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年纪大了,总爱回忆往事。最近,偶翻从前的杂记本,一个《“老社长”回“娘家”》的标题,倏地闯入眼帘,哟,这不是记的十年前杜鹏程回新华社新疆分社的事嘛!禁不住惊喜得仔细看下去,岁月流逝,杜鹏程已经去世,但他在座谈会上的一席肺腑之言,仍那么新鲜,耐人回味。早在青年时代,我就读过他的传世之作《保卫延安》,当时大学一位老教授对这部长篇小说大加赞赏,称它是中国的《战争与和平》。70年代初,我从内地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文学     
文学是余裕的产物。 新闻是急就章。 两者可不可以相提并论,并且经过碰撞迸发出火花? 那是一定的。 我们看穆青、冠西、斯诺的新闻作品,就有明显的文学性。再看五六十年代文学长篇《艳阳天》作者浩然,九十年代风靡两岸的散文名家林清玄,原来都  相似文献   

3.
关于历史小说《张居正》的对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问话者:周百义,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责任编辑。 答话者:熊召政,作家、诗人,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作者。  相似文献   

4.
一九六五年,浩然三十三岁,长篇《艳阳天》脱稿。当时他已成为文坛最为活跃的青年作家之一,《人民日报》刊登的文学刊物目录上经常可以找到浩然的名字。这一年,年轻气盛的浩然与文艺界领导人在创作问题上产生冲突,这就是埋下文革之初他积极投入运动的潜在心理原因之一。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六十六岁的浩然在河北三河市寓所接受笔者采访。 那时,周扬他们不了解我的经历,认为我是大学生,通过下乡材料创作。他们逼着我下去参加四清,不让我在城里修改长篇。张光年、张天翼他们专门找我谈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6日的《人民日报》以显著位置刊登了《心中充满温情——记殡葬工》的长篇报道。这篇记述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接尸工、整容工、火化工日常工作的报道,虽然都是些平平常常的文字,却如苏联长篇小说《旅伴》的作者潘诺娃在书中说的,“每一件极小的事,用文学的笔调把它写出来,就具有一种深长的意味,有时甚至有伟大的意义。”新闻界同行由此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人民日报》在新的一年“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的重要措施之一。的确,自从李瑞环同志不久前提出“要改变目前大块文章、长篇讲  相似文献   

6.
关于浩然的一点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然想起浩然。几年前,浩然补齐重印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批评家学者有些微词。我也以为《金光大道》是浩然比较失败的作品,重印意义不大。但这并不防碍我一直认为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某一个阶段中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他的重要性甚至延续到不属于他的时代。只有很少的作家,是重要的,同时又是优秀的。 不瞒说,我读浩然的作品都带有研究性。就我个人欣赏取向而言,西方侦探小说或香港连续剧更让我入迷。不能欣赏的作品很有价值,能够欣赏的作品没多大价值,这是常有的事。好在浩然并不为我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读书     
关于读书浩然作者简介:浩然,河北宝坻人。曾任《河北日报》记者、《红旗》杂志编辑。现任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有短名小说集《喜鹊登枝》、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乐土》、《活泉》...  相似文献   

8.
去年六月,浩然当了《北京文学》的主编。著名作家、诗人当文学刊物的主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你随便打开一本文学刊物都会发现,其标明主编、编委的页码上,都有著名作家占据着主编的位置。那么,浩然当主编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爱好文学的人可能会发现,自浩然当主编后《北京文学》确实发生了变化。用某位同志的风趣话说,就是“发生了倾斜”。它更注重了业余作者,特别是那些反映农村生活创作的业余作者。在去年九月号的《北京文学》上,一下子就集中发表了京郊平谷县业余作者陈绍谦的二十  相似文献   

9.
夏榆 《出版参考》2008,(5):47-48
“喜鹊登枝” 《新农村的新面貌》是叶圣陶老先生写给浩然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的评论.这本小说集出版于1958年.其时浩然26岁。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用不无热情的文字评论道:  相似文献   

10.
1903年(续)本年,吴沃尧的长篇历史小说《痛史》开始在《新小说》上连载。该书演述南宋亡国历史,借古鉴今,表现了作者反帝救国的热情。本年,刘鹗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开始在《绣像小说》上发表。这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本年,张肇桐撰小说《自由婚姻》由自由社刊行。这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中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1.
血与泪凝铸的壮美史诗──评刘白羽长篇系散文《心灵了历程》潘涌当代散文大家刘白羽同志九十万字的长篇系列散文《心灵的历程》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已经引起了文学评论界广泛的赞誉。这是作者晚年先后费时达十年之久的心灵产物,是对自己如何从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  相似文献   

12.
少年长篇小说创作热现象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儿童文学最引人瞩目的现象无疑就是少年长篇小说创作热的出现,不仅数量惊人,而且影响力也在日趋扩大,《男生贾里》、《草房子》、《小鬼鲁智胜》、《我要做好孩子》等一批长篇佳作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力,足以证明长篇地位的重要性。90年代少年长篇热的出现应该说与整个文学大气候的影响不无关系:中央领导和文艺界对长篇创作的大力倡导和政策倾斜;成人技篇热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近年儿童文学出版界对长篇创作的格外青睐;全国儿童文学评奖对长篇小说的倾斜等等因素,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和直接导向的作用。少年长篇创作热的…  相似文献   

