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会刚 《考试周刊》2009,(18):230-231
一、美国二战后全球战略的演变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的膨胀使美国称霸世界的外交政策有增无减。从此以后,美国历届总统都以称霸世界为目标,根据不同的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不同的全球战略。美国二战后全球战略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变,杜鲁门政府从全球战略出发,考虑到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出台了中东政策.  相似文献   

3.
二战前的美国外交政策中,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石油政策。石油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外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的中东政策深受石油因素的影响,美国政府和石油公司把中东石油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考虑,制定政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东石油安全政策形成,本文就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科技政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建国后至二战前、二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至今。每个阶段的科技政策都有不同特点。但总体来说美国的不同阶段的科技政策又有相同点,即重视科技的优良传统、历届政府重视科技、科学界内外协调、注重基础科学研究、过度和军事结合。美国的科技政策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完善科学界内外部关系、实时调整科技政策、培养良好的重视科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心脏地带论"与"边缘地带论"是地缘政治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重要理论,极大地影响着二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杜鲁门政府对1946年伊朗危机和1947年希、土危机的处理,对以色列建国及其生存发展的支持,在中东组建地区性军事同盟及对中东民族解放运动的压制等,都体现了地缘政治理论在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权力政治论与均势论是国际关系中影响较大的两种理论,对二战后美国中东政策有重要影响。在杜鲁门政府对1946年的伊朗危机,1947年的希、土危机,巴勒斯坦分治及以色列建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处理中,体现了这两大理论在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冷战时期,美国介入中东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石油,中东石油对于美国在战略需求、经济需求、心理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美国在中东选择以色列作为战略支撑,以色列无助于解决石油问题,却导致阿以战乱不止。为确保中东石油安全,美国历届政府致力于推行中东和平政策,但由于美国的霸权野心、偏袒以色列、漠视阿拉伯国家利益等因素,和平外交屡屡受阻,收效甚微。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背离,美国中东和平政策陷入历史悖论。如何准确定位,平衡各方利益,乃是美国中东和平政策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霸权的多边主义行为及其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美国为了重建世界秩序,大力推动多边主义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发展,而冷战结束后,作为单极霸权的美国对多边主义采取了一种工具利用的态度.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历史经验决定了美国主要是将多边主义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世界秩序目标之一;不同党派对多边主义的理念不同,因此倾向于采取不同的政策手段来介入世界;对不同对外政策目标的关注,影响了美国决策者对是否采取多边主义战略的考虑.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打伊倒萨”之心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视为中东地区反美势力的领头羊,威胁着美国的声誉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特别是海湾地区的战略利益。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军事打击、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来压垮萨达姆政权,以便在伊拉克扶植一个亲美的政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取美国"二战"后历届执政党的政党纲领作为分析视角,以其中相关的教育政策主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纵向角度考察了历次政党轮替后教育政策的变革程度,并从横向角度比较了两大执政党在教育政策主张上的政治倾向性。研究认为,美国政党轮替对教育政策变革的整体影响可能性不大,两大执政党的教育政策具有较高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1.
张郭 《滁州学院学报》2011,(6):33-35,56
美国提升与埃及和伊拉克外交关系早在罗斯福时期就已经酝酿。主导中东既是美国领导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美国提升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因;战后中东阿拉伯世界的呼声与现实要求,使美国提升与中东的外交关系成为可能;英国在二战后的实力不济也为美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外交机遇;中东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驱动美国提升与中东外交关系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在对外交往中,历来重视文化的作用,从早期扩张中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到二战后政府积极制定和推行的旨在确定美国战后世界领导地位的对外文化战略,都表现出力图借助其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并控制世界的强烈欲望。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对外输出民主,强行推销美国的人权观念成为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陈康衡 《新高考》2007,(3):24-26
【考点指津】 1.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战略,企图建立世界霸权。控制中国和扶蒋反共成为二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4.
谋取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是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冷战后 ,美国政府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 ,积极进行全球战略部署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其霸权地位。本文主要从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分析美国为扩大其在全球的霸权所采取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原子能国际控制政策的失败、战时核合作关系的破裂、"苏联威胁"的不断加剧,促使英国政府基于自身衰落和战略脆弱性的认识制定了独立的核威慑政策.英国作出研制原子弹决策以谋求本国独立核力量和实行针对苏联的核威慑战略标志着英国独立核威慑政策的形成.这一政策主要是英国政府在美国军事力量尚未介入西欧防务而英国不得不单独面临"苏联威胁"的国际局势下作出的被动决策,反映了大英帝国在没落的窘境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中东何以成为世界的长期焦点尹爱良中东长期以来是世界列强争夺的对象。二战以前,中东主要是英、法的势力范围;二战以后,美国大肆入侵该地区;后来,苏联又在中东同西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它们在争夺中既相互勾结又勾心斗角,使得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战火不断:1948...  相似文献   

17.
郭琼 《安康学院学报》2000,12(1):16-18,35
本文主要回顾了历届中国政府在二战结束后放弃对日索赔的缘由。国民党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中日两国的世代友好,放弃了赔偿要求,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赏。  相似文献   

18.
兰纪平 《科技文萃》2004,(10):87-88
2004年6月6日,93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美国政府为他举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礼.在美国公众心目中,里根完全摈弃了自二战结束以来历届美国政府推行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施政方针,控制货币供给量,大力实施减税,减少并放松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制,致力于为私人公司开展自由竞争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这些施政做法,被称作里根经济学.在美国,人们认为:正是里根经济学为美国带来了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几经曲折,看起来充满了变数。但如果从二战以后美苏发动的席卷全球的“冷战”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又十分的合情合理。二战之初,美苏的战时合作,决定了美国对国共双方均采取了合作和友善的政策;二战结束前夕,伴随着苏矛盾的日益公开,美国在华扶蒋反共从而在远东遏制苏联的政策逐渐形成;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为全面遏制苏联,在中国选择了公开美反苏的蒋介石政权进行反共内战的政策;解放战争胜利后,扼杀新中国是美国反苏反共政策的延续,而中共倒向苏联则是多年联俄战略思想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美国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战后美国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肖丽萍二战后至今,美国教育政策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不断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和调节。这种干预和调节主要通过大量立法和教育拨款等途径来实现。由于教育政策要通过教育行政体制来实施,因而教育政策是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一、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