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许多先锋派小说家,余华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以暴力化闻名,但进入90年代,余华的小说在创作上却大大地改变以往风格,他开始注重人的特点,有了注重生命和存在的哲学关怀,有了悲剧精神,尤其在创作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变化,重点体现在重复叙述上,并且余华还不断地通过在音乐上的重复魅力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让人们感到了余华对音乐的把握和领悟。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苦难的描写,这些对苦难的描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要揭示苦难本身,而是要通过苦难来诠释生命的可贵。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中对苦难做了全面的呈现,体现出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即:苦难是人类必须去承担的,但在苦难中我们应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倡导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3.
余华是我国当代文坛上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对人生以及人性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对余华的作品进行解读,对他作品中的人生态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生命意识是个体生命对于自身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和感悟,体现在萧红的小说中,它表现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与赞美,对种种生命形态的细致描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悲悯以及对荒凉人生命运的感叹。进一步来说,则是对自由美好的生存状态的向往,对麻木自私人性的敏锐洞悉,对社会人生的深切反思。正是通过对种种充满原生态意味的生命形态的描写,作品不仅实现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反思,更通过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索,达到了对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都是源自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到了90年代,余华与现实的紧张关系渐渐趋向缓和,他的民间情怀主宰了此时期的小说创作。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生存、生命过程的关注和思索,温情中夹带着浓浓的感伤情结,成为余华90年代小说的重要特征。本文主要讨论余华90年代的小说,特别是代表其文坛成就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相似文献   

6.
作为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华对小说语言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胆的实验。他主动借鉴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语言本体论以及陌生化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到他的创作中,使他的小说语言独特而新颖,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本文尝试从音乐感、叙述方式、词语搭配三个方面阐释余华小说的语言特点,以期从一个侧面来展现余华的创作特点,并为现代汉语写作和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词中的李清照是一位多愁善感,温柔贤淑小女子,那么诗中的她则是一位忧国忧民,刚正不屈的伟丈夫。其诗作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悲剧精神、爱国情感以及高洁的情操至今仍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这也正是其作品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9.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安娜悲剧进行审视,可以看到,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的地位,是引发安娜悲剧的深层原因。而安娜以其生命的毁灭为代价作为对女性他者地位的反叛,使得其悲剧性结局融入了崇高和悲壮。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一生坚持的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强调,应该是作家本人理性的自我认知."乡下人"对于沈从文,代表的不是现实的社会身份,而是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乡下人"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启蒙文学的异质特色.在他的湘西世界中,着力表现的是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沈从文的都市题材作品关注的是都市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反思,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使沈从文的作品具有了厚重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1.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先锋姿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9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后,关于余华转型之说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其退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表现。或许作品中“家”情怀的凸显亦是其向传统回归的一种表现,在暴力、死亡的背后,余华一直默默流露出“暖色”的温馨,“家”情怀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不仅使其语言带上了朴实自然的特征,而且表明了余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精神归宿的探寻。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活着》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邃的历史反省,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喜爱。主人公福贵一生命运多舛,落魄、战争、饥荒、丧子、丧女的人生苦难和生离死别构成了其人生经历。对《活着》的品读,我们读出了眼泪,读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读出了当时社会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更读出了生命的脆弱,折射了生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中的代表作。在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背景下,时人对人生无常、生命易逝有较深刻的感受。干宝钩稽史料,记述故事,在《搜神记》中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主题、生存意识和生命价值的关注。这种生命意识的体现不仅映射出魏晋时人对生命的追求态度,而且还展现了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相处的界限问题以及对生命升级模式的幻想。诸此观念充分体现了当时浓重的“贵生”意识和文学所具有的修德向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 ,也很善于表现苦难 ,尤其是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 ,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至。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结构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循环与重复的结构是余华小说结构的一大特点 ,这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余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在面对瘫痪现实的时候,反复咀嚼着灵魂与肉体的伤痛,终于参悟了生命的意义。他坐在轮椅上那么多年,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更多游走四方的人有着更辽阔的心。史铁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担得起"伟大"这个词。他虽然双腿残疾,但我相信他的灵魂能跳出最唯美的舞蹈。本文就以史铁生的作品为例,浅谈他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哈代的小说中浸透着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息。透过这层浓郁的悲剧氛围,我们可以感知哈代的生命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意识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哈代所处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他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密切联系。本文拟从人类的欲望、叔本华的生命悲观哲学、宿命论等角度来解析哈代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个体与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师陀的小说创作也显示了他的这种美学追求和文化建筑。可以说,死亡的悲剧是师陀小说悲剧意识的最终指向,他以不同形式的死亡来向我们展示悲剧的终极状态,而其作品中许多人物的死亡都体现出了滑稽与荒谬性,将我们引向生命的纵深与终极的否定。本文试图通过对师陀小说死亡悲剧意识的分析探讨来进一步认识其小说的深层意蕴和内涵,体味师陀对生命的终极思索。  相似文献   

18.
乾元二年秋,杜甫弃官而去,走上了“迹江湖而心系魏阙”的人生之路。此后,他又陷入了“民胞物与”的集体情感与“独往高蹈”的个体生命的冲突之中。这一冲突使他既难安于“隐”又惮于入仕,最终导致了他“兼济”未成,“独往”亦未成的生命悲剧。造成这一悲剧心态的最深沉的文化原因,是他对“真情”和“真性”都采取了真挚、执着的态度,而“真情”和“真性”在封建文化体系中从来就是一对互相对立,矛盾的人性论范畴。  相似文献   

19.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重要代表作。这一阶段的余华更加关注人物的生活命运,叙事主题实现了由张扬到隐退的完美转型,叙事结构更加趋向于传统线性回归,尊重生命价值的有效彰显,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生命价值的思考框架。以《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为主要探索窗口,能够更加深刻解读余华的创作理念及写作艺术。基于此,本文以余华与其作品《在细雨中呼喊》的简介为主要出发点,从叙事封闭性、叙事经验与形式两方面对《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土地意象折射的苦难母题和太阳意象折射的理想母题体现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奠定了艾青在现代诗歌史上无法取代的位置。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和人民现实苦难的深厚体认并寄寓其对苦难民族和人民的深沉挚爱。由苦难滋生的沉郁和悲壮以及独特的生命本体的悲剧体验正是以《手推车》为代表的艾青诗歌的审美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