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杰 《视听》2018,(6):119-120
当今我国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迅速发展,而传统媒体却走了下坡路。在新的形势下,为了优势互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成为了大势所趋。为了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现有效融合,从而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抓住三个关键点:明确融的主体、树立融的理念、找到融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吴恒 《新闻传播》2024,(5):12-14
融媒体时代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一方面强调从内容维度实现创新;另一方面也应当基于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的融合提升广播电视节目传播与呈现质量。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的广播节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包括转变观念,实现工作思路创新;转变方法,实现节目内容创新;提升素养,实现传播效应优化。只有实现多方面的创新优化,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提高广播节目的传播质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中发展,这种融合给媒体带来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融媒体的强力推动下,传统媒体如何才能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通过扬优与借势发展,开拓出一条融合创新之路.本文从融媒体出发,对传统媒体在融媒体环境下如何扬优与借势,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4.
自《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县级融媒体建设有了纲领性的文件指导。福建省有序展开县级融媒体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带有本土特色的融媒体中心,构建上下一体的媒体框架。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未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会继续推动融合转型,在技术创新、内容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媒体的融合深度和广度,实现区县级融媒体从相加到相融,多方位整合媒体资源,搭建更加智能、符合民众需求的新型融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5.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受众在接受新兴媒体的渠道与平台的同时,忽略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或是质疑将两种媒体进行融合是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能否为受众提供更为快捷便利的获取新闻的渠道。当媒体融合发展到今天,融媒体不仅包含了各类媒体的长处,还可以对财经等类型节目起到辅助作用。本文主要对融媒体背景下财经节目的思维转变进行分析,简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希望可以对财经节目在融媒体时代的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传统媒体受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传播方式、内容、受众群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影响,传统媒体应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为此,传统媒体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在融媒体时代下,使传统媒体美术编辑工作凸显优势,提高传统媒体生存与发展空间。文章基于这一问题,结合传统纸媒在融媒体时代下的限制性因素,并围绕融媒体时代下纸媒美术编辑工作创新要求,确立报纸媒体创新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7.
高坦 《中国广播》2018,(12):24-25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近五年来,国内广播剧界始终按照中央精神,遵循广播剧发展规律,把“融媒体发展广播剧”作为工作的关键词,无论是全国广播剧界举办的微剧大赛与论坛、业务培训,还是评析创优与市场培育,都坚持融媒体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新媒体随之兴起,这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纷纷融合、取长补短,在资源、文章内容、利益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整合,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融合就是融媒体。但“融媒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种理念,通过合理整合新旧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使其由过去的各自服务形式转变为共同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9.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正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路,甚至与当地政府联合,创建特色融媒体平台.作为传统媒体,经历过广播、电视台的辉煌,也赶上了网络的冲击与挑战,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在"加速度"发展的时期,探寻新时代融媒体的发展与实践路径,成了各地实践过程中亟待讨论...  相似文献   

10.
徐波 《新闻传播》2023,(12):49-5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促进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升级。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融媒体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对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融媒体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传统媒体更好地融入融媒体发展潮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介质之间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融媒体已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融媒体新闻编辑来说,需要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以及融合能力.本文从融媒体概念出发,探析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创新意识、融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黄天庆 《青年记者》2020,(12):56-57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幕。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下,全国各级传媒机构开展媒体融合和新媒体业务,推广新技术、新业务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与实践,一大批省市媒体融合中心、“中央厨房”建立起来,成效显著。但是县级融媒体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各级媒体机构也一直在积极进行转型尝试,然而,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媒体组织仅仅通过表面的"融"较难满足受众需求,唯有从表面的"融"走向本质的"熔",从软件到硬件,从人力到制度进行彻底的"熔化"再锻造,方可做到真正的媒体融合,实现传播影响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全面融合,形成内容兼容、利益共融、资源通融、宣传互融的新型媒体.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固有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融媒体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面临的新变化以及融媒体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的素养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昀 《新闻前哨》2022,(12):39-40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媒体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如今已经呈现出多种媒体融合发展的局面。在融媒体时代中人们对于新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有了新的需求。而现如今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中还未能实现完全的转型,其中有传统媒体编辑记者自身技能以及素养不足的问题,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为此,文章首先对融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以及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的特征进行了阐述,进而以“云赏樱”活动为例,探究如何提升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的素养。  相似文献   

16.
对媒体而言,打造自身品牌、加强品牌建设,实则是“无形资产”的增值。通过品牌建设,有效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用户黏性。融媒体时代下,基于媒体融合背景,传统媒体面临巨大压力,业内竞争加剧。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传统媒体纷纷重视品牌建设,实行“媒介品牌化”。媒介融合形势下,为应对市场变化,传统媒体应树立品牌意识,转变发展理念,将品牌建设视为发展重点,立足融媒体时代,发挥新媒体优势,瞄准目标受众实行品牌联合营销,增强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陆敏 《声屏世界》2013,(6):64-65
在全媒体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的发展、应用和普及,推动着各类新媒体快速崛起。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在与新媒体的相互博弈中呈现出融合和互补的态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融合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势不可挡地扑面而来。在这种形势下,地市级广播如何借助融媒体时代的东风更好更快地发展?融媒体到底为地市级广播提供了哪些突围的便利条件?我们通过深入了解融媒体、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面对互联网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基层传统媒体如何生存,如何继续发展?笔者通过分析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对基层媒体在融媒体建设中如何生存与发展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邝峰  林军  牟晓伟 《传媒》2021,(2):20-22
媒体融合自2014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从"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再到如今的"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融合进程持续加快,新闻舆论阵地不断拓展,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不断涌现,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土壤,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使新媒体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以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在融媒体时代,要想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实现内容兼容、资源互通以及宣传共融,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融合能力,以契合融媒体时代特征。本文对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进行简要阐述,分析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优劣势,并具体探讨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和融合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