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2.
王定芳 《学语文》2002,(2):44-44
古汉语中,“然”用作动词,作“燃烧”解,许慎的《说文解字》:“然,烧也。从火(目犬)声……如延切。”这个意义后来通作“燃”。如: ①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象火开始燃烧。 “然”用作指示代词,作“这样”、“那样”、“如此”解。如: ②子无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您不要这样。  相似文献   

3.
《语文天地》(初中版)1996年12期上有篇题为《几个能兼三类的词》的文章,说下面的“在”、“连”、“活”、“凭”都是兼三类的“兼类词”。在:①他在教室。(动词)②他在教室看,  相似文献   

4.
“他跑下大桥”、“他跑下大堤”、“他走进教室”等句式,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其所编的《现代汉语》(下册、第343页),对其谓语部分作了如下的分析: “谓(跑)十单音趋向补语(下)十受事宾语”(表处所)。 张小勤同志对此提出异议,说这样的分析“不妥当”、“欠斟酌”,因为只能说“下大桥”,不能说“跑大桥”;只能说“进教室”,不能说“走教室”,“跑”和“走”不过是  相似文献   

5.
口技是一种杂技节目,我国在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口技》写的是一场表演,表现了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课文是从那些力面来表现出口技者表演之“善”呢?一声音摹拟在表演中,口技者摹拟出多种事物的声音:犬吠、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声)、(房屋)力拉崩倒、火爆声、呼呼风声、泼水声等等。口技者还摹拟出各种人的不同声响: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等等。口技者在摹拟各种人和物的声音时,有单声、有混声、有渐起、有突发,有“一人大呼”、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将相和》和中学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都有“蔺相如”这个人物、但是许多人把“相”字误读为四声 xiàng(向),其实应该读成一声 xiāng(香)。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说:“‘相’作虚词,都读第一声阴平。若读第四声去声,则是实词,或为名词,‘宰相’、‘相国’之义:或为动词,如‘吉人天相’、‘相礼’,辅佐之义,‘相’字下若是外动词(即及物动词——笔者),又没有宾语。‘相’字便兼起代词作用,可以代本人,可以代对方,可以代第三方”(《古汉语虚词》)。  相似文献   

7.
《离骚》云;“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喟凭”为楚语,连读为词,乃慷慨愤懑之义。《淮南子·修务》云:“发愤而成仁,(忄胃)凭而为义”(“(忄胃)”原讹作“帽”,下引高注同;此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改),“(忄胃)凭”即“喟凭”,与“发愤”对文,义亦相同,故高诱注云:“(忄胃)凭,盈满积思之貌。”又作“(忄胃)恲”,音同之异文,《广雅·释训》释为“忼慨”,“忼慨”,即不得志之貌(《说文·心部》)。“(忄胃)”字不见先秦他书,经传多作“喟”。《说文》无“(忄胃)”字,而《口部》云:“喟,大息也,从口、胃声。嘳,喟或从贵。”《方言》十云:“沅澧之原凡言相伶哀谓之嘳。”知其为楚语。又,“凭(憑)”亦楚语,见《方言》二。连词作“喟凭”,以状愤懑不平之意;此正《离骚》所用。又,从屈赋辞例看,“喟凭心”盖本作  相似文献   

8.
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知识》一章中,在讲到“动词谓语句”时,有这样一个例句:“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主——动+补)”笔者以为此例欠妥。因为若把“打扫”当作作谓语,则与编者所渭的“主语”“教室”难以搭配。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是动词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教室”只能“被打扫”,而不可能发出“打扫”的动作。所以把此句当“动词谓语句”看是不妥当的。此例句真正的谓语并非动词“打扫”,而是形容词“干干净净”,“打扫”只不过是“干干净净”的状语,因此,这个例句实际上是一个“形容词谓语句”即“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9.
<正>(73) 緥:从糸,保声=从糸,从保,保亦声 《说文》:“緥,小儿衣也。”而“保”即“緥”的古文。又《中华大字典》云:“緥……古多假借保、葆字。” (74) 緟:从糸,重声=从糸,从重,重亦声 《说文》:“緟,增益也。”段注:“增益之曰緟,经传假重为之。”王筠《说文句读》:“緟者,重之分别文。” (75) 縒:从糸,差声=从糸,从差,差亦声  相似文献   

10.
自2006年起,“温馨教室”被列入《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人生指导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学校在实践上为温馨教室的创建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仍有一些学校对温馨教室的认识存在误区。本文试从概念上对温馨教室的创建作一辨析,希望通过不同层面的介绍,为温馨教室的创建助力。  相似文献   

11.
咍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许(许璪)上床便咍台大鼾。”徐震堮校笺:“咍台,睡息声。”今吴语中尚形容鼾声为咍台。只是字作呼屠。明冯梦龙《山歌·诈困》:“姐儿做势打呼屠,凭郎君伸手满身(扌匍)。”亦作昏图。评弹《战火中的青春》:“因为白天比较辛苦,困下去一息息,鼻鼾浓浓,昏图来了。”亦作昏度。沪剧《阿必大》:“宝贝呀,要困到屋里去,哎唷,昏度响来!”亦作昏瘏。倪海曙《杂格咙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涛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  相似文献   

