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媒业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的纵深发展,传媒在新闻传播和相关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在争读、争市场,实质是以新闻人才为支撑的媒体综合实力的较量,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媒体从业人员作为媒介产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力量,能否充分发挥好其作用是关系传媒事业兴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院长视点     
《青年记者》2015,(10):67
各大高校的新闻院系是新闻传播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新闻媒体输出新生力量的职能。新闻媒体与新闻院系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知己知彼,共同促进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从本期起,本刊新设“院长视点”栏目,作为新闻学界和业界交流的一个平台,让新闻媒体从业者对新闻学界特别是各大高校新闻院系负责人的所思所想有所了解。本期刊发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曾祥敏的文章,他们既谈到了新闻媒体的实践问题,也谈到了新闻  相似文献   

3.
吉俐涛 《传媒》2021,(6):88-90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浙江大学人才荟萃、实力雄厚.该校各学科,尤其是传媒院系发展势头强劲.长期以来,新闻教育界密切关注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闻媒体发展变革.浙江大学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我国新闻教育事业提出的挑战,"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也由此应运而生.该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国内传媒示范学科;携手学界、业界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浙大特点的新闻传播话语体系.本文就"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的成立,浅析高校在发展数字新闻传媒教育方面作出的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4.
MJC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aster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的简称,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为适应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对于高层次传媒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培养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方法与技能的应用型新闻从业专门人才为目的设置的。由于该专业对传媒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MJC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成为传媒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与学科交叉的时代语境、以及MJC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的梳理,尝试分析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校新闻院系竞争的升温 ,一些专业院校也纷纷开设了新闻系或专业 ,打出了特色牌———财经类院校要培养经济类记者 ,体育院校要培养体育类记者。而老牌的综合性院校的新闻院系则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广招有理科背景的学生 ,希望培养出既懂科技又懂新闻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为的是适应科技时代的竞争。说到底 ,这些培养模式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培养“专家型记者”。时下 ,“专家型记者”的提法日渐升温 ,其背后的矛盾却往往被忽略 :是培养各行业领域的专家还是培养新闻记者 ?是向受众传播专业技术知识还是传播新闻 ?受众真正需要和…  相似文献   

6.
新 闻界是永远不会寂寞的。“惟恐天下不乱” ,这是新闻记者的自嘲 ,也是社会对新闻工作的一种褒贬兼而有之的评价。新闻记者捕捉的新闻多 ,新闻界本身的新闻也多。因此 ,虽然是相对静态的新闻学专业期刊 ,但是我们时常感觉应接不暇 ,忙不迭地追踪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采写中蕴涵的哲理。翻开这一期《新闻记者》 ,请读读我们“抢”来的“新闻内幕”、“正方反方”、“网络新闻圈” ,你可能会在“津津有味”中悟出一些道道来。我国的新闻媒体一向是作为舆论机关、宣传工具 ,政治属性鲜明。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媒体的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7.
期待创新——审视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中国新闻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传媒的发展,是新闻传播学探讨的空前活跃,以及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空前繁荣。忙忙碌碌的传媒人在学术期刊上交流着他们的所得所失、所思所虑,也渴望着从学术期刊里获得新的思路,新的理念,了解传媒变革的动向,把握传媒发展的趋势,回答他们面临的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目前全国四五十种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中,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由大学新闻院系办的,具代表性的有:北京广播学院主办的《现代传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国际新闻界》…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6,(1):80-80
《传媒观察》杂志载论述中国新闻职场当前发展演变的六大趋势:中国新闻传媒在新世纪仍将高速发展,新闻从业的规模将继续增大;“得人才得天下”,人才和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传媒市场争逐的决定性因素;未来新闻人才要具备现代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及全面的传播技能;新闻传媒将彻底打破用人行政权利中心制,制度创新带来人才潜力的大释放;自由职业新闻人是未来新闻职场的一支新主力,新闻人才将在更大范围有序、合理地流动;新闻传媒将普遍塑造一种适合和激励人才成长的组织化,发展舞台是根本,培训是最好的礼物。  相似文献   

