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如何鉴赏和写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重点就在于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笔者以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简述这两种表现形式。从而以点代面,分析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五篇写景抒情散文,都运用了中国文人惯用的“缘情入景”写法。“缘情入景”作为一种开篇写作手法,暴露出“走进自然”是创作者强烈的内在需求和主观的创作动机;激发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作者的强烈共情。中国文人用“缘情入景”炼化人生体验,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传统:它既能体现出中国文人审美追求中的主客一体,天人合一;也能体现出中国文人审美情趣中的日常又非日常情结。  相似文献   

3.
薛玲玲 《家教世界》2012,(16):124-125
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古诗词鉴赏的要点很多时候落在诗词中的景与情的关系上,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古诗词中景的描写以及作者写景的意图,它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何关系,弄清这一关系,加上相关的艺术手法,很多诗词的解读将变得轻松。总得来说,有两大关系: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相似文献   

4.
"情"字是写景作文贯穿始终的主线。拟结合《江南的冬景》,从"妙心感知,另眼观察景物;浓墨绘景,勾勒斑斓画卷;以景迁情,唤醒细腻情感;动静结合,静景动态描绘"几个维度,对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元散曲作品中山水之景集中表现了士人们复杂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山水观念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金莲川幕府文臣是古代散曲史上最早进行散曲创作尝试的一批曲家,对散曲的形成和发展,有开创之功,并完成散曲从典雅到通俗的艺术演变。元好问与刘秉忠,皆以词为曲,词曲一体,以雅为胜。元好问与刘秉忠自度曲的出现,加快了散曲的艺术演变,渐至由雅变俗,散曲艺术日渐成熟。至商挺与杨果,散曲渐至雅俗一体,以俗为胜,散曲完全走向艺术成熟。  相似文献   

7.
《小雅》之诗兼具民歌与文人诗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其修辞方面,《采薇》一诗堪称典型,该诗以情写景而景中有情,以景托情而情中有景,达到了情融于物、景融于情的艺术效果.该诗赋兴合一的手法以及多种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仲殊是宋代著名的词僧,以小令词最为人称道,而写景词在他的词作中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仲殊写景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旖旎之景、富贵之气;二、清丽之风、和婉之美;三、炼句工整、着色鲜明。  相似文献   

9.
元散曲作品中山水之景集中表现了士人们复杂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山水观念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11.
写景作文离不开"景"和"情",要么写景抒情,在一幅幅画卷中舒展情怀;要么融情入景,将情感注入景物中,给景物赋予生命力。而无论哪一种写法,最终都是"情"、"景"两条线贯穿全文,一虚一实,勾勒出唯美的景致,散发出丰富的情感。《济南的冬天》为读者勾勒出与众不同的北方冬日美景,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布局和语言风格,具备了诸多启发借鉴之处。一、由字到画,巧妙布局写景文重要的是谋篇布局,按照顺序描写景物,便于读者发挥想象,融入文中的景物环境中。但中规中矩的描写手法,未免显得死板,缺乏艺术气息,吸引力不足。  相似文献   

12.
物理课程生活化情景的生成策略主要有:创设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现象的课堂情景,以景设问,生成教学;创设以日常生活用品为器材的实验情景,以物呈景,生成教学;创设聊天、讨论、故事等生活化的对话情景,以景激情,生成教学.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中提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观点,不惟与诗意不合,也有悖其本人的诗歌情景观。"乐景"、"哀景"说将属人之情归为属物之性,与其"性性"、"物物"的哲学思想及"心目所及"、"貌其固有"、"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等写景原则相矛盾;将"昔我往矣"等四个景句从全章抽离并前后割裂,拟想出"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两组"相反相成"的情景关系,立论虽新,却陷入了"分疆情景"、"一情一景"等以景就情的"阱"梏"。体会《采薇》原意,卒章乃是以节候物态的整体变化和对照,烘托因征戍日久、战事艰辛、思归心切等引发的无尽哀伤,其感人至深者,正缘于诗中所呈现并为船山反复推崇的真情实景和整体意境,而非缘于其所拟想的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的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14.
韩愈在中唐诗坛致力于开辟一条新的诗歌创作途径,"以哀景写乐"的抒情达意手法是一种尝试。从韩愈的思想气质、生平经历和诗学观念入手,探求韩愈诗歌中出现这种新奇抒情方式的原因。在辨析"以哀景写乐"与"以乐景写哀"及"以丑为美"异同的基础上,总结这种新奇的抒情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意味隽永、感情浓厚、文化底蕴深厚的写景抒情美文。作者选择故都的平常之景入文,在细描细绘的五幅清秋美景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情趣,流露了深沉的忧思和落寞之情。鉴赏此文的着眼点应放在情景交融写法上。一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山石理景仍然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理景的重要内容,我国古典园林在山石理景艺术理论和技术手法上积累了许多精髓。以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理景创意设计中常用的山石景观类型:壁岩与峭壁山、石矶、山石池、散置石、山石花台为研究对象,以苏州古典园林山石景观为实例,以《园冶》造园艺术理论为主要依据,解析其山石理景的艺术和手法,以利于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山石理景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以前,我国诗歌的抒情手法经历了由直诉情怀、情景拼合、情景契合到情景交融的演进过程。由于近体诗体裁的制约,唐人创造了融情入景的抒情手法,使抒情诗创作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对于诗歌中的景进行了前无古人的细致研究和分类,强调了景与情的结合,景的形象性,反对单纯的写景,认为情中景和景外是景中之尤,滞景是景中之劣。王夫之的景论是中国古代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为经典的写景抒情游记,以景、人和情为切入点,选择《醉翁亭记》中朝暮之美、四时之景、人物场景图和“乐”之情感四个点进行教学,聚焦课文的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隽永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美好的语言,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描绘的淋漓尽致。而在这素雅、朦胧、静美的景中蕴含着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情如山中的雾霭缭绕盘桓在荷香月色中,景物如仙葩玉露沐浴在淡淡的情感中,情与景达到高度融合,艺术地再现了身处黑暗中的作者的矛盾的内心世界,本文试从文章的感情基调与艺术成就两方面谈谈《荷塘月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