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年来,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先后编撰出版或修订出版了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等数部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通用教材。这些文学史著作,广泛吸纳了二三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体例严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铸就了今天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著作编撰的辉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要使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具有整体性和理论性,就必须建立一门新学科—文学史学。文学史学应总结前人编写文学史的经验、教训,开展对文学史研究的研究;建构中国文学史学,必须从中国文学史的实际出发,突出表现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必须走自己的路,还需更新观念,探讨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史是20世纪的学术产物,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兴盛于20世纪初期的日本,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学界关注的热点。论述了日本早期中国文学史产生的缘由、日本近代中国学科的建立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日本早期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史观的确立及中国俗文学地位的提高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长期以来在文学史发展的进程中未受到普遍关注,这种平面式的研究视角不能满足文学史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关注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在重新认识和发掘城市文学资源的过程中关注时空架构,并完善中国古代文学史,进而打通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之间的"穴位",为文学史研究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史学研究。史学研究往往是要考究研究对象的历史确定性,而文学史研究的确定性则没那么强。此外,文学史学史在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课题。本文主要研究英国文学史著,提出英国文学史著的"中国模式"问题。聚焦于中国学者对英国文学史的分期、叙述特征、叙述模式等理论问题。这样,不仅对于促进英国文学研究及英国文学史书写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国家文学史的书写与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飘落的花瓣——评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传统的政治一元化的当代文学史提出质疑,用独创性的“民间意识”、“潜在写作”理论来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整合,体现出独特的文学史写作个性。但这种学术姿态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在文学史上独特的悲壮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之一,黄人1904年开始撰著其《中国文学史》;并于1907年,作为教材由东吴大学堂内部出版。虽然是中国文学史初创时期的专著,但黄人《中国文学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从“精神上之文学史”,“实际上之文学史”,“文学史研究自然不妨破成格而广取”,“世界之观念,大同之思想”,以及分期和体例的匠心独运等方面,论述了黄人《中国文学妨对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被称为中国文学史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如何在百年积累的基础上达到更高境界,这是文学史研究和文学史理论面临的新课题。为此,在总结以往文学史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文学史现代学术体系的三元结构和多维形态;在总结以往文学史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各种文学史类型的具体写作原则,从而拓展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空间,使“传统的传递”呈现更为绚丽多姿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六年,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问世,是文学史领域的革命。要认识这部重要著作的意义,首先应该了解当时文学史领域的状况。二十世纪前,我国没有一部文学史著作,倒是日本人较早地写了一些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一九0一年出现的《中国文学史》也还是英国人翟理斯(A·G(?)es)用英文编写的。到了一九0四年,林传甲才写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文学史,但仍仿照日本汉学家笹川种郎的专著,类似“国学概论”。在“五四”前,只有曾毅的《中国文学史》(1915年)及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1918年)较著名。上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就历史的角度而言,自80年代中期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和“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便在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结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代表90年代当代文学史写作实绩的个案来看,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创新与实践、学术与个性,都因历史的沉积、容纳的限度以及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的大多数文学史著作中,如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王嘉良、颜敏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男性作家创造出的女性形象占了文学史的半壁江山,而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所占文学史的篇幅却是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八九十年代女性作家群的异军突起,但也只是分得了文学史中边缘的一席之地。男性学者视野的局限性及其市场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怎样探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规律? 有些说法、作法,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1) 中国有中国的特点。外国人提出的公式,不能简单地、生硬地套到中国文学史上来。例如苏联有些文艺理论家提出“一部文学史是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斗争的历史。”有些人把这个公式搬到中国文学史上来,写成了论文或专著。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俄国文学史,我们不论。对于中国的文学史,显然是不适用的。按  相似文献   

14.
姚斯认为:文学史就是接受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于同一个作家的解读,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史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以王瑶版《中国新文学史稿》、夏志清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三本书中对于作家郭沫若的解读展开,对于不同版本文学史中的观点异同以及存在歧见的原因进行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15.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6.
在国人自撰中国文学史的草创期,龚道耕《中国文学史略论》是一部有思想、有内容、有特色、有价值的文学史著作,但在学界却似乎一直处于被遗忘的状态。龚道耕谈论文学、论述中国文学史,遵循传统的、古典的大文学观,讲求通识,主张“自成体系”,认为文学渊源于六经,反对仅以诗歌、戏曲、小说为主的狭隘文学史观。注重采用中国传统学术资料,特别是传统的目录、史传和诗词文话,从中搜寻出文学史的脉络线索。而对于诸多问题的阐述,持论严谨平实,观点匠心独具,这在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中可以说是别树一帜、引人深思。因此,若回顾、评价早期中国文学史的创作,龚道耕《中国文学史略论》势必要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对艾青诗集《大堰河》出版的时间,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刘绶松编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王瑶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严家炎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田仲济、孙昌熙等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都写为一九三六年出版。  相似文献   

18.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自1952年创立以来,极为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纂工作。在70余年的时间里,本学科共出版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或文学史论著作。1950年代至1976年,本学科迈出了文学史编写的第一步,这为此后的文学史编写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77—1989年,本学科在文学史编写上继续开拓创新;1990—1999年,本学科的文学史编写趋向多元化;进入新世纪的两个十年,文学史编写逐步向纵深发展,并实现了自我的跨越。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五四"文学的历史叙述为例,旨在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应该打破既有的叙述逻辑,在全球化、殖民化的大背景下叙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演变;通过引入"大历史观"增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纵深,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肌理;要有"后视"的历史自觉,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史实及其深刻影响,还原文学史的纵深维度。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研究是当下的学术热点,本文以中国学者关于日本文学史的著述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日本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从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学史的分期实践中分析其分期的标准和指导理论,为其他国家文学史的分期问题研究提供借鉴,也可以促进日本文学研究及日本文学史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