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雪飞 《文化遗产》2015,(1):105-111,158
日本七夕传说除了以神话、故事、传说以及中世纪小说的形态传承于世以外,还以祭文的形态传承于高知县等地。七夕祭文通过民间信仰"いざなぎ(Izanagi)流1"得以活态传承至今,每逢七夕行事和病人祈祷时由"太夫(Tayuu)"诵读。从其讲述内容来看,是由日本羽衣故事加难题型故事再结合七夕传说而构成;从祭祀仪式来看,体现了与纺织信仰的结合。集祭祀、祈祷、占卜等仪式为一体的日本"いざなぎ流"民间信仰中的七夕祭文,以"太夫"诵读的方式保存和传承了七夕传说。  相似文献   

2.
祭祀观念及其礼仪是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异域传播学说的引进,运用国外传播学理念解读本土的文化现象成为阐释研究的新方法.文章运用互动仪式链的基本原理来阐释儒家的祭祀文化.研究的路径是将线索缩小到《论语》中有关祭祀礼仪的言行举止上.在互动仪式链看来,《论语》的祭祀礼仪要素表现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在场;传播效果表...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奉天复县官员祭祀一般分为春秋两季,春季祭祀为三月,秋季祭祀为九月,祭祀的祭官为复县知事。本文仅从复县文庙、文昌庙、关帝庙、城隍庙、社稷坛、先农坛、神龙庙祭祀的祭文中探索民国时期奉天官员祭祀的特征,复县知县将各项祭祀活动以"均已列入祠典"为前提条件,以国民政府官方行为进行组织动员,并将祭祀活动视为一项"保境护民"的"政绩"来对待。  相似文献   

4.
魏鸿雁 《兰台世界》2017,(7):122-124
祝文是古代祭祀神鬼或祖先的文辞。出土于襄樊的郑臧公之孙鼎,其内容符合早期祝文内容"事止告飨"的特点,是较早的一篇祝文;但其对父母的哀情倾诉又使之具有哀诔的特点。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祭文类文体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周欣  陈安民 《兰台世界》2016,(21):150-153
祭祀舜帝是慎终追远、寻根祭祖的重要仪式,也是中华道德文明的传统古礼。自大禹"望九嶷而祭舜"始,历代君王采取各种形式的祭祀,包括袷祭、望祭、告祭等等。明洪武四年,太祖朱元璋亲制御祭文并遣官至九嶷祭舜,九嶷山舜帝陵祭舜成为国家祀典,国家祭舜仪制日臻完善,确立起传统中国的礼制程式。另一方面,祭祀舜帝与崇拜盘王相互融合,民间的"祭舜"加入很多民俗学元素,舜帝德昭天下受到后世的普遍景仰。  相似文献   

6.
孔子祭祀,是中华民族为了尊崇与纪念孔子,而主要在孔庙举行的隆重释奠,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不能不说是世界祭祀 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古代,祭孔被当做"国之大典",有极其完备的祭祀场所、礼乐制度、组织机构、经济基地和服务队伍,世代相沿,"与国咸休".  相似文献   

7.
清代承袭历代祭孔礼制,在仪典、规制等方面逐渐完备和提升。康熙帝、乾隆帝亲至京师太学和阙里孔庙参与祭孔活动,使国家祭孔达于极致。在此过程中,孔子嫡裔衍圣公或是前往京师观礼、听讲,或是接引皇帝进入阙里孔庙,扮演了重要的陪祀角色。清廷将衍圣公纳入祭孔仪典,旨在通过其特殊的“圣裔”身份,来宣示礼奉先师、崇儒重道的治国理念,具有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意蕴。衍圣公在观礼、听讲和接引之余,也沟通庙墙内外,进一步广布了清廷的文教政策和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是纳西族东巴教祭司用东巴文和格巴文书写下来的东巴教经典,俗称东巴经.目前保存于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的东巴古籍文献共20000余卷,产生年代无考.主要记载的是东巴教祭司在祭祀仪式中诵唱的经文,是纳西族东巴教祭祀和占卜活动中使用的经典、书画和民间记事文书.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由云南省档案局和云南省丽江地区...  相似文献   

