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乐”就是由舞蹈、歌唱、乐器伴奏三者合成的。若只言“歌”,就仅只歌唱,虽然也有徒歌与弦歌之别。故《左传·襄公廿九年》《孔疏》解释鲁国为季札举行的宴乐说:“乐之为乐,有歌有舞。”《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也可证明。为了提醒人们不忘乐之有舞,后世迳称古乐为古代乐舞或歌舞了。《九歌》虽名“歌”,  相似文献   

2.
1.1《古汉语简明读本》(下简称“读本”)上册第四页: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从今以后才知道您是象对待狗和马一样来畜养我孔伋的。 这里的“君”字用“您”来对译,不大确切。 “君”作为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应该是面对面的对话中对对方的称呼(书信上尊称对方也可以用)。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孟子》上用“君”字165次。作“国君”讲的152次,作“为君”讲的1次;其余12次都是作为对称词“您”讲的,这12次中没有一次不是面对面的对话用的。《梁惠王下》2·12用了4次,2·16用了5次,《腾文公上许行》用了2次,《万章上》9·2用了1次。  相似文献   

3.
一、“启发”释义 “启发”一词,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二字的来源。第一个阐释“启发”涵义的是郑玄,他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郑玄认为“启发”的作用在于使学者“识思之深”,无疑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心愤愤,口悱悱,”为什么“必待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呢?他却未作说明。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于弄懂“愤”“悱”的含义。《说文》:“愤,懑也。从心,贲声。”又:“懑,烦也。烦者热头痛也。”关于“悱”,《集韵·尾韵》:“悱,心欲也”;《文选·成公绥  相似文献   

4.
《诗·豳·七月》有句“穹室熏鼠,塞向谨户”,《诗·卫风·氓》有句“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有句“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对于句中的“穹窒”、“贰”、“兰家”,本文提出自己的解说,并论证之。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运用的语助词,多达60余个。对诗中的语助词作一番辨析工作,有其必要。请看如下句子: “维叶萋萋,维叶莫莫。”(《周南·葛覃》) “言刈其楚,言秣其马。”(《周南·汉广》) “于嗟乎驺虞!”(《召南·驺虞》)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齐·猗嗟》)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邶·旄丘》)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小雅·南山有台》)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卫·有狐》)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先从一个例句的注译说起; 例1: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和《文选卷四十一·报任少卿书》)唐代训诂大师颜师古和李善注《汉书》和《文选》,“例1”下皆未注译。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始为“例1”作注译: 一二,谓委曲也。言陵与己事俱不能委曲向俗人说,谓俗人不知也。(《古文观止卷五·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7.
《魏书·薛辩传》云 :“(辩 )祖陶”。“陶”与“焘”音近形异 ,“涛”与“焘”音同形近。《北史·薛辩传》、《新唐书·宰相世系三下·河东薛氏西祖房》薛辩祖父名字均作“涛”。北魏太武帝名拓跋焘 ,《魏书》作“陶” ,当为薛辩祖父本名“涛” ,薛氏家族仕魏后 ,子孙为避太武帝讳 ,在公私谍谱之中改其祖名为音近形异之“陶”字。商务印书馆重版《中华人名大辞典》薛强条云 :“强父陶与同族薛祖、薛落分立部众 ,世号三薛” ,此说因袭《魏书·薛辩传》。河东薛氏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重要的世家大族之一 ,薛涛 (陶 )又是薛氏家族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8.
许多经典电影往往会出现令人回味无穷的精彩对白。前段时间约有两千名英国人参加了“最喜爱电影对白”的投票活动,结果“007”系列电影中“The name’s Bond熏James Bond选”是他们心中最酷的台词。下面请按顺序欣赏:襪原文:“The name’s Bond熏James Bond选”出处: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诺博士》(Dr.No)穴又译名:第七号情报员,铁金刚勇破神秘岛雪,1962译文:“邦德,詹姆斯·邦德。”襫原文押“I’llbeback.”出处: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终结者》(The Terminator)(又译名:《未来战士》),1984译文:“我会回…  相似文献   

9.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404页)这是《礼记·文王世子》开头一段中的一句话。对此句中的“在”字,历来解释不一。郑玄《礼记》注:“在,察也。”唐孔颖达、宋朱熹、元陈澔、清朱彬等人亦以諯滴恰H欢迓娇蛉衔恕霸凇辈荒苎滴安臁?当以“视寒暖之节”的“视”字训为“察”。他们的分歧在于断句上。郑玄等人是受了孔安国、王肃等注《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的影响。此“在”训为“察”。如以郑玄等人的说法,从文  相似文献   

10.
《旧唐书·李昭德传》云:“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按《旧唐书·武承嗣传》记此事在天授元年后、如意元年前,则为天授二年。《旧唐书·岑长倩传》亦载此事在天授二年。《通鉴》卷204更明确记载此事在天授二年九月。又《旧唐书.欧阳通传》云:“天授二年,封夏官尚书。二年,转司礼卿,判纳青事。为相月余,会凤阁舍  相似文献   

