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长达四百余年的福州与琉球的关系史中,闽都文化通过册封琉球使团、来华琉球进贡使团、闽人三十六姓以及来华琉球留学生等途径传入琉球,并在琉球国内广泛传播,对琉球社会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手工工艺、园林建筑、教育医学、民俗信仰、生产科技、饮食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促进琉球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嘉庆十三年(1808)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闽籍官员齐鲲受命前往琉球册封琉球国中山王尚灏。在琉球期间,齐鲲不仅恪尽职守完成使命,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其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作风亦在琉球国上下获得一致好评。作为清朝首位出任册封琉球使臣的闽籍官员,齐鲲册封琉球之著述《续琉球国志略》、诗文集《东瀛百咏》在中琉关系历史中留下了丰富且生动的记载。本文试图就齐鲲册封琉球之经历及其相关著述、诗文等方面,对册封琉球使齐鲲及其往封著述进行深入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阐述琉球天妃宫的状况、天妃信仰传入琉球的主要途径,探讨天妃信仰在琉球受容的原因,并对天妃信仰在琉球的神祇功能、祭祀嬗变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明代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将中国的宗教文化,诸如佛教、道家、民间信仰等传播到琉球,尤其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在归赴中国留学和贸易,进一步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在琉球传播。这种宗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琉球社会的变化,使琉球社会形成了许多宗教习俗,并促进了与宗教用品相关的工艺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琉球国的友好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5.
琉球问题是一个并未了结的历史悬案。这个悬案关系着钓鱼岛主权的归属问题,关系着二战成果的维护问题,关系着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问题。琉球问题搞清了,解决了,钓鱼岛主权的归属问题也就不辨自明了。历史上的琉球问题首先是日本挑起的。通过对日本"阻贡"和"废藩置县"以及清政府据理抗争的史实的考察研究,论述了琉球问题形成历史悬案的深层原因,提出了解决琉球问题的思路看法。要在分清在琉球问题上的是非曲直,应该按国际法理公正合理地解决琉球问题。琉球问题作为国际历史悬案,应由联合国来解决。目前,中美正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可考虑把琉球划为非军事区,支持琉球人民独立,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恢复琉球国,由琉球人民决定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原因,福建与琉球的交流最为密切。在明代正、副册封琉球使臣的29人中,闽籍4人,他们在中琉友好关系中发挥了特殊的区域优势。其中,潘荣的《中山八景记》是作者仅存的一篇涉琉游记短文,弥补了此次册封琉球无“使录”类著述传世之不足。谢杰的《使琉球录》与《〈琉球录〉撮要补遗》,则详细记载了往封琉球的过程,在琉期间的政治外交活动、生活起居、文化交流,以及琉球社会的风土人情等。尤其是《〈琉球录〉撮要补遗》一书,首次揭示了日本觊觎琉球的野心,并提出了一系列御倭谋略。潘荣、谢杰的涉琉著述,有助于了解与研究闽籍册封使在中琉历史关系中所具有的区域优势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朝鲜与琉球之间为遵守交邻之义、贸易和送还漂流民等,使节往来较为频繁,相关史实均载于《李朝实录》(亦名《朝鲜王朝实录》)。李朝非常重视琉球使节,派宣慰使迎接,并高规格接待,琉球使节回国时,赏赐丰厚。朝鲜在与琉球的使节交往中逐渐深化了对琉球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琉球原是中国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向明、清朝贡,明、清两朝均派遣使臣对琉球诸王进行册封。钓鱼岛位于前往琉球必经的航路上,册封使臣前往册封琉球诸王,均以这些岛屿为航海标志。在明代《筹海图编》中,台湾、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都在福建海防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9.
琉球汉诗,是掠过冲绳文学天空的一颗流星。琉球汉诗究竟有多少诗人诗作,至今仍是一个哑谜。主要原因是琉球汉诗资料尚处于不断钩沉之中。 日本琉球群岛,古为琉球国,历经三度覆灭。一是1609年萨摩军入侵,琉球王百官被虏,随即投降;二是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琉球国作为“冲绳县”纳入其版图;三是1945年战火将冲绳焚为废墟,归美军管辖。覆巢毁卵。琉球汉诗几经浩劫,资料寻觅之难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10.
琉球汉诗,指琉球王国时代琉球诗人用古汉语创作的诗篇。它既是冲绳文学的奇葩,又离不开中国古代诗艺的哺育滋养。它是琉球王国与明、清两朝文学交流的结晶。 日本琉球群岛,古为琉球国,亦称中山国。明、清两代,中琉交往密切。1372年(中山王察度23年,明洪武5年),明太祖派杨载与琉球建立宗主国册封与附属国进贡的外交关系(这“封贡关系”一直维持到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琉球国成为日本的冲绳县为止),从此琉球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由于中国册封使团的带动,琉球官员文士吟作汉诗,盛极一时。1392年(察度43年,洪武25年),明太祖令闽36姓200余人移居琉球(后又多次移居),专助教化,也传播汉诗。同年起,至1879年(琉球尚泰32年)琉球被明治政府“处分”止,琉球陆续派遣“官生”(留学生)、“勤学”(自费生)来华学习,更重视习作汉诗,于是汉诗之花绽蕾吐艳,蔚为奇观。本文试就琉球汉诗的作家作品概貌、内容与形式、中国诗歌移植的特点和汉诗兴盛的原因,作宏观描述。  相似文献   

