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笔者的教坛生涯中,回首走过的语文教育教学之路,感慨颇多。但是,教育如何变革,教法如何创新,笔者有一个观点坚如磐石.也就是自己的“教育思想”吧。那就是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育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下而,谈谈笔者的心得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也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记.“新课程”也应该给语文课带来新的生机。然而,令人遗憾的现实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语文并没有多少起色。世纪末的批判还是语文的隐痛。少、慢、差、费的状况改变了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了吗?事实上,由于对新课程的误读,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语文教学质量非但不能提高。还很有滑坡的可能。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关注文本、能力训练三个问题略陈浅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一本大书,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尤其是语文的学习更是离不开生活。高尔基说,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语文知识及古典文化的具体运用。为此,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在生活中教育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力的责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语文资源,从而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实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郑朝家 《广西教育》2005,(1A):55-55
语文与生活同在。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在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性角度考虑,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情感教育。从语文教材的内容上看,课文是作者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及对生活的认识的反映,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结晶。无论它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还是侧重观点的阐述或知识的说明,都渗透着众多的情感因素。从形式上看,尽管课文中有侧重情感表露的文学作品,也有重在记叙、说明事理或论述观点的实用文章,但作者在写作中大都采用了具有情感色彩的艺术手法.使文章富于强烈的情感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既切实可行,又大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以开放的视角,以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对待教学,以“积累——训练——感悟——创造”语文教育模式及其运用策略实现语文课堂创新。巧妙地将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步履维艰,效果也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改革没有找准路子,语文教学基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就语文教语文。为了尽快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大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国巾职教师向古今中外多方求索,以求良方。通过多方实验、比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借鉴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语文教改才能步人坦途。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认为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势在必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语文课堂应该与生活相呼应.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可行走向。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强调“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必须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够使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才能使语文“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朱春洪 《考试周刊》2010,(12):57-58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新课程竭力倡导:教育应依托生活进行,变成一种生活。成功的语文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让语文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这样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逐渐远离社会生活,孤立于其它学科之外,形成一种封闭、狭隘、僵化的教学模式,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只有树立大语文现,使语文教学向社会、孩子们的生活和其它学科开放,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郑勇 《现代语文》2009,(8):66-67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养成性教育,与生活共成长。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是众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呼声,也是众多优秀语文教师的共同经验。于漪强调将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大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赵谦翔的“东方时空课”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贴近;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主张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于永正则通过戏剧化再现生活情节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仅仪强调联系生活、与生活相结合是不够的,全面理解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 ,应该从“生活化”入手 :语文讲读“生活化”;作文训练“生活化”;语文教育“生活化”。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 ,自然地注入新时代的生活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小学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许序修(厦门市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民族经验和民族传统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文化。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民族语文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家园。但是,对这个精神家园的建设,不但很不尽如人意.而且还受到语文教师自身的破坏。不久前,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就大肆宣扬:“读语文只学中文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英文。不学好英文,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带给广大语文教师的恐怕是思想观念上的大变革,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己被广大语文界同仁接受。“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原则,为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之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徐杰仕 《江西教育》2004,(15):71-72
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独立思考,使他们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句子、文章,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创造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力争做到“四化”。  相似文献   

20.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的,是教学的源泉。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学习,激发兴趣,激活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