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己”是个人称代词,它经常放在“我、你、他、我们、咱们、你们、他们”等人称代词以及指人的名词后头组成同位结构。试以“我自己写”这一短语作为突破口,从“自己”的词义分析及语义指向分析的矛盾所在;“自己”造词法及构词法分析;由“我自己写”来看语义指向分析三方面,讨论一下“自己”的特点并分析其在句法结构中造成不同理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日语主语省略主要是通过动词词尾的变化以及词汇用法,表达出内外有别、授受关系的利益双方、尊卑关系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等三方面的要素。只要掌握了主语省略的规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言中隐含的丰富信息判断出省略的主语。本文从会话场景中人称代词的省略、具有人称指向意义词汇的主语省略、授受关系中的人称代词省略、具有"人称暗示"敬语的人称代词省略这四大方面出发,对于教学中日语主语省略问题的教授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范围副词,"一概"和"一律"在基本的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虽有很多共性,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拟在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词性、词义、对文体的选择、语法功能、语义内涵和语义指向、否定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试图廓清二者用法上的异同,以求减少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的偏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不许别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称代词。譬如: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自从泰始皇以来,这个词就和普通人无缘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对朕做出了如此的解释: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泰始皇本纪》记载:秦赢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才由寻常百姓家飞入了皇宫之中,一去不回头。  相似文献   

5.
汉语语义指向分析是汉语语义平面研究的内容,根据汉语语法特点,尝试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将汉语语法本体研究引向深入。本体语法研究成果也将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本文以副词"就"与"才"、"往往"与"常常"的辨析为例,探讨语义指向分析在对外汉语副词辨析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许玉洁 《中国科技信息》2006,(1B):150-150,151
句式“NP+VP+AP”是汉语中很常用、很重要的句式。重点分析AP的配价特征及语义指向特征,揭示A组的AP是双价形容词,其它三组的AP皆为单价形容词。论证分析了四组中的AP分别具有不同的语义指向.  相似文献   

7.
句式"NP+VP+AP"是汉语中很常用、很重要的句式.重点分析AP的配价特征及语义指向特征.揭示A组的AP是双价形容词,其它三组的AP皆为单价形容词.论证分析了四组中的AP分别具有不同的语义指向.  相似文献   

8.
路炜 《科教文汇》2007,(10Z):203-203
作为范围副词,“一概”和“一律”在基本的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虽有很多共性,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拟在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词性、词义、对文体的选择、语法功能、语义内涵和语义指向、否定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试图廓清二者用法上的异同,以求减少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的偏误。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称代词的指代用法只被视为构成合乎句法的语句衔接手段,其使用背后的认知机制很少得到重视。因此本文运用关联理论的有关观点,揭示人称代词使用的认知动因,说明人称代词具有程序性编码功能,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的语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代词,在(80年语法>中又称代名词,是指代事物的词类,其指代意义通过格(所以的词)、数和性(不是所有的词)三种形态范畴表现出来.人称代词,称代人或物的代词.文章主要研究人称代词系统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李哲 《科教文汇》2011,(4):116-116,128
"只"与"だけ"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各有异同。句法上结构基本一致,差异主要表现在语序上,语义范畴基本相同,但是语义指向却有很大差异。语用上两者都有限制和强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王淑芳 《内江科技》2007,28(5):46-46,23
人称代词在现代日语中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在日常生活中它的使用率却比汉语低。本文对人称代词在汉日双语中的作用、表达差异、翻译对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14.
姚文华  姚文俊 《内江科技》2009,30(7):15-15,78
照应是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Halliday和Hasan将照应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英语重形合,在表示照应关系时。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高于汉语;而汉语重意合,零式特指和原词复现的现象要远远多于英语。  相似文献   

15.
作为范围副词,"一概"和"一律"在基本的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虽有很多共性,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拟在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词性、词义、对文体的选择、语法功能、语义内涵和语义指向、否定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试图廓清二者用法上的异同,以求减少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的偏误.  相似文献   

16.
徐兵 《科教文汇》2007,(10X):195-195
“梓童”和“子童”是近代汉语时期特殊的人称代词,它们意义相当,书写形式不同,在元明戏曲、小说中不乏用例。《汉语大词典》和其它一些工具书对其释义不够准确。考察其渊源,“梓童”由“子童”发展而来,“子童”应是春秋时期的“小童”衍化而来。  相似文献   

17.
“上来”的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谓语的“上来”和作补语的“上来”在语境中共有八种意义类型。作补语的“上来”在语义指向上有多种选择。从认知角度分析,“上来”的语义引申有一个很清晰的脉络。而且在使用这个趋向词时有多种类型的视点角度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李翼 《大众科技》2012,14(3):166-167,165
文章从语义成分角度分析法语中否定结构的语义指向,以及否定结构与语义指向成分间的语义、语法和语用关系,结合法语教学探讨法语的否定结构教学及研究。从语境中可以发现法语否定结构有前指、后指、自指和异指等情况,并且对一些语义成分具有优先或者约束意义,这对法语否定词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释“臣”     
"臣"从一个名词转化成一个代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通过对先秦两汉的几部著作中"臣"的用法的分析,梳理出其词性演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0.
和自己说话     
谢胜瑜 《知识窗》2013,(15):8-9
有多少人想过要和自己说说话? 我在广州工作时.有幸在一位我非常尊敬的长辈手下谋生.她官至厅级,又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事情一年四季也忙不完.但是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夜。她都闭门不出,给她逝去的父亲写一封长信.回忆她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包括吃过的苦头、得到的褒奖、受过的责怨。当然.也少不了向父亲倾诉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和来年的打算……这样的信.她父亲逝去了十几年.她一直写了十几年.从没间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