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丁未  张国良 《现代传播》2001,34(6):11-16
"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 gap 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闵超  张帅  孙建军 《情报学报》2020,(3):259-273
科学知识借助引用关系发生动态扩散,客观记录科学发展与演化的轨迹。由于知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孤立的观点看待科学知识的影响与价值往往得到的是片面的感观。本文从联系的视角观察科学知识产出,尝试通过被引、引用、文献耦合与共被引等文献关系为单篇论著构建引文扩散网络,探讨"文献嵌入网络"的概念、测度方式及其在引文扩散过程中起到的特殊作用。案例分析显示,科学知识的形成相伴于科学知识网络的发展,同时也受到这个网络的影响:科学知识向科学领域的扩散,遵循从核心领域向周边领域的扩散模式;施引文献可以揭示目标文献中没有显式呈现的信息;四种文献关系之间可能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合,引文扩散过程显示出知识的"黏滞性"与非常明显的"小世界"特征。对科学产出的扩散网络进行量化有助于为全面评价其价值提供更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关于传播效果的几个研究假设,至今影响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它们是: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论、诺依曼的沉默螺旋理论、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戴扬和卡茨的"媒介事件"概念、戴维森的第三人传播效果,以及现在基本被否定的蒂奇诺、多诺赫、欧琳的知识沟假说。但卡茨曼提出信息沟理论,在互联网背景下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4.
数字鸿沟的研究是知识沟理论在网络新媒体视角下的延伸。本文从数字鸿沟的"接入沟"和"使用沟"入手,着重分析手机媒体对个人层面数字鸿沟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目前中国手机媒体的第一道数字鸿沟即"接入沟"已经呈现出不显著的状态,而手机媒体在缩小既有知识沟以及数字鸿沟中可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5.
科研合作网络的知识扩散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扩散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对知识继承和知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知识在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流动特征,引入复杂网络理论,构建知识扩散模型,模拟知识在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扩散过程。考虑不同个体的知识自我增长以及知识吸收能力,采用网络平均知识水平、知识扩散速率、知识均衡程度等作为衡量知识扩散效果的评价指标,探究不同合作网络结构、知识遗传继承和知识变异重组与知识扩散的动态关系。研究显示:知识在合作网络中的知识水平、扩散速率、分布均衡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网络的随机化程度越大,知识扩散的速度越快,知识的分布越均匀;合作网络的规模越小,专家高知识溢出效应越显著,越能促进知识的有效扩散;知识继承吸收和知识自我创新对知识扩散的影响在某一时刻可达到最佳均衡状态。研究合作网络中各影响因素对知识扩散的震荡作用,有利于形成更稳健的合作模式,发挥科研合作的最大效能。图9。表1。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6.
石慧敏 《青年记者》2016,(32):23-24
如今,网络"正能量"谣言披着真实的外衣,打着"正能量"的旗号,以颇为隐蔽的方式大肆蔓延和扩散.这不仅是对舆论秩序的干扰,更侵蚀和破坏媒体公信力、社会总体信任感和社会风气.作为畸变的舆论形态,网络"正能量"谣言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社会流动性近乎停滞的情况下,网络直播释放出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方面的巨大潜能.在这个形势下,传统媒体也开始布局网络直播,加入"直播+"的浪潮.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旨趣出发,以现象学"悬置-还原"的分析方法,梳理传统媒体转型视野下对于网络直播现象的知识生产.分析指出,传统媒体语境下的"直播"与网络直...  相似文献   

8.
李佳  张波 《东南传播》2021,(5):41-43
在"圈子化"传播趋势加速扩散的当下互联网生态里,近年来具有"反圈子化"特征的网络传播"出圈"热引起了业界热议.无论是有意"出圈"还是无意"出圈","出圈"主要是因特定主体追求极致、引发争议或制造反差而起.然而在网络传播"出圈"的热潮涌动中,值得警惕的是是否"出圈"不具有普适性,能否"出圈"具有偶发性,"出圈"后果也具有不可控性,更重要的是一味强调"出圈"有可能走进唯流量主义的陷阱,进而带来网络传播煽情化、浅薄化和低俗化等问题.有意"出圈"者应谨慎"出圈".  相似文献   

