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考虑一个包含一个供应商和两个零售商的供应链系统,两个零售商间存在价格和服务的竞争。首先利用信息博弈的相关知识,研究了在信息完全对称的环境下,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情形中供应链各成员的最优收益,并得到在两种不同的决策策略下,零售商间所选择的销售价格与服务水平相同。然后通过比较两种决策下的收益情况,得出集中决策策略将使得供应链达到整体最优状态。最后研究了如何通过供应链收益分配策略使得供应链整体最优。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众筹过程中两大参与主体的特征,分析众筹情境中不同信息条件下投资方和筹资方的利润博弈过程,基于产量、产品投放度、折扣系数和创新度4个解释变量,对双方利益及决策的影响进行探讨,最终促使投资方和筹资方进行相应的策略选择.研究结果表明: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投资方和筹资方最终都能达到均衡状态,并获取各自最大收益,同时提出创新合作是一种双赢策略.  相似文献   

3.
李铁斌 《科技广场》2012,(7):192-197
集体谈判是劳动者利益代表——企业工会或产业工会与资方组织之间就关切双方利益的实质性条款与程序性条款进行反复谈判与信息决策的过程。三方协商机制是政府、企业方和工会方就各方关心的问题在国家层面、地区层面或行业层面进行利益博弈和信息决策的过程。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集体谈判双方的自主博弈过程及产业工会干预下的双方反复博弈过程,对劳资双方组织博弈和企业劳动关系运作进行初步探索,并探讨劳、资、政三方协商过程中的三方博弈行为,分析了理性人假设条件下各方如何实现各自长期效用的最大化,期望对了解劳动关系的运作机理有所帮助,对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食品安全质量链管理中的多主体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引入合作效用概念,通过蜈蚣博弈实验模型构建了不确定收益情境下的行为博弈模型,研究食品安全质量链中异质性主体的合作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仿真方法,深入探讨了合作效用变量对食品安全管理中达成合作可能性的影响,分析参数对博弈过程和结果的作用,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5.
RD联盟合作知识创新逐渐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中联盟企业的知识转移决策对联盟合作创新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借鉴知识生产函数将RD联盟合作创新的动态演进过程抽象为一个两阶段的知识转移决策Stackelberg博弈模型,从是否考虑前期知识投入对RD联盟知识转移决策进行博弈分析,得到盟主企业愿意将知识转移到联盟中的比率与其自身的知识边际收益正相关,与合作伙伴知识边际收益负相关,一定条件下盟主企业知识转移意愿、前期知识投入与知识边际收益三者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丁斌  罗秋慧 《科研管理》2014,35(3):140-146
考虑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销售潜在的波动性和物流服务特点,引入额外供应成本分担因素,对在线零售商和物流提供商的配送能力建立博弈模型,分别讨论双方在非合作和合作情形下的均衡解及其与相关参数的关系。分析论证在完全独立决策下,在线零售商不会分担物流提供商的额外供应成本;在Stackelberg博弈下,在线零售商的收益要大于完全独立决策的情形,而物流提供商的收益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有改进;在合作博弈下,供应链的整体收益最大,并且存在具有Pareto改进的均衡解。  相似文献   

7.
研究基于消费者低碳偏好下,供应链中制造商对于信息收集与质量披露策略选择的问题,建立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时的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对信息收集和质量披露策略不同选择下供应链决策结果的比较,分析制造商在不同策略选择下的收益差异,得出质量披露成本和消费者低碳偏好差异程度与制造商策略选择之间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对于研究结论进行说明和验证。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基于消费者低碳偏好下,供应链中制造商对于信息收集与质量披露策略选择的问题,文章建立了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时的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对信息收集和质量披露策略不同选择下供应链决策结果的比较,分析制造商在不同策略选择下的收益差异,得出了质量披露的成本和消费者低碳偏好差异程度和制造商策略选择之间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对于以上的结论进行了说明和验证。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根源的主观博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寅峰  刘德海 《预测》2004,23(6):43-45,9
本文运用主观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根源。社会弱势群体考虑对收入差距敏感程度这一私人信息后,其行动策略集合发生变化,运用前向归纳法对弱势群体采取非子博弈纳什均衡的斗争策略具体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条件取决于弱势群体对博弈收益差距敏感程度、自身收益的变化率和现存社会体制下各社会阶层采取不同策略的预期收益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郭永辉 《情报杂志》2012,(1):196-199,207
首先分析了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的基本类型以及特点。其次分析了国防知识产权区别于普通知识产权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基于博弈经济学方法研究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混合策略博弈,分析了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共享行为决策以及混合策略均衡时的期望效用,指出航空制造企业知识产权共享的期望效用取决于知识产权共享活动所带来的最大收益以及合作企业知识产权共享意愿(概率)。  相似文献   

