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建筑工程的质量与人们身心及财产安全息息相关。随着建筑物产生的安全事故造成的较大社会反响,国家开始加大安全管理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依据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利用软件对建筑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实现建筑信息化,可以规避各类建筑问题。基于此,本文以BIM技术及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实现过程为切入点,对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9,(2):67-72
在研究国内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造价信息管理,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机制,进而构建基于BIM平台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信息服务体系,并分析了体系构建的流程。  相似文献   

3.
在轨道交通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参与方众多,产生的信息类型复杂,形式多样,数量庞大,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信息流失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项目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以轨道交通项目信息管理为研究对象,进行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信息分析与BIM应用研究,提出基于BIM的轨道交通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框架体系,实现轨道交通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信息的有效沟通,为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行业革命性的一项技术,将贯穿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对于设计、施工、运维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样,将BIM技术及早引入建筑类职业教育中也迫在眉睫,在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BIM技术对于促进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将BIM技术融入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探索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与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综合BIM应用的人才需求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增设BIM教学环节,优化BIM教学模块和设计路径,深化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构建BIM应用课程体系,体现"可视化"建筑模型,施工模拟建造过程及运行维护等方面的BIM技术应用,培养学生BIM技能+管理协同能力,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建筑工程的多个相关领域都已广泛使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施工模拟、碰撞检测等,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与BIM相关的课程比较少,有很多高校暂未开设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对BIM技术的重视程度不高,无法应用专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通过BIM案例工程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到竣工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弥补课外实践的不足,提高创新能力和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各地区城市建筑工程的数量与规模在逐步扩大,社会各界极度重视建筑项目结构施工安全性与稳定性.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BIM技术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拟定BIM技术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探究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与实现.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燃气输配场站运维管理缺少有效的协同管理平台、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将BIM技术引入到燃气输配场站运维管理之中。结合唐山市某燃气输配场站实际工程案例,进行燃气输配场站BIM运维模型的构建,并对基于BIM的输配场站的运维信息管理、设施设备维保管理、管线综合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BIM技术应用于燃气输配场站的运维管理之中,可以实现燃气输配场站工程运维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和各类运维信息的集成管理,为燃气输配场站参与运维管理的各方提供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的平台,能够有效提升燃气输配场站运维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现实中存在建设项目运营和维护成本大大高于建设成本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在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中,已完工程缺乏完整的历史数据,存在信息共享性差、未来成本估算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从而限制了相关理论在解决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中的实际应用.为此提出,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作为信息共享平台,各工具软件可通过API接口与之动态集成,数据库与BIM之间的连接将以ODBC为基础,构建基于BIM的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19,(3):23-27
探讨了BIM技术在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以全过程造价管理与新型信息技术手段—BIM两者的结合为研究角度分别从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等各个阶段进行BIM技术对于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探讨了BIM技术对于此各阶段造价管理发挥的促进作用,解决我国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了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的效率,有效的实现建设过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提高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该中心由建筑构造识图、BIM施工技术应用、BIM造价管理及BIM全过程管理4个实训室组成,开设BIM一体化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可充分满足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中培养土木类专业学生掌握BIM技术的实践教学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建筑业体量大但信息化水平低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工程建设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针对BIM技术的特性,提出BIM是十三五建筑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技术。详细介绍了BIM技术在工程建设各个阶段中的应用情况,通过BIM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整个项目的建设成本,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建筑工程质量,提升了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3.
作为培养BIM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结合水利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实际,以融合的方式开展“基础课程改造+核心课程植入”模式研究,形成水利工程专业课程BIM技术教学的闭环体系。一方面,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水利工程制图课程进行重构,创设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制图建模基础课;另一方面,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理念,将BIM技术植入水利工程专业的六门核心课程中,培养学生的BIM应用技术和BIM思维。  相似文献   

14.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国内的开发过程,本质上也是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理念的完善过程。作为连接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的重要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BIM)发挥了推动工程各阶段人员交流互动的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工程的效率与质量,而且体现了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由建筑工程业兴盛起来的建筑信息模型系统,最早是在美国出现,至2007年以后,才开始在国内建设项目中得到运用。国内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水平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建筑信息模型(BIM)等科技力量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到实际建筑工程中去不断探索,二者均为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不可忽视的诱导动因,当然也是其研究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唐韭虹 《亚太教育》2020,(6):150-150
近年来,国内各大建筑企业已经开始了建筑模型方面的研究,并逐渐将BIM技术融入其中,旨在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场所,为了保证所培养的人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当地推广和应用BIM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已经成为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在BIM信息化技术应用不断发展和装配式建筑构件大力生产的大环境下,企业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对BIM技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历程研究,提出了BIM技术与质量链结合应用于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通过质量链的设定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实现了企业在质量管理中的高效对接,并从组织管理、制度约束和人才配置等多方面提出了BIM技术应用优化的企业对策,助推我国装配式建筑项目质量管理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工程造价贯穿于项目全寿命周期。BIM技术的应用,可使参与方在不同阶段在共同的模型中实现协同作业,更有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本文基于课程特点及执业特点,在工程造价教学中植入BIM技术,使学生掌握工程造价管理的正确方法,以能力为本位,提高技能,增强社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建筑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BIM技术的发展促进传统建筑行业改革,研究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控制中的作用,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能更好地提升工程造价控制水准.  相似文献   

19.
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是集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与数据处理为一体的技术,其涵盖了工程项目的所有内容,是建筑行业一项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技术。目前BIM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也为高校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将BIM技术应用在工程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但是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BIM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意义入手,分析现阶段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的BIM技术应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工程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在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当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来对传统的建筑业水平进行不断的提升,最终实现科学的管理.本文首先对BIM技术进行了概述,其次对现阶段我国BIM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其实践应用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