9.
"得到"APP是知识服务头部平台,其引流模式十分成功,该平台通过免费引流付费、付费引流付费,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引流网络.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深度调查和读者问卷分析,总结出"得到"APP目前存在的四类引流路径与方法.针对引流现存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一是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二是发挥多媒体平台的协同作用;三是重视用户反馈.通过引流路径的提出与建议,期待为该类型其他APP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利用动态结构熵探究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并识别网络结构变化过程中的突变状态,以此发现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方法借鉴。[方法/过程]首先,构建颠覆性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应用创新过程环节中的3种动态知识子网络;其次,利用动态结构熵探究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之后,通过突变函数模型分析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过程中的结构突变特征;最后,利用动态时间规整法探析颠覆性技术各知识子网络间扩散的相关性及其与渐进性技术扩散特征的差异性。[结果/结论 ]实证研究表明利用提出的动态结构熵开展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识别,能够发现颠覆性技术分别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应用知识子网络的微观结构、介观结构、微观与介观结构关系与网络结构突变等方面知识网络扩散特征,并通过3种网络扩散特征的综合分析,解析出颠覆性技术显著区别于渐进性技术的网络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与网络表达平台的发展,青少年群体在网络舆情表达中展现出善用"缩写梗"的特征.本文以卡尔·曼海姆及彼得·伯格的知识社会学概念为研究理论,从青少年独特的"梗文化"网舆表达方式发掘青少年的网络群体化意识.研究发现,从曼海姆的外部主义视阈出发,网络环境的即时性、互动性、圈层性使得青少年群体网舆表达方式呈现出"...  相似文献   

12.
从技术角度看,情报包含着大量的知识性内容.对于知识的无序扩散问题,组织的情报管理部门应该加强预测和引导.本文建立在情报产生式规则基础上,以空间场和马尔可夫过程为研究工具,将企业视为最小研究单位,建立了企业情报知识管理体系中知识扩散的模型,设定扩散空间指标体系并运用正交变换转化为虚拟三维扩散空间,提出了知识扩散取决于知识创造者与知识受体的扩散空间比值和知识以"学习型曲线"扩散的新观点.最后通过实证计算了知识在系统内部无序扩散的扩散空间场和知识扩散概率,提出改变扩散空间边界(空间性)和扩散概率(时间性)能够影响知识在组织中的扩散速度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广西"知识工程"理论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知识工程"是1994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倡的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在广西实施的四年来,"知识工程"在读书、建馆、服务方面,特别是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国务院、中宣部的肯定,在全国推广实施.新形势下,总结实施经验,探讨今后发展道路,对深入开展"知识工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基于专利的全代引证网络对专利进行分类,对高影响力专利的知识扩散特征进行分析,为专利影响力的认识和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过程] 以生物学家悉尼·布伦纳的专利为例,研究其专利和前向引证专利生成的专利全代引证网络,根据专利的直接引证数量和引证长度两个对专利扩散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将专利分为四类,将具有高被引数量长引证路径的专利定义为高影响力专利,对这种专利的知识扩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在专利的全代引证网络中"关键专利""重要专利"和"隐藏的高影响力专利"对专利的扩散影响巨大,全代引证网络中专利的领域变化也体现了知识的流动现象,知识扩散速度可以通过数字直接刻画专利时序网络特点。结合研究结果,对高影响力专利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并为高影响力专利的评价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曹羽 《东南传播》2016,(4):73-75
知沟假说最早是在信息社会时代末提出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知沟理论的应用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特性使得人们认为,知识鸿沟会逐缩小。本文基于最近五年的网络调查数据发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有扩大"知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知沟-信息沟"理论在我国现实社会的表现以及信息共享怎样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危机的传播学根源1.知识沟。"知识沟",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差别,它源于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P.Tichenor)、多诺霍(G.Donohue)和奥利恩(C.Olien)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的传播学术语——知识沟假设,文中指出: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人们从大众传媒所获取知识的速度,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张萱把我国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网络媒体在农村稀缺的现状与原因和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的优势,认为对农民进行相关"乡村教育"是体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必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理论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传播给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了很大冲击,很多理论假设都需要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重新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比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传播的不同之处,对传播理论中的“知沟”现象作某些讨论,并通过讨论预测网络传播有可能加剧“知沟”的扩散。  相似文献   

20.
从去年下半年起,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扩散,我国报刊发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危机":一是部分经济实体减少了广告预算,报刊广告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下滑,报刊社总收入相对减少,对发行部门的投入有所削减;二是受国际油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报刊发行涨价的压力较大;三是受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受众对报刊的"黏性"有所减弱,报刊营销难度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