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魏源生活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转化的时代,祖国急切呼唤革弊振衰的经世人才.魏源的家庭教育、个人生活经历为魏源忧国忧民和求真务实的个人品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魏源从小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后又深受江浙文化的浸润,其经世致用的学术渊源深远.魏源师友大多是主张"经世致用"的时代精英,他们有力地推动了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树立 ,得益于湖湘文化的熏陶、江浙学风的影响和师友的提携。魏源将富强国家作为经世致用的目标 ,以兴利除弊为经世致用的主要途径。其思想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魏源是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思想家,他在倡导经世致用、改革开放的思想同时,形成了自己的和善思想与理念。魏源指出,"仁善"是人的心性之物,但是需要培育。他从社会层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立平等、破贵贱是"和"的基础;从国家治理层面提出顺道以行、美利利天下的仁善之政,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如何聚天下之善、使天下归仁。魏源的和善思想,既根源于湖湘文化,又对湖湘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邵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有不少的风流才俊,志士仁人从这片古老的土地走出,对中国的前途命运作出理性的思考、改写和推进了历史的进程.魏源就是其中的杰出人物,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魏源提出了经世致用、与时俱变、"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主张.他的<海国图志>,"创榛辟莽、前驱先路",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魏源思想形成了湖湘文化的内核,至今仍是我们变革图强所必须遵循的思想文化成果.传承魏源文化,就要思考魏源文化的历史影响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魏源是近代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主张经世致用,坚持兴利除弊,改革更法,是近代经世致用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既与魏源饱受湖湘学派经世致用思想和常州学派经学经世学风的熏陶和影响有关,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并与魏源坎坷的仕途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之际形成的一种提倡学术与治道相结合的治学方法 ,魏源恢复、光大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文章分析了魏源经世致用的含义及其思想渊源 ,阐述了其经世致用的目标和原则 ,指出立言立功是魏源经世致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之际形成的一种提倡学术与治道相结合的治学方法,魏源恢复、光大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本文分析了魏源经世致用的含义及思想渊源,阐述了其经世致用的目标和原则,指出立言立功是魏源经世致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实学与西学的互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清道光同治年间兴起以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对晚清的思想文化转型发生重大影响;于此同时,魏源因其事先倡导"师夷长技",同时引发了一场绵延后世,并遍及中华大地的西学思潮.由于晚清的实学思潮与西学思潮有着内在的联系;并且是一个互动的思想文化现象,故而也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魏源的实学与西学思想为切入点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魏源作为睁眼看世界、引领中国近代化潮流的先行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旧模式,但他的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思想,为后来的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魏源教育思想与湖湘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源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他响亮地提出要用经世致用思想来促进教育改革,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的教育思想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湖湘文化传统,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进一步弘扬了湖湘文化。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目光投向西方。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魏源的《海国图志》应运而生。魏源也因此书的编著而成为当时域外史志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从完整的世界、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商业文明、民主体制四个方面剖析《海国图志》中所反映出来的魏源的对外观念,从而揭示魏源能首先得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的缘由,并对其对外观念的局限性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刘向十分重视“修文”。“文”既是“质”的对立面,也是和“野”相对的一个范畴。和“质”相对的作为形式的“文”是刘向所反对的,他推崇的是和“野”相对的“文”,这一“文”有文明、文雅和美之意。“修文”是以“礼乐”来消除、淡化人的粗俗、野蛮的动物性,使人变得文明、文雅和美。这使他的礼乐教化思想和传统儒家有所不同。刘向修文的最终目的是道德教化,治国安邦。他对修文的重视,对礼乐的提倡,不是出于自由的审美情怀,而是出于伦理需要、政治目的,因此他的美育思想带有浓厚的、狭隘的实用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何晏、程颢、朱熹、钱穆注释不够详细具体,今人陈广达、白彤东二先生认为此句于孔子平生行为有矛盾。作者通过研究分析总结认为此句意义有三:一是孔子阐述自己理想中的政治是各守其位,各司其职;二是警告破坏礼制的乱臣;三是不谋其政不是"不谋政",而是不谋某一具体职位上具体的政事,抽象的"大政"还是"谋"的,只是换一种方式,办教育、培养从政官员而已。  相似文献   

14.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5.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立、振兴中国的新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释“游”开始,首先介绍了魏源生平游历概况;其次分析整理了包含游观、游仕和游历理论特征的魏源游学思想;再次揭示了魏源游学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上“逍遥游”与“比德游”的内在联系;最后指出魏源游学思想对过去和当今的积极影响。故文章从崭新的角度给魏源游学思想作了一个全面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雍正后期,清世宗为铲除废弛疎玩的吏治积弊,在任用名臣李卫督治直隶的同时,又擢拔湖南巡抚赵弘恩出任两江总督,一时有“北李南赵”之说。史界对李卫政绩多有了解,但对于赵弘恩却迄无研究,对其两江政绩以及历史地位更不甚了然,也就无从了解这段历史的原貌。文章主要依据清史档案及赵弘恩《玉华集》等史料,①对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是终身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学会生存”更多的是从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角度出发:而“学会关心”则从更深层次对教师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但是,事实上,“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已是推动教师教育发展的两种互补状态。  相似文献   

19.
关于魏源对外思想的研究,多数学者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维出发,对其评价难免有拔高之嫌.实际上,魏源的涉外思想中传统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并未跳出旧有的藩篱.文章以<海国图志>为基本资料,对其对外思想给予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0.
杜浚与屈原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浚最尊屈原,认为屈原开创了中国诗歌"缘嗔而作"的优良传统,而屈原之后动人心魄的优秀作品也无不是"缘嗔而作"的.屈原自称其诗歌乃"发愤以抒情",即杜浚"缘嗔而作"说的理论根源.在杜浚看来,"风骚"传统的核心是"真",凡是继承和弘扬了"风骚"传统的杰作都是"真诗".他洞察诗坛积弊而忧患诗道遂亡,乃睥睨一世、疾言厉色地诋诃昧者,振臂大倡为诗首要在于"真"的"贵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