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执教“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我有幸参与了她的两次试教.事后,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学生会了怎么办?课堂真不容易出彩吗? 实录: 教法(一) 师:你知道“放大”和“缩小”这两个词吗?根据你的理解,请你说说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生1:把图形变大或变小. 生2:按一定的比把一个长方形放大或缩小. 师:作业纸上有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放大或缩小这个长方形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教师巡视,辨析错误,发现全班只有两个学生画错了,导致下面的教学因学生会了而背离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师有点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2.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认识比例之前新增的内容。从这一单元来看.比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一方面能为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的意义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教学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使学生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教学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使学生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生活中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是有一些区别的,可是这一点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数学课上教学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是具有数学意义的,教师应将部分内容当成概念来教学,而非侧重于探索。本文基于常规教学的基础,结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开发,从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深化概念、拓展概念外延等方面,以同课异构为例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对"比例"意义创新编排的内容,把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与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巧妙结合,既能赋予"比例"丰富的现实意义,又能理解"图形缩放"的教学含义,也为"比例尺"的教学作铺垫。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的周洁老师和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的郭东根老师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设计,既充分理解与尊重教材的编排意图,又体现了基于自身教学价值取向的个性化创造。  相似文献   

7.
<正>【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内容,这部份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在体现数学严谨性的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与云南民族文化相融合,着重体现数学知识性与文化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在学校开展的"双周一研"教研活动中,我校青年教师蒋琴老师上了一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特别是课中有这样几个让学生进行阅读的片段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孙庆亮 《考试周刊》2013,(34):73-73
<正>一、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38~3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二、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教材首先呈现了生活中图片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然后通过例1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再结合例2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具体画法。三、教学目标1.认识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体验  相似文献   

10.
(一)一节课的启示我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陈美华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向通话”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例如,她在教学“正比例”时,启发学生在争论中获得了清晰而巩固的知识。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就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并板书课题——正比例。然后向学生布置阅读教材的内容及其要求。几分钟以后,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什么叫正比例?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挂出写着正比例意义的小黑板。教师认为学生能说出正比例意  相似文献   

11.
“备学情”,指教师对执教对象——学生的情况分析。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有可能纳入进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状况等,都是把握学情的切入点。对上述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并不见得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选择那些确实与本节课教学设计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也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确实加以考虑的内容,作为备课对象。  相似文献   

12.
<正>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自主探索和实践活动作为载体,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1.是否可以将《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两课进行整合,重点先放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课,然后再来上《比例尺》?  相似文献   

13.
<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和性质,在本单元也已经学习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以及比例的意义和性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丰富和加深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已有认识,体会比例尺的本质就是图形缩小或放大前后对应长度的比;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中,“周长”和“面积”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对此,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六册,在让学生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安排了一节“面积与周长的比较”内容的学习。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扫清障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此教学时,重点应落实在“比较”二字上,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确“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其识别能力和思维能力。下面是一位教师在该节课教学中,用六个环节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进行全方位…  相似文献   

15.
【设计思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 ̄39页的内容。其教学重点是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能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16.
《课标(2011)》将实验稿中的“空间与图形”领域改为“图形与几何”领域,并要求在此领域中主要体现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同时,《课标(2011)》把实验稿中的“图形与变换”改为“图形的运动”,虽然保留了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与缩小等内容,但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几何图形的一种有效方法,即化动为静,以静制动,动与静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正>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思维的层面,由具体的数学方法和策略过渡到一般性的思维策略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提升思维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自觉性与创造性、严谨性与深刻性等。苏教版六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2.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学定义的准确性.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设计 1.本节课的教材简析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基本掌握了图形的旋转,图形的平移,以及三角形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剪一剪”、“图形的旋转”、“图形的平移”等操作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探索并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