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征谏文说理艺术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及历史上的谏官,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魏征.魏征在其一生当中前后共进谏二百余事,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因此而青史流芳.魏征的说理确有其独到之处,所以能够打动唐太宗,说服唐太宗,使唐太宗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谏言.  相似文献   

2.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经得到一只宠物鸟,爱不释手.有一回,他又在逗鸟玩,正好、丞相魏征有事进来禀奏.唐太宗怕给魏征看见,不好意思,赶紧把鸟儿藏在胸前的龙袍里.魏征看了心里自然很不"爽",但他想,唐太宗能把鸟儿藏起来,说明基本上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当面揭穿其"把戏",让他把鸟儿拿出来"亮相",再进上一番忠言,则不仅会失了皇上的面子,使他下不来台,弄不好得罪了皇上自己还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是唐代政治家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秦疏.由于唐太宗在建立唐朝后,逐渐改变了艰苦创业时的勤俭作风,滋长了追求享乐、骄傲自满的情绪,魏征十分忧虑,就上疏劝谏,提出“十思”,论证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主旨。唐太宗接此奏章后,亲自下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过失,赞扬魏征的劝谏,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作为儆戒。魏征的奏疏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王朝,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般事理,仍可批判地继承,可资  相似文献   

4.
魏征是镜     
臣子规劝或批评君主叫做"谏",君主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唐朝著名的谏臣,前后陈谏二百多件,大多被唐太宗采纳,被唐太宗誉为"明得失"的镜子,同学们,想知道魏征是怎样敢于积极进谏的吗?……  相似文献   

5.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针对唐太宗"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的缺失,于贞观十一年四月上疏给唐太宗的。其核心思想是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全文析理透彻,切中肯綮,太宗称赞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起到了应有的规谏作用,体现出高超的谏辞艺术。  相似文献   

6.
魏征与唐太宗是历史上一对有名的贤相明君。他们君臣之间同心协力,对于促进初唐的安定繁荣,开创著名的贞观之治,各自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讲到唐太宗,总会提及大胆谏诤的贤臣魏征,同样,提到魏征,也忘不了虚心纳谏的明君唐太宗。但说起他们君臣之间的遇  相似文献   

7.
魏征赋诗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上古圣王的崇敬之情,其盛赞五帝并借以颂扬唐太宗,同时也体现了自身对太平盛世的执着追求。魏征《五郊乐章》20首,按宫、角、商、徵、羽五音,分别礼赞黄、青、赤、白、黑五帝,体现了顺应天地之气祭祀五帝之神的特色以及祈祷"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的目的;其奉和唐太宗之作,以黄帝等为题来颂扬明主,也蕴含着对唐太宗的深切厚望;其进谏之疏、论政之文,以三皇五帝为帝王最高标准,为唐太宗树立效法楷模,并借以批评其执政得失。魏征的政治理想就是期望唐太宗和贞观重臣励精图治,圣贤相遇开创盛世太平,直至超越古人,为后世师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是唐初政治家、史学家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疏。谏,臣下对尊上的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疏,奏疏,也叫奏章、奏议等,是封建社会臣对君陈表意见的一种文体。唐太宗跟随父亲李渊转战南北,艰苦创业,但他登基之后,却滋长了骄傲情绪,弃俭求奢,大兴土木。魏征看到“贞观之漒”太平盛世的背后,隐藏看“覆  相似文献   

9.
一、导语设计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 ,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 ,但同时也得益于这位重要的人物 ,他就是魏征。二、作者简介与题解魏征 (5 80— 6 43) ,字玄成 ,唐曲城(今属河北 )人 ,后迁居相州内黄 (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 ,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 ,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 ,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 ,前后陈谏二百余事 ,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 ,“爱而知其恶 ,憎而知其…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很喜欢虞世南的书法。有一次,他临写了虞世南的一幅字,其中有一个“戬”字,因“戈”旁写不好,就空着那个“戈”旁,叫虞世南补上。写完后,唐太宗拿给魏征看,让他品评。魏征细细看了一会儿说:“皇上的书作,只有半个字像虞世南。”唐太宗说:“哪半个字?”魏征回答说:“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唐太宗听了感叹不已。——见(宋)无名氏《宣和书谱》  相似文献   

11.
文史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以“善谏”著称的唐初贤臣魏征的名言。据《新唐书·魏征列传》记载,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做君主的人用什么方法做到明,犯什  相似文献   

12.
太宗踣碑     
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君臣和洽的一个范例。魏征直谏和太宗纳谏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魏征死后,太宗登楼“望哭尽哀”,又亲撰碑文,书写刻石,并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然而,事隔半年,太宗就下令推倒亲书的魏征碑。表面看来,踣碑似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有关。由于魏征生前曾荐誉的侯君集团参与了谋反事件,引起了太宗之怒,延祸魏征之“魂”。但事实上是太宗随着地位的巩固及威望的提高,纳谏的气量逐渐减少。推倒魏征碑是给那些效尤直谏之人的一个警告。但唐太宗毕竟是位开明之君,在遭受亲征高丽失败后,  相似文献   

13.
纳谏与治国     
稍稍具有文史知识的中国人,很少不知道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对元世祖的事迹一般知之甚少,或者虽略知一二,但无论如何不会将他与唐太宗在治国的才能方面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吕赟  殷晓峰 《教书育人》2007,(11):53-53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君之一,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由此可见,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启"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事,主要因为他善于"照镜子",以人为镜,广开言路.  相似文献   

15.
"忠臣不事二君"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人人奉为至理。众所周知,一代名相魏征在人生的道路中竟然侍奉五主,这在过去是不可原谅的背叛,理应背负历史的骂名,饱受后人的诟病。然而,魏征不但没有受到同时代人以及后人的蔑视,反而成为千古直臣和忠臣的典范,获得唐太宗"人镜"的美誉,名列凌烟阁功臣第四位,这究竟是为什么?本文就此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般史著在论及"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时,多谈到隋末农民战争的巨大推动以及唐太宗个人的杰出作用,笔者认为唐太宗的辅臣,特别是他的宰相集团,对"贞观之治"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魏征曾经说过:"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这种议论是颇有见地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唐太宗的辅臣所以能够对"贞观之治"起显著作用,原因有三:(一)唐太宗重视发挥辅臣的作用.他认为象隋文帝那样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并非明君.他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因此他  相似文献   

17.
语文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正是唐王朝“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看到唐太宗滋长了贪图享乐的思想,魏征写了这篇奏疏,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保证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备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得的好教材,既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于是,上这一课前,我进行了一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经过调查发现,现在  相似文献   

18.
<正>一、名家启示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但魏征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魏征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出,这样做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我朝开国后即立下‘男子二十岁当兵,六十岁可免’的规定,怎么能随便改变呢?"  相似文献   

19.
墨子说镜     
墨子有句话说得好:"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容,镜于人知吉凶."墨子时代没有镜子,人在水中照镜.这段话很受后人重视.到了唐代,<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谈魏征的言行,这段话改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相似文献   

20.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魏征在任侍中(即宰相)之前,曾担任过尚书省右丞(贞观元年至三年),直接分管刑、兵、工三部的事。魏征在这三年中,接触到不少刑事诉讼方面的案件,因而在司法、执法中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后来,他为了帮助唐太宗“以法治国”,“慎终如始”,把这些经验逐步总结出来写成奏疏提供给唐太宗。贞观十年到贞观十四年,魏征就刑事诉讼方面的问题先后向太宗李世民写了四封上疏,即《理狱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