9.
"盘子会"是山西柳林年节仪式中以祭祀为核心的庙会文化,本文拟通过对山西柳林盘子会仪式及其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逐步探析其对柳林县各村落社会秩序的象征性建构和展演作用,据此探讨媒介仪式在"盘子会"的文化传承中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艺琳 《兰台世界》2006,(24):63-64
在2005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儒联、国家旅游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笔者有幸和无数朝拜者一同来到天津文庙,平生第一次感受了华夏民族的祭孔场面的庄严和隆重。  相似文献   

11.
通过黑水城出土文书,对元代基层孔子祭祀的时间、仪式、祭品、费用进行探析,发现元代基层孔子祭祀受到中原汉地祭祀文化的影响,同时带有自身民族特色。祭祀经费的短缺,使得亦集乃路孔子祭祀活动难以正常进行,直接弱化了祭祀的功能,加速了元朝基层社会的瓦解。  相似文献   

12.
张放 《国际新闻界》2023,(3):109-129
“网络祭祀”遇冷凸显出“网上是给谁上坟”这一核心问题背后中国传统民间家庭祭祀观念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思想还是实践层面,传统社会都主要将祭祀行为视为一种以沟通为基本目的的过程,其中的家庭祭祀行为则是在世者与逝去的祖先或其他亲人进行的沟通。通过对典型传统祭式的宏观梳理与分析发现,其沟通想象建构的关键在于逝者的表征与在场,即孔子所言之“祭如在”,具体方式主要体现为“尸”“主”、墓所、“影”等逝者象征物的使用;而某一具体象征物能够表征特定逝者的唯一性资格来源于与之相匹配的、嵌于丧礼之中的“点主”“引魂”等通过仪式。从人际传播理论的视角对传统民间家庭祭祀进行考察,可以将准社会互动与想象性互动勾连起来,揭示出一类更具普遍意义的传播现象——拟想互动。  相似文献   

13.
谢莹 《现代传播》2014,(4):149-150
为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深入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号召,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卫视与中国青年报社共同打造了一档"五四"特别节目——成人礼晚会。晚会根据电视媒介的传播特色和受众特点,对仪式的整体构造进行了重组。2009年至今,该节目连续五年成为同时段4—24岁观众群的收视冠军,为这一仪式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梳理成人礼与电视及现代生活的因果脉络,来寻觅传统仪式与现代媒介文化的可能交集,并对其社会功能及文  相似文献   

14.
以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专利文献著录格式为依据,结合国内外专利文献的特征,分别对各个著录项目进行阐释,并给出主要国家和国际(地区)性专利组织所公布专利文献的著录实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祭祀对象、祭祀规模和祭祀形式等不同方面,并从礼和法两个角度对中国祭祀制度的规制进行了探究,同时以清代时期的礼法规制《大清通礼》和《大清律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礼和法进行了有力论证。  相似文献   

16.
早在先秦时代,祭祀礼仪活动就表现了中国古人重礼的传统。先秦祭祀礼仪纷繁复杂,各种祭祀目的和方式不一而足。鱼类是最重要的祭品之一。血祭是先秦时代比较残忍的祭祀方式。颇为讲究的祭辞则开创了古代文体分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对三十多年来中国新闻改革所走过的路径进行描述并探讨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一直是新闻理论界所持续关注的宏大的理论命题,本土学者和海外学者都做出了极大的阐释努力并形成了三种解释范型:观念引导说;政经博弈说和边缘突破说.当下新闻实践中的大众化--主流化发展路径也正呼唤着新的解释范型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 所谓战略规划,就是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它是一个正式的过程和仪式.一些大企业都有意识地对大约50年内的事情做出规划.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三颂》与楚辞中的《九歌》都是祭祀之文,但由于产生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不同,使两者在祭祀对象、创作意旨、艺术表达等方面产生不同取向,形成迥异的艺术风格,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端公戏"此一称谓的"误读"、"误用"可谓由来已久,其个中缘由,主要在于我们惯用戏剧而非仪式的概念来诠解端公戏。事实上,"端公戏"此一称谓本身应做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祭祀仪式;一是戏剧形态,但究其根底,端公戏还是一种仪式存在。端公所谓演剧的部分其实是一种作为仪式的戏剧,它为端公"驱鬼敬神、禳灾祈福"的祭祀活动服务,是端公祭仪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由"鬼神观念——巫术祭仪——个体祭祀效应"三者的双向互动所型塑的端公戏形态结构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别是西南诸省纷繁复杂、不同称谓的诸多傩戏类型都与此形态结构具有同一性,因而均可纳入端公戏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