13.
浩然出书慰亡灵·孟皋卿·今年春节,借拜年的吉日,我有幸见到了浩然同志。问候之后,池送我由他主编的《北京文学》1996年第二期,我一翻目录,离地看到浩然同志写的一篇文章《用灵魂和生命镌刻的碑石》,它像磁铁吸住了我的视线,我一口气将它读完。回家后,我又读...  相似文献   

14.
部队作家黎汝清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皖南事变》在1987年第四期《小说界·长篇小说专辑》上一发表,特别是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后,立即引起全国强烈反响。文学界、出版界和史学界许多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阐述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广泛探讨了这部小说的是和非、得与失。这是多年来少有的。一,多数文章对《皖南事变》持肯定态度,给以高度评价,说它是近几年来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业界动向     
台湾长篇小说缺失令人忧近日,华人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揭晓,大陆作家贾平凹以《秦腔》击败港台高手,夺下有史以来奖金最高的长篇小说奖金。参赛的29部长篇中,绝大多数是大陆作品,台湾参赛者屈指可数。台湾为什么缺乏长篇小说?麦田出版社编辑胡金伦认为,缺乏发表平台是主要原因。过去台湾的长篇名家如高阳、廖辉英,大多先是在报纸副刊连载,或得大型文学奖成名。然而现在副刊将长篇小说拒之门外,长篇小说奖也纷纷停办,长篇小说失去稳固的摇篮。台湾长篇小说面世的主要方法是直接出书。但在出书量居高不下的书市,作者若非已具知名度,很容易…  相似文献   

16.
这副挽联,是赵超构同志病逝后《新民晚报》全体职工敬挽给他的。它真实地再现了赵超构同志60年的新闻生涯和办报业绩,充分表达了全体新民报人对自己老社长的追思和崇敬之情。是的,作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称得上是我国现代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报人。特别是他34岁时随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采写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传诵久远,影响深广,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西行漫记》。是的,作为著名的评论家和杂文家,赵超构同  相似文献   

17.
在这篇文章里,我主要介绍边春光是怎样主持修改和审定《红岩》的。《红岩》这部书稿,最初是我社社长兼总编辑朱语今同志拍板组织的,1959年语今同志调离后,边春光同志任社长、总编辑,由此《红岩》就在他的领导下完  相似文献   

18.
《浩然口述自传》由浩然亲口讲述、郑实笔录。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坛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浩然的大量短篇小说在当时广为传播。他的两部长篇代表作品《艳阳天》、《金光大道》,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人后来曾以当时中国文坛只有"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来称之。然而,对这位被刻上时代烙印的作家的争议,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一直没有停止过。本书通过浩然的回忆,将这位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毁誉参半的文学工作者坎坷而波折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9.
14年前,我采写了一篇题为《胡耀邦的最后七天》的长篇通讯,由于我当时并未完全搞明白的原因,这篇原计划发新华社通稿的稿件没有发出,只在发往海外的《?望》周刊海外版上登了一下。1989年4月15日清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逝世,这一噩耗震动了海内外,使亿万人民异常悲痛,海外有些媒体趁机散布了一些有关胡耀邦同志死因的谣言。为了澄清事实,也是为了将耀邦同志辞世的具体情况告诉我国人民,新华社社长穆青决定由新华社记者采写一篇有关耀邦同志从发病到最后逝世这7天治疗过程的稿件,供国内各报台采用。穆青同志把这任务交给了我,并…  相似文献   

20.
窗外已在落雪,1996年就在眼前了。 1996年将是不寻常的,1996年,党中央要求中国文化界要抓好三件大事:长篇小说、少儿读物、电影的繁荣。这意味着党和政府将在这三方面多下气力,多做工作,努力使其出现大幅度的提升乃至质的飞跃。 形势喜人,也逼人。呼唤长篇小说之精品,呼唤长篇小说创作之大家的出现,已是我们听得太多的声音。可是,我们到底没有令人满意的收获。症结何在?值得深思。长篇小说创作要在1996年完成一次大提升、大飞跃,也是不易之事。 不过,这些年的长篇小说创作还是颇有实绩的。起码出现了《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地球的红飘带)、《长城万里图》等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这是作家们辛勤耕耘的结晶,也是未来大提升、大飞跃的基础。 我刊愿为长篇小说的创作与出版繁荣尽些微薄之力,1996年特辟长篇小说评论与研究专栏,将对以往的长篇小说创作与出版进行总结,对热门长篇进行冷静的思考与分析,对长篇新著进行解剖和评论,对长篇小说创作之浊流和“水货”进行声讨和清算。我们愿意听到许多种声音,以真正贯彻“双百”方针,只要这声音有利于促进长篇小说创作与出版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