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畲族服饰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畲族的变迁史迹,而且见证了畲族文化内涵逐渐演变的历程.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扩进,畲族服饰文化受到了剧烈冲击,已濒临堙没的边缘.为预防这一结果的发生,我们应将畲族服饰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并通过加强保存措施,培育大量的优秀传承人,以及拓展畲族服饰的学术研究,以促进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清代和民国时期畲族教育变迁史略黄新宪畲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人口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数十个县中。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其内部使用的语言类似客家语,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文在畲族地区广泛使用。清代和民国时期,在长期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皖南的主政者几经变迁,纷繁复杂,而这一时期的徽州文书对此有相关的反映和记录。文章即以三张徽州功牌为线索,利用原始档案及相关史料,考证分析咸丰年间皖南从安徽辖地变为浙抚兼管、专设镇道、张芾督办到两江总督曾国藩统一节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1929年夏天,史图博和李化民在浙江景宁敕木山村作畲族文化调查研究。时隔83年后回访敕木山村,从饮食、服饰、建筑和民歌等四个方面来调查畲族传统文化变迁。由于政府政策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畲族生活饮食和建筑等方面在向现代生活方式方向发展,而服饰和民歌等方面传统文化正面临传承危机和保护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畲族服饰纹样作为本民族特殊含义的图腾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通过收集部分福建畲族服饰纹样实例,在题材内容、构成方式、色彩搭配、审美趣味等方面与汉族传统纹样进行对比研究,结合畲族历史源流,梳理其内在变化原因,论证了畲族服饰纹样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又与汉文化不断融合这一在审美上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畲族服饰的特点,尤其对"凤凰装"进行了全面的阐释。通过对畲族传统服饰现状的探讨,认为畲族传统服饰应借鉴现代服饰的某些因素,以使畲族服饰得以传承和发展。传承和发展畲族服饰对弘扬中华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建畲族服饰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如今却面临即将消失的命运。笔者试图通过对福建畲族服饰进行符号化的整理,再把这些服饰符号与当今时尚相融合,以创作出新的符合现代审美的民族风作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更多的人认识畲族服饰的美,并热爱畲族服饰的这种美,进而达到传承和保护该项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畲族与惠安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展现出绚丽多姿的地域服饰文化特色。同时,畲族与惠安妇女服饰纹样无论是装饰部位、装饰手法还是装饰风格、题材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相似性。比较发现,传统畲族和惠安女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凤鸟纹样、蝴蝶文样的文化内涵和装饰造型的吉祥寓意上。  相似文献   

11.
服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变化反映了历史时代的变迁,服饰又是一种集商品、精神、物质于一体的艺术,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与风貌。服饰文化资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现在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图文并茂,选编了大量的历史图片,以人教版为例,三本必修教科书插图450幅以上,其中大部分涉及的历史人物,与服饰着装有关,这就为从服饰文化角度解读历史提供了便利条件。笔者尝试把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正式批准成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是皖南地区融入长三角、加快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实现安徽旅游业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一步,必将掀起皖南地区乃至整个安徽旅游业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高潮。在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中,旅游往往起着重要的先导与推动作用,因此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也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此背景下本文首先阐述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界定与资源,接着分析了示范区成立的必然性,而后提出了示范区旅游发展的战略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中叶,上海响应国家号召,在安徽皖南广大地区建设小三线后方基地,至1988年全部无偿移交安徽,历时24年,对安徽特别是皖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2008年国家出台文件,指导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并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安徽为此成立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转移企业。两者发生在不同的年代,都对安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分析三线建设的得失结合当前实际对更好地建设皖江示范区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莉莉 《家教世界》2013,(8X):34-34
<正>俗话说得好:"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民族民间艺术是基础美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畲族民间艺术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学生对畲族文化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我尝试将畲族服饰图案融入美术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一、感知积累,储存表象1.通过多种途径欣赏畲族服饰图案,储存丰富的表象让学生自己通过采访、调查、翻阅书籍、走访民间艺人等渠道寻找多种畲族服饰图案,进行丰富的形象储存;教师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  相似文献   

15.
闽东畲族传统装饰图形是闽东畲族的历史印记、图腾信仰、民族意识、社会观念和审美倾向等思想状态的外在表现。本文主要以传统服饰刺绣图形和龙凤图式为例,对闽东畲族传统装饰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海西服饰文化数据库"是突出闽江学院学科特色的自建数据库,其内容涵盖客家女服饰、畲族服饰、惠安女服饰、蟳埔女服饰与湄洲女服饰。该数据库的建设对于服务海西建设、促进福州大学城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教学与科研有着重要意义。今后该数据库还将从继续完善数据库建设、与相关部门长期合作交流、与公共网合作、实现馆际共享、加强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龙"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汉族精神的代表。广东的畲族在其《族谱》《图腾画卷》等宗族谱籍和民族史料、民间口头流传的《高皇歌》中也大范围地出现了关于"龙"的神话,且大多与畲族的始祖传说有关。畲族流传"龙"及其神话说明了畲、汉文化的交融与吸收,揭示了畲族文化变迁中汉文化的影响踪迹。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温州地区畲族风俗歌不仅是当地畲民所欣赏的审美艺术,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手段;而今,经济全球化对于畲族风俗歌的传承给予了极大的冲击。本文基于作者2003—2005年的多次实地考察,以温州地区五个畲族乡(镇)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分别以20世纪60年代初、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90年代以来之四个阶段,对当今温州地区的畲族风俗歌产生变迁的社会现象及其原因作一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20.
曾慧 《丹东师专学报》2010,(1):142-148,153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