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军 《生物学教学》2003,28(2):50-52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对人自身的认识 ,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需要经历一个从未知到知 ,从片面认识到全面认识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 ,受“人为中心”观念的影响 ,人类破坏和掠夺自然的活动不断升级 ,导致人与自然矛盾日益激化 ,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如环境迅速恶化 ,人口急剧膨胀 ,资源过度消耗等。“悲剧”提醒和告诫人类 ,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幸福 ,而且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要考虑到其他生物和环境的福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重新认识自然 ,建立一种新型的自然观是非常重要的。新型的自然观是在人类重新审视和反…  相似文献   

2.
陈光磊 《红领巾》2005,(5):126-127,134
道家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主要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等.对道家经典中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各不相同,从而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发展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再到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这几个阶段,凸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了没有善待自然的恶果.人类在竹出惨重的代价以后开始反思,重新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即人谢自然、人亵自然、人胁自然、人协自然几种关系.正确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定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处理得当,有助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自然环境作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从环境决定论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无疑是人类认识的巨大飞跃。人类要转变思维模式,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环境与资源、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包含着两个基本内容: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从全局看,所有生物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就是权利与义务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关系,为了自然的权利,人要牺牲一定的权利,更多的是尽环境道德义务。环境伦理学已把伦理学的边界扩展到了人与环境之间,既然人以自然共同体平等的参与,强调人对非人类的自然有责任和义务;那么,人对自然没有任何特权,更多的是要尽环境道德义务。弄清了这个问题,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面对的基础性问题,它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重要内容,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正是人与自然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为此,我们必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节约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1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认识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命运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生命的命运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人类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当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既肯定了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能够认识自然、评价自然并改造自然,又强调了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制约着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揭示了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人类中心论"的狂妄自大与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抹杀人之主体地位的消极无为观念给予纠偏,这无疑给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理论启迪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反映了社会主义追求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由人是自然的奴仆到人与自然对抗到今日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面,资产阶级的利益支配,导致对环境的严重影响。这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恶,要解决和克服自然环境破坏、高消耗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强调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应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在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需要履行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并节制资本和消费.  相似文献   

10.
一些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全盘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神态伦理观,而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对自然无限制掠夺,而是在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不是一般的其他自然存在物,人类不应放弃为自身谋福利的权利而成为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的主体,我们应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从古代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原始统一关系,到近代人支配自然和自然的异化,再到20世纪后半叶,人类意识到自然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奴隶.单从统治与被统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并不能合理、科学和准确地把握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关系.通过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易经>、<道德经>中自然哲学思想的分析,以及美学中对美的理解,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主宰着人对自然的认识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然而,在这种价值观念导向下,自然和人类都造成了巨大灾难。从大自然的能动性和错误的两分法等方面出发来剖析人类中心弊端,呼唤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回归,全面确立生态文明观念,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老子对自然的认识,以"天地"这对自然中最为显要的对象为主。"天地"在《老子》中多处出现,并与道、人或圣人相联系。从道物关系角度看,天地为物,与道有明显区别;从形而上学语境和政治语境的关系看,天地却处于两者转化的枢纽地位,并与圣人相对应。之所以要认识到"天地"在老子思想中的地位,是因为对"天地"的探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自然观,即不以价值判断、自身利益去戕害剥夺其他生命生存的权利,是老子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天地万物可有其特点,也都有生存的权利,在天地的这种包容之下,人与万物、人与自然都能够各安其性,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人与他物矛盾日益激烈的今天,像离"道"最近的"天地"那样,让万物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生长,不以人类狭隘的利益危害到其他生命的安全,是老子以"天地"概念为核心的自然观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可以窥探到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全面认识和把握这种必然性和规律性,对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自由具有指导意义。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可以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体现了辩证法的特征与核心。当前,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处于理性认知阶段到双重自由阶段的过渡阶段,其价值目标是人实现"幸福"、自然实现"美丽"。  相似文献   

15.
人类长期把征服自然作为追求,以致自然不堪重负,对人类予以惩罚。人们认识到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为此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教育。教育应重新唤醒人类的自然本性,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霞 《海外英语》2012,(23):219-220
人类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试图从"人类沙文主义"的禁区中走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并存。该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英国作家迈克·莫波格的小说《战马》进行文本解读,揭示作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关怀。他呼吁人类要关爱生命,尊重人与自然的平等,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说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人不仅应对社会承担责任,而且也应对宁宙自然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从冯先生天地境界说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体悟人生境界及人生意义是一重要的指导和参照。  相似文献   

20.
工业文明以来,生态危机遍及全球,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困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长期争论,无助于缓解"全球问题".在环境伦理学视域内,寻求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之路,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观的理论路径,既要看到人与自然的差异,又要看到人与自然的同一,在二者的相互生成中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