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家庭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青少年时期在社会性方面所受到的培养和熏陶奠定了人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 ,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家庭必须丢弃“自我为中心”观念模式 ,用社会性意识规范儿童行为 ;必须珍视家庭气氛和交往互动的教育力量 ,注重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的教育 ;必须让儿童自尊、自信 ,在“自律”中求得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形成与发展的初始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家庭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由于近年来中国家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必将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试探讨现代家庭的特点,阐述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不断增多。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对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调查证实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确实差于完整家庭儿童,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发展指个体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的过程,即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对于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外部因素人们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因又是什么?近二三十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为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而观点采择在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文章从观点采择的含义、分类及过程方面出发,探讨观点采择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诸方面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有效措施,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学校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呈现出一些优势。1.小学阶段品德教育保证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一般认为有6个组成部分,即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识、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道德品质居于核心地位。尽管我国目前独生子女增多而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使得家长们不得不意识到发展儿童社会性的重要性,但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加之不能理智地界定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其对子女正确的社会性教育方向很难保证。小学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幼儿园、社会。本研究以陈会昌修订的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考察了家庭结构与之儿童社会性发展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中的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且核心家庭中的儿童只在依恋父母、侵犯性、诚实公正这三个纬度上的发展略高于主干家庭,而在其他纬度以及社会性发展总分上均低于主干家庭中的儿童;核心家庭中的男孩与主干家庭的男孩在社会性发展的各个纬度及总分上都无显著差异,而核心家庭中的女孩与主干家庭中的女孩在意志、内外向形、自我概念、同情助人、自尊心等纬度的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观点采择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发展指个体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的过程,即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对于社会化,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外部因素人们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因又是什么?近二三十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趣为这一问题作了回答,而观点采择在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章从观点采择的含义,分类及过程方面出发,探讨观点采择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诸方面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有效措施,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学前末期到学龄初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做好儿童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准备对其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在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评估儿童在该领域入学准备的针对性测评工具。本研究旨在编制出适合我国学龄前儿童使用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测评工具,从人际交往、道德品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社会适应五个层面入手,制定准备入学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评估量表,并筛选出在该领域入学准备不足的儿童。同时利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发现量表设计比较合理,可以作为评定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存在着价值观狭隘、教育方式偏失、教育内容片面和教育行为背离等现象。应该自觉加强家庭教育社会化、拓宽社会化的内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每一位社会中存在的个体都具有社会性,其社会性发展对于个体融入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视障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是不容忽视的。怎样对视障儿童实施社会性教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社  相似文献   

12.
亲社会性是一种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益的情感和行为,是人格中的道德成分。儿童期是个体发展亲社会性的重要时期,但研究者对儿童亲社会性人格特质的关注较少。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儿童亲社会性研究的一些成果,包括其内涵和结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研究,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为以后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取保定市186名4-7岁学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对其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常模相比,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符合常模正态分布;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总分高于女孩;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随年龄增长、家庭定居市区时间的增长及母亲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呈增长趋势。学前流动儿童家庭、社区、幼儿园应通力合作,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于惠 《山东教育》2005,(15):8-9
社会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愿与行为特征,是社会化的产物.儿童社会性发展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统一,是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主要内容,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环境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工具等,它们形成了儿童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热情的相互关系,特指儿童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这种情感上的联结,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依恋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表现,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对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也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并积累了不少的丰富资料,但查阅众多相关文献,发现涉人跨文化研究的却甚少,因为依恋相同于其他心理现象,有着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儿童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本文试图从影响亲子依恋风格的因素等方面探究其跨文化性,以期为亲子依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生态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个体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家庭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从家庭生态观的视野来看,当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存在着目标系统、对象系统、内容系统、环境系统等多方面的生态危机。因此,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寻找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隔代养育利弊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隔代养育现象十分普遍。隔代养育不仅解放了父母,促进老人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孩子形成某些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但祖辈养育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依恋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自闭症症状的核心是社会性发展障碍。也正是由于这种障碍,常常导致人们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存有偏见和误解。文章在笔者接触了一些个案和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基础上,探讨了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姚凤英 《辅导员》2009,(3):56-57
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始于家庭,通过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的养育,学前儿童掌握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技能,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当前在我国,许多家长在学前儿童社会技能学习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如,认为智力方面的学习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方面的学习是次要的,等等。“一个人若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人相处,那么他的潜能也根本无法施展出来。这样的话,即使是才高八斗,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隔代养育现象十分普遍.隔代养育不仅解放了父母,促进老人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孩子形成某些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但祖辈养育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依恋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