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守正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基,应以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为主要内容;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动力,应以创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新、创社会主义文化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为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以更新颖的表现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必须紧扣时代之需,借助科技和产业,开拓文化市场,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中华传统文化也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遵循价值结构、情感结构、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构。传统文化要实现创新性转化,就要创新表现形式,吸引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呈现方式,让人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让经典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民族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民族高校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但目前这一工作面临“缺乏氛围”“形式单一”“人才不足”“文化冲击”等诸多严峻的现实挑战。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民族高校要不断加强环境营造、科技赋能、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从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持续化”“数字化”“学理化”和“国际化”。民族高校通过推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5.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创新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外在彰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为我们厚植传统文化自信打下了稳固根基,文化自信语境的形成又为我们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具有博大精深的显著特性和常做常新的无限潜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存在着文化自卑心理产生、负面思潮影响和传承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依靠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程度,以最新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新内涵,以全新话语体系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述的策略,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7.
传统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立足于时代需求,推动中华古籍的传播创新,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网络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从日常生活视角,以“穿越”为传播隐喻,关注古代生活方式的跨时空再现复原、前人逸闻趣事的跨媒介叙事呈现。在叙事方面将保护、传承与创新的逻辑互嵌,具有书斋故事与考察记录相结合、趣缘传播与代际传承相结合的多重叙事特点。该纪录片尝试将古籍的大众化传播,落实于百姓生活日用、衣食住行,对探讨时代精神与历史人文的共生性以及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面临的难题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补充拓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表达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统一的四重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话语表达、资源发掘、传播载体等方面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集体记忆,是独特的文化意识基因。高校作为国家、民族文脉历史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高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天然的联系性,可着重围绕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校园、校史文化资源,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活络传统文化交流机制,深化高校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探颐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育人有机结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天然亲和性,促使两者实现双向互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对于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具有深厚的时代意蕴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诞生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促使受众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分享者,人们对信息内容的质量要求也更高。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传统文化类节目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传播渠道固定化等问题,对观众吸引力不足。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类节目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呈现形式和传播模式,深度挖掘传统节日、历史故事、文物作品等的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文化精品。其创新之路应从内容上注重深掘文化内涵,刻画视听亮点,推动传统文化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形式上紧扣内容本身,打造在场叙事,以全新节目形式为观众营造沉浸交互式节目氛围,为传统文化节目呈现形式树立新范式;从渠道上打通传播路径,以实现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破圈”之道。  相似文献   

12.
礼敬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统一。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恭敬态度,即内在情感的表达;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表现在相应的行为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时代与国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需要在世界上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在我国外交实践中的体现。习近平外交思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习近平外交思想启示我们,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中华民族精神标识,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亲和力,提升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彰显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优秀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和特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涵养化育功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家风家训价值意蕴的时代彰显,二者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新时代通过构建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的社会合力、优化家风家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平台、打造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等有效路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5.
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龙头文化,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是一种提升,更是一项学科建设。这项学科建设完全符合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的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时代要求,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我们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达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改变当前炎黄文化研究存在的结构性困境,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相转化,将不同研究成果内在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精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的强大生命力、深远影响力和鲜活感染力,是我们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既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又具有切实可行性。它的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必须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视觉化创新是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传播媒介数字化发展推动了意识形态叙事内容生产的范式转化,勾勒了社会大众视觉消费惯习的时代图景,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实践指向提供了现实机遇与必要情境。当前,可视化传播作品视觉消费动力不足,视觉创意落实未形成闭环,视觉呈现形式有待加强,图像解读泛娱乐化,成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由此,以顶层设计统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以队伍建设保障红色文化视觉呈现,以微距联动创新红色文化话语建构,以融媒矩阵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成为实现红色文化视觉重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需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乡土生产方式孕育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乡村是古代文人“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田园牧歌诗意呈现,田园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支撑。本文从传统田园审美文化的价值功能出发,提出其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的内在逻辑、方向及时代价值,对进一步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丰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系列决策理论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教科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于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在百年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数量和呈现方式等都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迁,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性特征,又表现出不同的继承性特点.在新时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编写中,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谐对接.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教科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于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在百年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数量和呈现方式等都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迁,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性特征,又表现出不同的继承性特点.在新时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编写中,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谐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