11.
施宏伟  王发年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08-1711
科技创新性信息的效用形态与内生增长过程中的知识价值转换相关,表现为知识应用环节的非线性知识共生,直接影响知识供应链的形成。知识共生对于扩散效果和补充过程的强化,可使科技信息效用得以全面优化。对于科技信息效用优化目标的界定,有利于最优增长与知识共生激励的协同问题的解决,解释增长速率的空间差异,促使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内在化。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公用事业作为自然垄断产业在管制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改革现行公用事业的管制办法,打破垄断,政企分离,为不同区域企业的直接竞争创造条件已成为我国公用事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提出了公用事业放松管制问题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公用事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并在对公用事业商业化运营必然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用事体制业放松管制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公共事业发展状况是显示一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研究我国大陆31个地区的公共事业发展状况,首先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搜集到的24个指标中提取了5个公共因子,然后将得到的因子得分运用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是31个地区聚为六类,其中北京、广东、西藏单独聚为一类。得出结论:一个地区的公共事业状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因素是息息相关的,并相应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量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创业者的在创业情境中的认知过程与非创业者不同,具有特异性,但这一过程的机制尚未得到明确的揭示。文章以典型的新农人创业案例为突破口,在微观叙事视角下通过扎根研究方法,深入识别新农人创业过程中的认知特征,构建我国现代农业创业情境下的新农人创业认知系统概念框架。经过编码分析,文章确立了9个主范畴,分别为外部情感和信念、内部情感和信念、实践探索、创新行动、开放交流、产业认知、亲友态度、政府角色和风险态度。在这9个主范畴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农人“主观信念-行动导向-情境交互”的认知系统概念框架,并认为主观信念是认知与行动的内核,为创业者的创业决策和创业行动提供心理支持;行动导向是促发认知进程的动力机制,创业者通过行动表达信念,诱发认知循环,促进认知深化;情境交互是是创业者在具象化的创业情境中,藉由创业行动表达主观信念过程中与客体产生的交互,产生情境化知识,推进情境化认知演化。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分析了危机信息管理的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的具体实施标准,为企业对危机信息进行管理提供了一般性恩路;然后从沟通、处理两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危机信息的效用及其实现的过程,并指出在危机信息效用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危机信息活动造成企业日常支出的增加,降低这些信息成本就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最后又尝试着分析了危机信息所涉及到的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用事业产量隐性下政府管制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公用事业政府管制中,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产量隐性现象使传统Baron-Myerson机制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在原机制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新模型,并分析了产量隐性对该机制有效性的影响,进一步在管制者估计的需求大于或小于真实需求两种情况下对企业上报成本参数的行为进行了讨论,然后用研究结果解释了现阶段政府管制无效的现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EBO模型的比较优势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来实现其预期效用最大化,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比较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价值来判断某只股票的潜质。本文通过EBO模型与其他几种股票估价模型的比较,指出了该模型在理论上和实际应中的比较优势,以期对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投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Retailers’ websites are an important interface between retailers and their customers. The various features and elements that retailers include on their website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attracting customers and ensuring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the online shopping process. By conducting a three-phased study, we identify how the elements of a website shape customers’ salient beliefs. These salient beliefs, in turn, determine the level of customers’ satisfaction with the website. This study provides both theoretical insights into the beliefs of online shoppers and practical insights for retail website operators. Specifically, we argue that when retail websites are constructed to include several specific elements that appeal to the key salient beliefs of information quality, service quality, and system quality, retailers will increase customers’ satisfaction with the online shopp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XML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夏立新 《情报科学》2003,21(9):974-977,1005
本文在分析XML的结构、体系、主要特点、功能的基础上,从文档能够用模式来分类、一些含糊不清的词汇可以用上下文来区分、检索提问可以使用丰富的数据类型、用结构上的临近代替物理上的临近来排列检索结果、将文献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检索结果予以返回等方面探讨了XML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social commerce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practice, relatively few research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impact of social commerce innovations launched with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e deployment of a gift-giving service within 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intersec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social norms and its potential to generate new revenue for ecommerce sites. Using Facebook Gifts as a real-world context for the study, we explore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salient user beliefs influencing usage intention,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eliefs and intention to use the service in a broader nomological network. Instead of adopting constructs from existing models, we started with the elicitation of salient beliefs and proceeded with successive stages of refinement to develop a suitable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countervailing effects of perceived social utility and perceived convenience of the service on one hand, and low perceived value and privacy concerns on the other. A notable finding is the potential conflict arising between the expectations of effort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urement of a gift and the common perception of technology as reducing the required effort. The net result is that a technology-mediated gift service in the context of 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runs counter to the social norms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gift exchanges. This insight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dual challenge for social commerce initiatives. 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new services in this area must leverage the potential of the technology as well as socia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