11.
孙复、刘敞、孙觉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春秋学者,其所阐发的"尊王"思想代表了北宋《春秋》学思想的主流。三人在尊王权、贬诸侯、攘夷狄三个层面对尊王做了充分的阐发,反映了北宋《春秋》学的尊王大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秋瑾是清末著名的革命者,所以描写秋瑾的晚清小说《六月霜》常常被人们误解为革命派小说,产生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六月霜》的作者对秋瑾所作的“歪曲性”描写。作者是站在君主立宪主义立场来写秋瑾的,他赞赏秋瑾的女权主义思想和主张,但反对她的革命主张,所以,他对秋瑾的革命主张革命的一面采取了尽量淡化、回避、甚至曲解的做法,而大力张扬其女权主义。作者虽然是君主立宪主义者,但在小说里并没有进一步发挥其君主立宪思想和主张,因此,《六月霜》就其基本思想旨趣来说,是一部表达女权主义的小说,而且是君主立宪派的女权主义。  相似文献   

13.
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出降满清,做了"贰臣",过后他又不能自安,晚年为抗清复明活动极力奔走。钱谦益曾为"贰臣"的复杂心态对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在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大型组诗《后秋兴》诗中时时流露出愧疚颓靡之意。文章对钱谦益的"贰臣"心魔和《后秋兴》诗文本进行解读,对《后秋兴》大型组诗的创作中"贰臣"心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分析了刘基《春秋明经》的拟题方式、题目结构,并将其与其他现存的元人《春秋》经义进行了比较,结论是《春秋明经》作为一部元人科举模拟习题集,是十分宝贵的个案,对深入了解元代科举的情况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明初 ,琉球始与中国建交。当时 ,汉语和部分汉语书面语语料在该国已然有所传播。此后 ,琉球对汉语汉文化的需求愈加迫切 ,曾先后至少 16次派人到中国留学 ,并在国内兴办教育 ,推广汉语汉字 ,以改变文化的落后面貌。入清 ,琉球一如既往 ,重视汉语汉字的学习 ,除继续大力兴办各类学校外 ,也像明代一样不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琉球留学生除官生以外 ,还有勤学人。这些留学生成了维系中琉友好关系和在琉球继续传播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6.
昭阳李氏家族是横跨明清两代的文化望族,李驎是明末清初李氏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因其所著《虬峰文集》而罹患文字狱被掘尸地下。李驎的资料多零星散失,本文对与其生平相关的姓名、生卒年、世系,《虬峰文集》的写作、刊刻和禁毁及其与家族成员之交往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论。  相似文献   

17.
刘三姐文化萌发于唐末"依歌择配"歌圩风俗;清朝之前700年,刘三姐被奉为歌祖意象和歌圩代码,民众立庙,皇帝赐名;清朝、民国400年,"刘三姐"遍及两广,名列志书,演绎为多功能佑护神;建国至"文革"30年,戏剧、电影《刘三姐》震撼中外,是时代政治载体、民族艺术奇葩;改革开放30年,刘三姐品牌成为多元经济、文化的载体。实现...  相似文献   

18.
晚清出使大臣刘瑞芬因军功入仕,多次担任地方要员,在管理地方政务、参与洋务方面,政绩突出。在任职的各个阶段,刘瑞芬都能审时度势,实干兴邦,忠于职守,勤勉有加,成功地给自己担当的角色添上浓墨重彩的妙笔。作为地方官员,他在筹饷征税、清理词讼、整治吏治、厘正民风、关心百姓疾苦、崇文兴教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政绩。在晚清风云际会之际,刘瑞芬尽瘁国事,是近代史上一位值得关注的官员。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柳永词传播的繁荣与回归期。对清代主要词籍著录柳永词情况的定量分析显示,此期著录柳永词之词籍在数量、种类、信息载量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但词籍彼此之间趣味迥异,呈现向南宋雅化词学思想的回归。回归之中又有新变,词谱、词话著录柳永词的火爆情状与大量"名词"的诞生,说明世人对柳永词艺术成就的认同程度正在进一步提高。柳永词中可称"名词"者17首,成就"名词"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自清朝施鸿保至当代学者徐仁甫、谭芝萍等,对于仇注杜诗中的不当之处,多有探讨。但是,对于仇注杜诗中引文与杜诗原意的贴合关系,还没引起学界的重视。由这一点切入,会发现仇兆鳌在注解杜诗时,经常用与杜诗原意差距甚远的引文,定会造成读者理解杜诗的障碍,或曲解杜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