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使用R134a/R23混合制冷剂的自然复叠制冷系统.编制了基于NISTREFPROP的仿真程序。利用仿真和实验对系统各种优化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验证。两者都表明:分凝措施有利于降低系统蒸发温度、提高COP;而回热可以略微降低系统蒸发温度,但使系统COP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HFC125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器的运行特性,设计和建造了一个直流变频热泵热水器实验装置,对HFC125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压缩机运行在95Hz时系统存在一个COP峰值.然后以95Hz为例,研究了系统COP与压缩机频率、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冷却水温升、压缩机排气温度等参数的关系,并与R410A亚临界循环系统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系统存在一最优频率,此时系统有较好的COP值,系统COP随冷凝压力和压比的降低呈上升趋势,而蒸发压力基本恒定;当冷却水温升超过47.5℃时,COP迅速下降.相对R410A亚临界循环,HFC125跨临界循环系统COP显著提升,提高幅度平均在12%以上.  相似文献   

3.
在热泵热水器名义工况下,通过建立热泵系统循环热力学模型,利用EES程序,对HFO1234ze/HFCs混合工质热泵系统循环的热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发现R1234ze/R32在(20%/80%)和R1234ze/R125在(70%/30%)存在最优配比,对应的系统COP值分别为8.36和7.41。以此为基础,从冷凝压力、排气温度、压比、单位质量制热量和单位质量功耗5个方面和R32、R1234ze、R125、R134a纯工质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1234ze/R32(20%/80%)系统COP分别比R32、R1234ze、R125、R134a和R1234ze/R125(70%/30%)系统COP增加了4.53%,25.32%,41.41%,17.88%和12.81%,其冷凝压力为2.295 MPa,排气温度为80℃,压比为3.016,有望作为新型替代工质。  相似文献   

4.
从图象可知,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物质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制冷剂R1234yf的循环性能,取代温室气体潜能值高的R134a,开发出性能优越的汽车空调制冷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环保混合制冷剂LMR01,其由三种制冷剂R1234yf/R152a/R134a(质量百分比为80/10/10)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变工况下三种制冷剂R1234yf、LMR01和R134a的热力学性能。结论如下:R1234yf和LMR01的COP比R134a分别小6.5%和2.5%;LMR01的COP相比R1234yf提升4%;R1234yf和LMR01的排气温度分别比R134a小11℃和7.5℃;R1234yf的制冷量比R134a小约7%;LMR01的制冷量和R134a相似,非常有利于直接充灌;LMR01的温度滑移很小,可看作共沸混合物;环保性能高,ODP为0,GWP为145,符合F-gas法规;可燃性低,安全性能高。对LMR01的研究可进一步提升汽车空调环保制冷剂的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换热效率,从传热和压降的耦合角度出发,针对R125/R600a混合工质蒸发器建立了结构优化的理论数学模型,分析了管径、蒸发温度对管长优化结果的影响,并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R125/R600a混合工质蒸发器存在一最优管长,且最优长度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加;随着蒸发温度的增大最优管长也呈现增大趋势。由此可见,小管径的蒸发器最优管长更短,结构更为紧凑,制造成本更低,而换热效率更高,同时制冷剂的流动摩擦阻力也会更小。研究结果对空调、冰箱、热泵系统的工质选用及运行工况的选择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是高中物理第二册《电阻定律》一节内容中的重点。在教学中,作者用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铁丝C、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的康铜丝B及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热敏电阻A等三种不同温度系数的材料制作如附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对增强学生理解电  相似文献   

