建设是工业和农业和谐共生,是矿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矿山生命如何延续,农业地质能够发挥作用,农业矿山可以探索出矿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向。将农业地质成果中的农业科技知识、生物科学技术引入矿业领域,产生农业经济效益,才能真正体现“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绿色矿山转向农业矿山的目标。可见,积极推进农业地质、农业矿山建设前景广阔,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进入了一成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农业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相似文献   

9.
农民素质低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农村人口素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三个不适应:农民认知水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不适应、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不适应、农民的行为习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不适应。人口低素质通过制约科学技术发展、造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破坏者、造成人口膨胀和结构失调从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农业人口素质,抓好教育和农业科技普及, 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法律意识,促进农村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发展观的嬗变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模式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经过了三次历史性转折,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最新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传统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人们认识和探索的一种新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来,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探讨雄安新区的绿色农业的发展之路、推动雄安新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雄安新区绿色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从研发推广绿色技术、优化创新农业产业格局、培育绿色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绿色建设行动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雄安新区绿色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农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与农业职业教育关联密切.挖掘其思想精髓,旨在以史为鉴,对当今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我国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必须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最活跃的、第一性的生产力要素,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最根本的活力,而农业产业化则决定着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机制,也就是决定着我国农业崭新的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国一旦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相结合,就会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推动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最活跃的、第一性的生产力要素,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最根本的活力,而农业产业化则决定着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机制,也就是决定着我国农业崭新的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力一旦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相结合,就会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推动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从农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人和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新的时代需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树立以“生态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发展观和树立“绿色消费至上”的科学消费观。  相似文献   

17.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环节,马克思生态观是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指引。我国在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上突破了传统机制的束缚,取得了诸多进步性成果,但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发展模式和农民环保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必须利用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保障,并不断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文化素质和意识,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6,(7):57-61
以广东梅州市为例,针对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生态农业确实能更好挖掘自然环境资源优势,促进农业基础设施优化,拓宽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在先进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支撑下,保证农业重视生态生产和环境保护,促成民众生态文明素质的养成与提升,以此证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全面提升地域农业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无论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既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此,必须从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加快农业技术革新步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等方面采取措施,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而言,三农问题始终关系重大,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最关键性问题。如果没有稳定的农村环境,我国社会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稳定;农民没有过上小康生活,我国的小康社会就不是全面的;农业没有实现现代化,国民经济就不能得到持续科学的发展。中等农业教育与三农问题的联系十分密切,关系到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建设,需要对其予以重点关注,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推进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步伐以及学校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