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性报道是近几年来电视新闻中异军突起的新项目。在总的原则上,电视批评性报道和报纸的批评性报道是一致的,但又有它的特殊性。电视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把批评性报道搞好?不少电视台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下面谈谈个人对此的思考。(一) “四人帮”粉碎以后,较有影响的一条批评性报道《王府井商场旁的小轿车》是在一九七八年播出的。它批评一些同志用公家小轿车上街采购商品  相似文献   

2.
带刺的玫瑰美丽却又令人生畏。批评性报道便是这样一朵玫瑰。生活告诉记者,批评性报道难写,而采访更是难中之难,那么,怎样才能过好采访关呢?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批评性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那是因为批评报道本身抓住了党正要解决的,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这就是批评性报道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中长期流传着一句话:批评性报道最难搞.我想,这句话是真实的.所谓“批评性报道最难搞”,有两层意思:第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一般以正面报道为主,批评性报道较少,惟其较少,也就显出其珍贵,也就备受重视,也就要求严.第二,批评性报道是一种披露事实真相,弘扬正气,批评错误的报道,通常,表扬容易,批评难.客观上,它要求记者要深入地调查,不带个人偏见,写作时遣词造句更讲究,还要经得起被批评一方和大众的检验,所以,这实际上是在考验一个记者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明杨 《新闻前哨》2002,(12):23-23
一问:搞舆论监督就不是讲党性讲政治吗?党报姓“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新闻舆论必须完整地置于党委领导和调控之下。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不能说实行舆论监督,开展批评性报道,就是不讲党性、不讲政治。其一,党报的舆论监督是代表党委在开展监督,因此只能是姓“党”。党报是党委的机关报,是党委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引导舆论的工具。这是党报的特性。失去这一特性的报纸就不是党报。反之,只要是按照党委的意图行事,无论是表扬性报道还是批评性报道都是姓“党”的。其二,党报开展舆论监督是置于党的领导之下的,不是在发表“自…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6.
《明知落实不了为啥还要“落实”?》(去年10月28日头版头条)、《搞“花架子”何谈“主观愿望好”?》(去年10月29日一版)、《连长陈某用战士伙食费争“彩头”受处分》(去年10月31日一版)、《会议还没开何谈“圆满成功”?》(去年10月31日一版)、《别把“我有责任”变成“空头支票”》(去年11月8日一版)、《只有一个退伍兵竟派三人工作组》(去年11月29日一版)……当这些带着一定“火药味”的稿件在本报头版显位置刊登后,许多读打来电话鼓励:“好,《解放军报》的批评性报道又搞开了!”  相似文献   

7.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批评性报道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一面,二是消极的一面.我们采写的批评性报道必须考虑它对整个社会是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这是检验批评性报道社会效果好坏的试金石.笔者以为,批评性报道要想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8.
批评性报道要不要搞?如何搞?这个问题是多年来人们经常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根据新闻实践中的习惯理解,批评报道是指通过新闻工具对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及坏人坏事进行揭露批评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不同于一般揭露性报道,它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正在发生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它也不完全等同于舆论监督,而是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梁松,将自己在多家报刊上发表的批评性报道汇编了一本《荆棘小集》。他写的题记是:“不能只种花不栽刺。新闻如果没有尖锐的批评,就是最大的不真实。”在新疆新闻界,象粱松那样敢于坚持采写批评性报道的圮者并不多。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批评性报道太难搞。在困难面前,有的新闻工作者却步了。粱松也犹豫过,但他想到自己的使命,也就不在乎个人的得失了。  相似文献   

10.
电视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中影响大、震撼力强、见效快的一种监督方式。如何使批评报道既发挥匡正风气、净化道德、鞭笞邪恶的作用,又做到帮忙而不添乱?本文试图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 选题:有所为有所不为 批评报道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所形成的压力往往给被批评对象造成极大震撼,同时也在观众中树立了威信。是不是所有反面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批评报道的素材呢?答案显然是否  相似文献   

11.
目前新闻工作中有所谓“批评难”的问题,不少记者感到写批评性的报道是一大“苦恼”。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这种稿子不好写,不易登,登出来麻烦多。这是实情。然而,如果全面地看问题,“批评难”也不光是难在外界的阻力大,也有难在新闻工作者这一方的。古语说:“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解决“批评难”的问题,我们也不妨“反求诸己”。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上有些人眼里,对媒体曝光怕得要死,恨得要命,认为记者戳了他们的“痛处”,揭了他们的“伤疤”,便恶语伤人,把正确的批评性报道斥之为“乌鸦新闻”。其实,乌鸦是益鸟,只是由于它的叫声粗厉嘶哑,加上一身黑装,往往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但乌鸦警惕性很高,当它发现有什么动静时,就会发出惊叫声,有“预报”之功能;而迷信者则认为,乌鸦总是口出“丧信”,给人带去的是“凶信恶报”,难怪一些心中有“鬼”的人,把批评性报道诅咒为“乌鸦新闻”。“乌鸦新闻”除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起到警示作用外,还要对不良苗头、不祥…  相似文献   

13.
时常听到干电视工作的同行发出"现在搞新闻报道可真难"的抱怨,究竟难在哪里?笔者经过分析,所说的"难"指的是:一、上面要求以正面报道为主,许多批评性的、问题性的报道不太容易报道了,似乎就杜绝了"好新闻"的源头;二、搞表扬的报道容易,搞批评的报道困难,说情的、通过上头施加压力的,弄得你哭笑不得,甚至诉诸公堂;三、电视台频道越办越多,竞争性日趋激烈,许多报道  相似文献   

14.
王东林 《东南传播》2012,(3):116-117
批评性新闻报道又称“反面报道”,但它不好做,有风险,是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就会“引火烧身”。批评性新闻报道中的“选题”、“涉诉”、“客观”3个问题,可分别通过“取舍”、“解包裹”、“信息对称”等应对策略化解。  相似文献   

15.
杨瑞萍 《中国广播》2009,(11):56-57
通过分析批评性报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把握批评性报道之“度”,同时探讨了如何做到批之有度、报道有据,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助推力。  相似文献   

16.
批评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正面报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这种报道的协作难度又较大,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感觉难以驾驭。那么如何提高批评性报道的写作水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批评性报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批评性报道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能够使人接受,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可以说批评性报道考验的不仅是写作功底,更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性格与观念。  相似文献   

17.
大凡每一个新闻采写者都感到搞批评性报道难。那么,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呢?经研究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取得一些心理平衡。这种报道,一般是在事情有了明显的结果和定论后加以报道的。二、正反对比。这种方法,只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记者不加任何  相似文献   

18.
几乎每一个新闻采编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搞批评性报道难!还有些同志常常问,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笔者研究了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  相似文献   

19.
“团结、稳定、鼓劲”是当前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大局,我们搞批评性报道,决不能图一时痛快,来个“狠批猛斗”,而应该首先区分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记者下应该以旁观者或居高临下的姿态训斥人,而应以满腔热情帮助分析梳  相似文献   

20.
最近,新华社北京分社召开“如何搞好批评性报道”业务研讨会,大家各抒己见,争论热烈,这些意见也许对我们进一步搞好批评性报道有一些启示。 张宝瑞(分社总编辑):批评性报道历来是新闻媒介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做到使批评报道收到最佳效应,又得尽量避免引起负面效果或新闻纠纷,这是当前新闻媒介研究的新课题。近年来,北京分社采写了《公款请吃吃请目击记》、《菜价追踪》、《“买官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