9.
张燕 《当代传播》2001,(1):32-33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新闻传播界的竞争与日俱增,已构成一道浓重的社会风景。新闻传媒的竞争无疑为广大受众的受传选择与需求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新闻改革酿就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实际上,新闻媒体竞争的根本就是新闻人才的竞争,或者说是媒体在培养和使用人才方面的竞争。有了优秀的新闻人才,才会有优秀的新闻媒体,已是当今的社会共识。新闻人才早已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重要砝码。 中国青年报堪称是一张拥有较强传播实力与较高传播水平的现代报纸,无论在新闻媒体各领风骚的过去,还是在新闻…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省成都市隆重集会,同来自全国的新闻媒体领域、传媒科技和学术领域的各界朋友们欢聚在一起,热烈庆祝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20周年,共同祝贺第五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胜利召开,共议新闻媒体“十二五”规划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有偿新闻侵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刊播的以牟取私利为目的的新闻,即拿新闻媒体的发稿权或者新闻记者的特殊身份作利益交换的新闻。“有偿新闻”的本质是贿赂。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才可以项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①邓小平同志这个论断是普遍真理,同样适用于新闻工作。只有新闻人才辈出,才会不断深化新闻改革,才会采写出新闻精品,才能办出一流的新闻媒体。深化新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新闻人才体制的改革。新闻精品、名优专栏、一流的新闻媒体,都是由新闻人才来办的;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说到底是新闻人才的竞争;即便是新闻体制改革本身,也是要由新闻人才来策划、来进行的。所以,要把新闻人才问题作为创办一流新闻媒体的根本战略问题来对待。对于这个问题认识好、动手早、措施得力…  相似文献   

13.
新闻创优,顾名思义就是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拿大奖、出精品已经成为各新闻媒体的常规和必备“节目”。因为这是对新闻实践的检阅。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主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新闻记者或一家新闻媒体实力的展现。  相似文献   

14.
高校新闻院系是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培养单位,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专业高端人才的用人单位,其选人用人标准如何,不仅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水平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于其他新闻传播类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具有示范意义.然而,目前新闻院系的招聘选人标准却存在诸多怪象.怪象之一是崇洋媚外.很多高校不顾自身需求和人才培养特点,对于新闻传播人才一律将“有海外留学经历”奉为圭臬.这等于直接将众多土生土长的“国产人才”拒之门外.怪象之二是盲目攀高.一些新闻院系在招人用人上如果崇洋媚外心理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在国内人才使用上则盲目攀高,非“985”、“ 211”不要.一些自身并非“211”、“985”的院校,选人标准也是非“211”、“985”不“娶”.  相似文献   

15.
吕鹏 《新闻传播》2006,(8):16-18
媒体被称为“智慧产业”,人才则当仁不让地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随着传媒转型期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作为“21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的传媒”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传媒大战,人才大战的导火索在传媒大战中不可阻挡地被点燃。当传媒发展壮大,或因传媒人才流失产生空缺职位时,需要招聘人才,对此传媒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是内部自生有利还是外部引进更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媒介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定。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发展,我国新闻传播媒体迅速增长,新闻记者队伍流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时下,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也愈来愈大,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面对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新闻媒体及其记者也承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压力,正在接受着新的考验与挑战。新闻前辈穆青先生十分重视新闻人才的培养,他过去提出了记者成才方面的许多观点,对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颇有见地,值得我们记取。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21世纪新闻传媒业至少需要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新闻(传媒)策划型、技能应用型等五类新闻传媒人才。然而,以系科单面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传媒教育模式弊端凸显,所培养的单面化人才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在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背景下,通过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增设“经典原著”课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等途径,有望培养出“体”(通识)“用”(专业)融合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18.
蔡馥谣 《新闻传播》2023,(15):85-87
随着传媒产业快速转型发展需求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已经成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自觉行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战略需求,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带来巨大历史性机遇与挑战。高校需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下的融合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策略,推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不断加强和改进新闻传播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9.
采访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的手段和必要过程,是新闻由相对静态走向动态、由发生地走向传媒、由传闻变为新闻必不可少的途径。采访还是新闻保持真实性的必要手段,就是所谓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采访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硬功之一,新闻就像是长在深山里的灵芝,只有勤奋的记者通过翻山越岭的艰苦努力才能采到它。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管理 “管理”者,有管辖、经营、约束之意。现代管理学有管理程序即管理要素一说,认为管理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要素构成。新闻舆论监督的管理,从中国新闻传媒的从属地位与性质定位来看,大致也可以认为,由这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实施对新闻舆论监督主要主体——新闻传媒、新闻记者的管理的领导与主管部门,则有党委、政府、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