11.
选自《论语·先进》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是《论语》里难得的长篇,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一幅古圣先贤言志的生动图画,在语录体的《论语》里算得是独具学特色的一章了。而曾皙“春风沂水”的情怀和孔子“吾与点也”的“喟然之叹”,引得后世评论家们猜想不断,并为此而津津乐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论真情(二)     
四、情析17 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喜或怒之时,一哭一笑之际,会泄露出隐秘的真情,当予以慎析之。钱钟书《管锥编·全三国文》卷三八:“汪元量《湖山类稿》卷五周方《跋》:‘余读水云诗,至丙子以后,为之骨立。再嫁妇人望故夫之垅,神销意在,而不敢哭也’。”不敢哭之心声,却正是真情的痛哭,此时无声胜有声!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孔子是个  相似文献   

13.
说避讳     
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或写出,加以回避叫避讳。避讳始于周代。《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周时是“以讳事神”,不为君讳,“克昌厥后,骏发尔私,不为文(周文王)武(周武王)讳也。”只是到了汉代始避君讳。例如:汉高祖讳“邦”,《史记》、《汉书》凡“邦”多改作“封”;“吉甫更娶后妻,生子曰伯邦(《蔡中郎传·琴操履操序》;“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太平御览·九百二十七  相似文献   

14.
屈原《九歌·东君》云:“照吾槛兮扶桑”。汉王逸注:“吾,谓日也。槛,楯也。言东方有扶桑之木,其高万仞,日出,下浴于汤谷,上拂其扶桑,爱始而登,照曜四方,日以扶桑为舍槛,故曰:照吾槛兮扶桑也。”又,《离骚》云:“总余辔乎扶桑”。王注:“扶桑,月所拂木也”由此可见王逸以“扶桑”为木名。汉许慎《说文·木部》谓:“榑桑,神木,日所出也。”又,《部》“”字条云:“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木也。象形。”按;“榑桑”亦即“扶桑”。令人朱季海曰:“后人并作‘扶’者,以今字改古字耳”(说见《楚辞解故》),朱说甚是。“扶  相似文献   

15.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后记》中写道,其小说的“技巧和价值”“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五大卷1400多万字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在金先生心目里自然是最好的。我国近年来出版的金庸小说评论集子中也不乏这样的观点:“《鹿鼎记》是金庸的最独特、最深刻也最成功的史诗性作品,是他的炉火纯青的集大成之作”;“《鹿鼎记》就是金庸的《堂·吉诃德》”等等。另外,金先生在回答“《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这一读者来信所提出的问题时,还明确地说:“《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记。”  相似文献   

16.
“下里巴人”不是人,而是《下里》《巴人》——它们本是战国时代楚国流行的民间通俗歌曲名,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作品,常跟“阳春白雪”(《阳春》《白雪》)对举(它们是楚国的艺术性很高难度很大的歌曲名,后泛指艺术性高雅的文字艺术作品)。“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典皆见《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中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唐人李周翰注云:“《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下里巴人”不是人  相似文献   

17.
敌 国 “敌国”释作敌对的国家(“敌”有仇视的意思),如《管子·七法》:“不能强其兵,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不能使其军队强大,却能有把握地战胜敌对的国家,这样的事从来也不会有。)此义项古今相通。 “敌国”释作地位和势力相等的国家(“敌”有匹敌、对等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已没有这一义项,值得注意。例如: 《国语·周语(中)》:“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  相似文献   

18.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时间性很强。所载“干支”绝大部分都很准确,但错误之处也不是没有。《通鉴》卷199永徽元年十月条载:“十月,已未”,褚遂良左迁为同州刺史。《旧唐书·高宗纪》、《新唐书·高宗纪》及《新唐书·宰相表》则说十一月已未,褚遂良被贬为同州刺史。案,直月丙寅朔,无“已未”,而十一月有之,为十一月二十四日。《通鉴》所谓“十月已未”当为“十一月已未”之误。《通鉴》记时纠谬一则@王觅道  相似文献   

19.
努 力 “努力”释作尽量地使出力气,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此义项现代汉语中仍在继续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努力”一词在中古,特别是汉魏六朝的诗文中,它还有保重、自爱的意思。例如: 《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被抛弃的事就丢开不说吧,只希望在外的人自家保重。(“努力加餐饭”一句,既可如译文那样看作是勉励游子的话,也可看作是自慰之语。看作自慰,意思就是“我还是自己保重,多吃点东西的好。”不管哪一种看法,“努力加餐饭”都不能解为“用力地多吃饭”。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左思是西晋的著名作家,而《三都赋》是他早年的力作之一。《晋书·文苑列传》叙左思作此赋的甘苦说:“(思)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偶得一句,即便疏之。”而“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竞相传写”,以致京都“洛阳,纸为之贵”,说明《三都赋》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至于后世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对之也多极力赞扬,东晋孙绰(字兴公)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世说新语·文学》)刘勰也说:“太冲(左思字)、安仁,策勋于鸿规”,“左思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