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做一个好榜样我利用每天的晨会课让学生读我前一天写的日记。于是,日记也成了我每天的作业,而且我的每一篇日记都精心选材,因为我担负着“改变日记现状”的重任。我的日记有时是课堂上学生的一个精彩的回答;有时是上学路上的一道风景;有时是家里饭桌上的一次闲聊;有时是看书后的一些体会等等。我的日记彻底改变了学生对日记的看法,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日记内容。父母的叮咛,一张照片,一个眼神,一次活动,一个想法……嬉笑怒骂都被学生写进了自己的日记里。我告诉学生,写出自己的见闻、经历、想法,任凭挥洒,日记就这么简单。“原来,这就是…  相似文献   

2.
我教中学历史课已经四十多年了,有时有人问我:"你教课多年,教材想必很熟悉,还用备课吗?"我总是回答说:"要备课,还要更好的备课,不备课我是不敢上台的."这是我的心里话.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我教历史课多年,越教越感到自己的不足.每当我见到青年学生时,总想到他们代表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现代化的实现者,这就更加强了我的责任感,促使我去勤奋学习,认真备课.我是怎样备课的呢?  相似文献   

3.
<正>本人在课余时间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在细读完整本书之后,收货颇丰。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重点阅读了其中的备课篇。余教授的"备课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主题: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练习,撰写教案,集体备课。每次上完课之后,老师都会感到困惑: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什么学生却没有如自己所愿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在一次次的反思之后,终于找到其中的原因: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的课  相似文献   

4.
蒋力臻 《师道》2008,(7):84-85
我是一个小学美术教师,一次和同事聊起:半个学校的学生都是我教的,另外半个学校的学生也认识我,因为我教的年级有时会调整。可是,自问我能叫上来每个自己在教学生的名字吗?  相似文献   

5.
当头棒喝     
学校里每周给班级安排了一节自修课,本来我是让他们上自修的,可是后来发现效果不好,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从下周开始,我利用这节课给大家讲一点传统美德的故事吧,大家都是中国人,咱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得知道。学生们都很欢迎。我从图书馆里借了几本书。虽说增加了备课量,但是这样的事情多做点我也很乐意。每次讲完一个故事,我都会组织他们讨论,谈自己的感想,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感觉学生都很有兴趣上这样的课,甚至有时比上数学课还全神贯注,还要投入。学生的发言,也常常让我受到启发。一次,我在讲一个美德小故事,快讲完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相似文献   

6.
走进他们的世界,帮他们消除学习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持积极态度,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因为,在学习方面,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第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你的学生进入教室时起,你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受欢迎的气氛。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任班主任时,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我在自己班上课时,总是一脸严肃。偶尔一次,同学们在英语表演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这一笑,使同学们激动了一整天。课下,有几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今天很激动,因为我们第一…  相似文献   

7.
一年多了,一直对这个自己从一年级带上来的外来民工子弟班深感郁闷。因为家有女儿也读二年级,有了不自觉的比较.所以常觉得教他们很累。有时看他们同一课的作业一次一次地上来订正,讲了又错,错了又讲,在觉得不可思议之余我总是怒不可遏。再有时看他们上课还开小差、讲空话,就难免批评指责,于是学生噤若寒蝉,举手的人少了,他们的反应总是慢半拍。我不禁感慨:我到哪里去找上课的感觉?到哪里去寻找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市里开设了一个Flash课件制作培训班,请我去上课,为了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我在第一节课上就向各位老师展示了网上下载的一些优秀Flash课件,其中那件模拟游标卡尺的作品让他们惊叹不已。如今培训快结束了,没想到还有老师记得它,提出要我教他们做这个,说实在的,虽然我完全有信心可以做出来,但是总因为网上有现成的,还真没自己动手过。没办法,看来这一次是躲不了了,我得先备课!  相似文献   