8.
首先请看下面的例题: 液体在蒸发时,如果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则( ) A.液体蒸发还能继续进行,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B.液体蒸发还能继续进行,液体温度要降低。 C.液体蒸发不能继续进行,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D.液体蒸发不能继续进行,液体温度要降低。[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针对R290制冷剂应用的特点,重点分析了R290压缩机润滑油的选择过程中溶解度及溶解粘度的影响。指出了在R290制冷剂应用时,因排气温度低带来的过热度问题及其影响,提出了改善R290系统过热度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R12对大气臭氧层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而R134a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制冷剂,为减少环境污染,可用R134a代换R12.根据对R134a和R12特性的对比分析,改进了空调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和其他附属部件的具体结构及参数设置,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可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1.
在设定飞机参数的条件下,以现有的实验模型为研究平台,提出了一种机载小功率热电制冷系统的设计优化方法.考察了该系统在3种不同飞行高度运行时制冷量与制冷系数的变化曲线.然后,利用熵产最小法评估了系统的性能,并计算出系统的代偿损失.通过电功率实验,得出了制冷系统的功耗变化曲线,其峰值小于机载装备可提供的最大电量,由此证明了小功率热电制冷系统应用于机载设备的可行性.制冷系数、制冷量及系统熵产与飞行高度和电流有关,通过分析这些变化数据,得出工作状态下制冷系数的最优值,并提出可最大程度利用热电制冷系统优势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程嗣  程首宪 《新高考》2006,(2):20-22
1.如图所示,带有活塞的汽缸中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已知气体的温度随其内能的增加而升高.将一个半导体NTC热敏电阻R置于汽缸中,热敏电阻与容器外的电源E和电流表A组成闭合回路,汽缸和活塞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若电流表的读数增大时,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气体内能一定增大 B气体体积一定增大 C气体一定对外做功 D.气体压强一定减小  相似文献   

13.
对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环境工况和进水温度对排气压力、排气温度、消耗功率、制热功率、热效率等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排气压力、排气温度和消耗功率随着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制热功率和性能系数随着进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系统的性能是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感受水的电离随温度的变化,直观感受到升高温度,醋酸钠溶液的碱性增强;通过计算不同温度下的c(OH-)/c(H+),便于理解醋酸钠水解随温度升高碱性增强而pH变小的事实。基于实验论述了醋酸钠水解随温度升高的pH变化的复杂性,分析了二氧化碳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氨水吸收/压缩复合制冷循环的方式不同,结合Schulz氨水溶液状态方程,分别对压缩机处于系统高压区和低压区2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分析了在给定中间压力下,蒸发温度Te、热源温度Th和冷却水温度Tw对2种组合方式下压缩机当量热耗量qCW、热源耗热量qG和循环性能系数COP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缩机当量热耗量对循环性能系数的影响要低于热源耗热量的影响;压缩机处于系统高压区时循环的一次用能量要明显高于压缩机处于系统的低压区;压缩机处于系统低压区时循环性能要优于压缩机处于系统的高压区.当中间压力给定时,存在一个最佳热源温度,使得氨水吸收/压缩复合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取得最大值.  相似文献   

16.
初中物理“电阻”一节中指出: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中物理“电阻定律”一节中又提出: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教学中直观地将上述结论用实验演示出来。能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物理现象与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DyFeCo非晶磁光薄膜,研究了氩气压、溅射功率对DyFoCo薄膜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反射率随惶气压升高而降低,矫顽力随敢压升高而逐渐增大,达到一定值时克尔回线反应,随后矫顽力又逐渐减少,高气压下的矫顽力温度特性较低气压下的矫顽力温度特性要好,但氩气压进一步升高,磁光克尔回线矩形度变差,本征磁光克尔角随氩气压升高而增大,到达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少。反射率随溅射功率增加而  相似文献   

18.
例1 有A、B两种物质,其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10g水中最多能溶解1.5g物质A.在30℃时,将23g物质B的饱和溶液蒸干,可得3g物质B.在20℃时,A、B两物质的溶解的关系是( )  相似文献   

19.
化学实验改进四则山东费县第二中学(273400)侯荣田,王相生,马云春,韩其中,马荣香一.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实验一般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Ca(OH)2却相反.笔者是通过下列实验证实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夏季车内温度变化情况的统计分析,找到温度随停车时间的变化规律,提出改善车内温度环境的措施。车内空气温度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脚部位置温度最低,随空间高度升高而逐渐升高,顶部温度最高。车内高温情况下启动空调制冷,需要15~20 min才能达到人体适宜温度。实验表明:采取阴凉处停放、贴车窗膜、遮阳等措施均可降低车辆停放时的车内温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