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着力点主要表现在:一、充分发掘、整理传统诗学材料,十分重视诗学史的研究;二、在专书专家的研究上进一步取得进展;三、致力于从大文化的历史人文背景来观照和阐释中国古典诗学;四、注重对古典诗学范畴的梳理、阐释。上述研究取向,展示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多元格局、多维视野。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在比较文学方面开拓了中西诗学互相阐释的先河,《诗论》是其中西诗学观点的集中体现,以谨严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弥补了王国维等人在体系方面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不足,他希冀打通中西,运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古典诗歌,又用中国古典诗歌和理论印证、阐发西方诗学,使中西方互相融合,用调和折衷的诗学建构体现以中格西、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在双向阐释中寻求跨东西异质文化寻找共同性的努力,对后来的许多致力于中西比较的学者进行了互证互释的开拓式启发。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感伤诗学的核心思想是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对郁达夫早期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研究,整理并确认郁达夫关于感伤诗学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将他的感伤诗学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比照,从艺术创作的源头来自作者的内在感情、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内在感情是感伤之情、感伤之情必须来自作者的真实情感等三个方面探讨其相互之间的化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诗歌艺术表现论在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艺表现论亦为王夫之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夫之诗学表现论的要义乃是追求艺术的有机与浑成 ,包括艺术意象的浑成、艺术结构的完整和艺术章法的完好等。王夫之的这种艺术浑成论的诗学观念虽然不以独创性取胜 ,但深刻地体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创作经验的全面反思 ,又是对中国古代诗学艺术表现论的系统总结 ,达到了中国传统诗学对诗艺表现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认识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诗歌艺术表现论在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艺表现论亦为王夫之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夫之诗学表现论的要义乃是追求艺术的有机与浑成 ,包括艺术意象的浑成、艺术结构的完整和艺术章法的完好等。王夫之的这种艺术浑成论的诗学观念虽然不以独创性取胜 ,但深刻地体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创作经验的全面反思 ,又是对中国古代诗学艺术表现论的系统总结 ,达到了中国传统诗学对诗艺表现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认识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诗人郑敏从创作实际出发,怀抱着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厚情感,重新审视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在,肯定了中国古典汉语和诗词不能动摇的艺术地位。作为中国优秀的现代诗人,在深受西方文化熏陶下,能够依然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诗学的绵绵不绝的热衷之情,印证了传统文化对社会成员多方面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诗人郑敏从创作实际出发,怀抱着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厚情感,重新审视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在,肯定了中国古典汉语和诗词不能动摇的艺术地位。作为中国优秀的现代诗人,在深受西方文化熏陶下,能够依然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诗学的绵绵不绝的热衷之情,印证了传统文化对社会成员多方面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批评派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派别之一。新时期,我国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诗学研究,研究者最初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心雕龙》、明清小说评点与新批评派的比较诗学研究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情景论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诗学则是其集大成。王夫之真正从诗的艺术本体论,从诗学意象和意境的美学高度来论情景,而摈弃前人从诗的格律、句法、章句等角度来论诗歌创作情景问题的传统陋见,从而把情景论提升到中国古代美学和诗学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夫之深刻分析了情景相生的各种审美机制,使之成为一种系统完备的诗学理论,把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观念认为,“新奇”只不过是一种语言学上的修辞手法和技巧,而不能成为一个系统的诗学范畴。然而,纵观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事实并不是如此。在中国古典诗学中蕴含着大量关于“新奇”的思想资料,它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文字上的修辞手法或技巧,而实则已成为中国古典诗学中一个系统且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现代诗论主体是"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露"说--前者认为诗歌是"自我"情感和人格的表现,后者认为"自我"的情感和人格在诗歌中又应该是以"自然流露"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在学习、借鉴中西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诗论和新诗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有六个诗学核心观念,内在地规定着中国新诗的历史分期和审美品格。这六大诗学核心观念的提出、发展和消亡,自然地造成中国现代诗学的更迭嬗变,贯穿起来构成百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发展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所进行的一切古代诗学研究都是一种现代诠释,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个命题。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把这个命题置于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的论域之中来审视,以了解它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之关键在于变化了的时代之中涌入了西学的洪流,正是西学的涌入才使得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一命题能够成立。立足于这种现代语境来对古代中国诗学进行诠释,便只能是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研究。这是我们对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一命题之性质、对象与范围的理解和限定。真正的诠释,其实正应该以超越对中“体”或西“体”的偏执为前提,而代之以一种心态更加开放、视野更加远阔、方法更加丰赡、学理更加稳固的对话诗学。这种对话诗学,在现阶段必然是比较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必然要以西方诗学的运用或参照作为前提,这样一来,如何评价西方诗学便成为了如何实现中国古代诗学之现代诠释的内在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英美文论界的新兴批评理论,新历史主义是在当代语境下对历史文本重新进行文化阐释和政治解读的阅读诗学。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本文以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为研究个案,在回顾新历史批评发展历程的同时,总体把握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现状,重新把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5.
焦仕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3-15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21世纪本该诞生世界级作品的中国新诗,却陷入粗鄙化的泥潭。本文通过叙述新世纪近八年诗歌堕落与挣扎的轨迹,反思中国新诗,寻找现代中国诗歌的出路。中国新诗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不断的"断裂"中抛弃了传统,同时自身又没有沉实的诗学理论研究,中国新诗成为文化孤儿。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诗要重生,就必须重建与传统诗学的联系,建立起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是一篇综合性研究的诗论,它对于中国现代诗学的综合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因此,《新诗底我见》是中国现代诗学综合研究的开端之作。  相似文献   

17.
严羽“以禅喻诗”说的提出针对时弊诗弊,凸显了宋代诗学的特征;通过标举“兴趣”和“妙悟”,解决了诗学“悟什么”和“怎么悟”的问题,建构了独特的诗学体系,直接突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特征并影响中国诗学形成了儒、道、释三元并立的格局;从理论到实践,以“禅喻”的方式论诗,丰富了中国传统诗学话语,并促进了中国传统诗学重简洁、尚含蓄的话语风格的形成。总之,没有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中国诗学就不足以展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规律;没有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中国诗学就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8.
与诗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的余光中现代诗学 ,反对狭隘单一 ,弃绝趋时媚俗 ,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征 ;但又不同于古典诗学、浪漫主义诗学和现代主义诗学 ,并超越“五四”后新诗的多种既定模式 ,主张生命与“庞大而沉重的现实全部”相碰撞 ,在时间中燃烧 ,在“火浴”中蜕变 ,回到古典而又不同于古典 ,从而创建“中国化的现代诗”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期“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发表四篇论文,分别对现代汉语诗歌与现代汉语诗学、现代诗学的三维结构、现代诗学的内涵和古今诗学对话发表了作者的真知灼见。作者都是专门研究现代诗学或现当代文学的学者,不少思考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