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1、小说题目新解小说原题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年9月号《人民文学》发表时,编辑部将题目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来收入1956年《短篇小说选》及其他集子时,作者又将其改为原题。粉碎“四人帮”后出的《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里也用的原题。可见王蒙用这个题名有他的用意。两个题目的逻辑重音不同,作者的题目放在“年轻人”上,而改题是“新来的”。这样就牵涉到小说的视角问题。前者是内部视角《尽管是第三人称,但小说的基点是在林震身上,以林震为视角的》,在审美品格上,标明了小说的表现性,而主要不是生活写实。后…  相似文献   

3.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晚清小说处于近代短篇小说崛起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尽管仍未彻底扫尽旧小说的习风,但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现代化的特性。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对吴趼人小说《黑籍冤魂》这部处于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来探寻这一时期作品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方面的“转型期”特点。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吕福楼拜等作家开创内视角小说创作并逐渐兴起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内视角小说一直“走红”,在我国现当代小说中,也涌现出大批内视角小说,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多姿多彩,颇具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6.
论文言小说叙事角度的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叙事角度与白话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前者更多地使用“中立型叙事视角”和“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进行叙事。本文以魏晋南北朝志怪及志人小说、唐传奇小说、《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述了上述叙事角度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明甭小说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摆脱和超越说书模式的过程,这一超越主要表现在:1、叙述主体由公开的说书人向隐蔽的人转化,2.由“缀段式”的线型结构向纵横钗连的“网状结构”演进,3.由次知视角、人物视角部分地到代全知视角。4.由超现实的传奇故事向写性的“天然图画”发展。5.从重诗词、重故事向重人物过渡。  相似文献   

8.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富魅力的作家之一,他的魅力就是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方面来论述莫言小说对传统叙事视角模式的颠覆。  相似文献   

9.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视角入手,将张爱玲小说分为令人、古人、洋人、“现代人”四个独特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在今人“冷眼”下揭示的乱世人性、历史视角下的时代悲歌、洋人视野里的中国“沉香”以及其“现代”文学观对文学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小说教学对“虚构”知识的运用存在“简单化”和“误用”问题,这是因忽视其复杂内涵而造成的。“虚构”的复杂内涵需要从阅读行为、小说材料来源、创作结果、创作行为过程、虚构的本质等几个视角来揭示。将“虚构”从静态的内容性知识转化成动态的阅读方法知识,有利于提升小说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叙事模式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作家借鉴了欧美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审美视角来发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领域,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作为大众艺术的探讨,主要还纠缠在是“雅”还是“俗”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真正从大众艺术本身韵多层次视角来研究。借鉴西方的六种大众艺术理论,可以对金庸武侠小说作为大众艺术的价值进行多维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属于一种翻译。在向西方读者进行文化传输的时候,他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化翻译策略,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传输。他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与他所处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他的个人历程和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J·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较之传统的“发展小说”,在叙事风格上表现出了大胆的创新。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一叙事模式实现了绝对的客观叙述 ,开创了在“发展小说”中仅用等述的先例 ,淡化了“故事情节”在“发展小说”中的作用 ,从而打造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意识流实验“发展小说”。  相似文献   

16.
《红高梁》这部小说,我自己是把它作为长篇来看待,刚开始写的时候没想到要写一个长篇。写完《红高梁》这个中篇之后,接下来的约稿就很多,我也就觉得余兴未尽还似乎可以接着写。(镐梁酒》《高梁殡》《狗道》《奇死》,就是在1985年、1986年这两年一鼓作气写的。这五部中篇是可以独立成篇的,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人物是连贯的。而且很多情节是交叉写的,时空打得很乱,画面切割得很碎。因为小说的叙事主人公实际上是“我”。小说还有一个视角,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我父亲”这样一个复合的视角。为什么要采用这么一个视角?我想,这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  相似文献   

17.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谭帆先生的专著《中国小说评点研究》(2001年4月版)。这是一部全面研究古代小说评点的论著。全书“上编”为总体研究,阐释了小说评点的“源流”“形态”“类型”与“价值”,“下编”为“编年叙录”,梳理了两百二十余种小说评点本的概貌,可谓融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于一体。这里选录的一段是关于对小说评点整体评价的,作者认为,评点在小说领域不仅仅是一种批评,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涉及了小说的文本改订、小说的传播出版和小说的理论构建等多种领域,故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也应取一种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地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出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视角即人称问题,是解读鲁迅小说的关键。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叙事方式是第一人称,其叙述人“我”既是一个经常出现、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艺术形象,又带有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认识“我”的作用及其形象内涵对理解鲁迅小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在乡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深切地“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孜孜不倦地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呈现出解构的创作视角。现代文化生态学是受生态学影响而兴起的一个学科.认为文化的生成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鲁迅乡土小说的视角成因进行一番疏理和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