13.
一、声现象中考题分类统计二、声现象中考题特点分析在2004年17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下称“课改区”)中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命题的基础上,2005年新增加了一批国家级课改区和一大批省级课改区进入课程标准中考,我们从各国家级课改区和省级课改区的中考物理试卷中选择了20份有代表性的省、市中考试卷,对照《物理课程标准》(下称“课标”),按照知识板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其中声学(声现象)部分的考题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声学(声现象)作了以下最基本的要求(即“内容标准”):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  相似文献   

14.
“为之”辨     
“为之”在古汉语里常是固定结掏。只因“为”的词性不固定,意义更灵活,“之”或实或虚甚至或省,故“为之”情况较为复杂。 (一) “为之”后出现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之”即为介宾词组,充当状语。例如: (1)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二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为,介词,引进行为对象,相当于“替”,或不译。之,代词,代孙权。“为之”是动词谓语“用”的状语。为之用,替他效力。 (2) 时人为之谚。(《通鉴·晋纪》) 为之,替他们或给他们,作“谚”的状语。“谚”用如动词,义为“编谚语”。 (3)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为之,替他(即周顺昌),作“声”的状语。“为之声义”直译为“替周顺昌伸张正义”。 (4)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疱丁解牛》)  相似文献   

15.
<正> 《说文》用作“某声”的,我们从《说文》所说解的形声字中可以看出,对于这类字,《说文》即以“从某,某声”这一格式来表述。例如—— 肌:肉也。从肉,几声。(肉部) 期:会也。从月,其声。(月部) 吟:呻也。从口,今声。(口部)  相似文献   

16.
春暧花开,蚂蚁出洞。自然课上,我带领学生到室外上《放大镜》,学生顿时欢呼雀跃地飞出了教室。在操场边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围在一起,“研究”起了放大镜。学生们的兴趣很高,不时传来大呼小叫声: “老师,老师,蚂蚁烧死了。”我跑过去蹲下来一看:放大镜下一只小蚂蚁抽搐自己的身体,但它始终逃不脱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里“快”有快速、快乐二义,前者如“快车”、“快艇”、“快马加鞭”,后者如“快活”、“快感”、“快慰”。“快”的本义是快乐,《说文》:“快,喜也。从心,央声。”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疾速。”为什么会从快乐引申到快速呢?钱钟书先生回答说:“常语称欢乐曰‘快活’,已直探心源。‘快’、速也,速、为时短促也,人欢乐则觉时光短而逾迈速,即‘活’得‘快’,如《北齐书·恩幸传》和士开所谓‘即是一日快活敌千年’,亦如哲学家所谓‘欢乐感即是无时间感’(LustfiihlenheisstdieZeitnichtfiiben)”(《管锥编》第671页)。原来这里起作…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五蠹》的个别注释欠妥,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原文内容的深刻性和表达的生动性的理解.现提出来与课本编者商榷.“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原注“作,兴起.”这种注释是否正确?我们先看下面的几个句子:“圣人作而万物睹.”(《易·乾·文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恒由此作.”(《西京赋》)“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在古代文献中,“作”,或训为“起”,或训为“兴”,或训为“始”,或训为“生”,或训为“治”,或解成“为”,等等.但是,它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意义.段玉裁的《说文》“作,起也”注,在引证古书中各种注释以后说:“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这个统一的基本意义是什么呢?除了描述自然现象当“发生”、滋长”解释外,作为人事行为,它的基本意义是作为“兴事之辞”,即兴起功役之事.“兴起”是个多义词,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那么 ,什么是诵读 ?为什么要重视诵读和怎样加强诵读的教学呢 ?“诵”,最早是指照着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 ,秦汉以后也指背读。东流的郑玄在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里的“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育、言语”作注时曾指出 :“倍 (背 )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 ,“讽”是指忆读 ,而“诵”则是指照着书本有节律的念读。从“诵”的字形来看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 ,它“从言 ,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的意思。比如…  相似文献   

20.
颜师古注《汉书》,不仅以其文字、训诂取胜,而且有其强烈的音韵意识。他在《五行志》里把“萧墙”注为“肃墙”(1504页),就是采纳《论语·季氏》的郑玄注。因为上古音萧、肃心母迭韵,幽觉阴阳对转[u:uk],二字在上古音同义通,这正是古人“义寄于声,声同者义多相类”的论断。再比如《五行志》里师古注曰:“婾与偷同,谓苟且也。”(1087页)《韦贤传》中又注为“婾与愉同,乐也。”(3103页)为什么从“俞”得声有两读呢,原来上古音,俞属侯部喻四,偷属侯部透母、定透旁纽,喻四近定,则俞和偷不仅迭韵,而且喻透邻纽,今音虽异,古音却同也。明末音韵学家顾炎武对此加以首肯:“偷,古音俞,《汉书志》,作婾,颜师古亦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