9.
且行且成长     
毛卫英 《考试周刊》2014,(57):180-180
<正>想当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执著真诚却急躁。对学生播撒的一片责任之心,常常被我急躁而过于较真的表达方式给毁了。那时,因为我要求过严,急于求成,方法简单、单一,很少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自己变得越加急躁;有时,因为我备课疏漏,讲解有误,引来学生非议,我为了自己的颜面会恼羞成怒;有时,因为任务重、压力大,偶尔会产生消极情绪。有段时间里,也曾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造就学生进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空间,讲台是展现教师才能的场所。要使自己在课堂小天地,运筹帷幄,游刃有余,教师应该注重课前备课,因为备课是成功的前提。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因为教师在备课时会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设计。就个  相似文献   

11.
市里开设了一个Flash课件制作培训班.请我去上课.为了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我在第一节课上就向各位老师展示了网上下载的一些优秀Flash课件.其中那件模拟游标卡尺的作品让他们惊叹不已。如今培训快结束了.没想到还有老师记得它.提出要我教他们做这个,说实在的,虽然我完全有信心可以做出来,但是总因为网上有现成的,还真没自己动手过。没办法.看来这一次是躲不了了.我得先备课!  相似文献   

12.
一个怎样的话题才是学生们都感兴趣并且可能下笔千言呢?我在一次《同学,你快乐吗?》的作课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快乐”的原因是交往的困惑。为什么平时的作无法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不是因为有些话题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就让他们归因为自己不会写作?会不会把两结合在一起从而就会有了一个话源呢?有了这个灵感,我就决心把作和做人结合起来.在学生人际交往和作困惑之间搭起一座的桥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一、钻研教材的功夫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学习课上,在于老师范读完课文后,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因为读者流泪了,听者也流泪了,于老师曾说他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一遍一遍地读课文,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了,读到文章就像自己写的一样,就像写自己的事。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情景,我印象特别深。情景一:在一个学生读完…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优秀教师都是在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进行创造性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更贴近学生实际,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重视加强备课策略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备课的策略主要包括系统备课的策略、课时备课的策略、吸纳备课信息的策略、教案书写模式的策略。一、系统备课的策略1.常年备课。一次,北京市特级教师陈毓秀讲“战国七雄”一课时,极为精彩。课后有人问他:“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备课?”她回答说:“要说时间长,我准备了一辈子;要说时间短,我准备了1…  相似文献   

15.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为迎接一次高级数学评优课,我自然也不敢掉以轻心。在集体备课时,几位教学参谋分析说:“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不接触‘菱形’的概念,因此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充分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学生的要求。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受到教育,这在课前准备阶段就应该体现出来。在这一阶段,由于教师主要起设计作用,许多工作必须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由此也就锻炼了学生掌握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衡量课前准备的标准,不是看教师备课的状况,而是看学生的准备程度。   我们通过与学生的经常接触,发现他们的内心既复杂又矛盾。在他们身上时常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的“陌生”和对社会现实的疑惑,但同时又有着运用…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上过一次校本教研课,内容是队列队形的变换。上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特别在各个动作概念上,我都做了认真的备课,生怕误人子弟。其中",横队左转弯走"的技术要领有117个字,我认真的背了下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地讲解了不下三遍,可学生还是记住了前面忘记后面,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越练越差。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我精心准备的课会出问题?是我自己没做到位,还是学生太笨?从反思中我发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接受并理  相似文献   

18.
一次试教──《在仙台》备课说明袁微子这次试教之前,我利用了两个晚上,断断续续地备了课。我先把自己设想成为一个五年级学生,从语文形式──词、句、段、篇来理解内容,进一步领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再从怎样让学生理解来考虑,着重抓了教材中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与此有...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怀念自己带的第一个班级,那时我刚大学毕业,没有什么经验,工作全凭一股热情。我和学生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一起踢足球、打雪仗、郊游……今年是他们毕业的第21年,学生们在春节期间搞了一次隆重的聚会。在会上,大家轮流发言,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学生们纷纷感激我的关爱,有些事我已经忘了,他们却牢记在心。突然,一个人站起来大声说:  相似文献   

20.
正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进而促使听课的老师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