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对河南某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102名新闻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常模,心理健康问题多于一般人群,具有特殊性;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不如男大学生;四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如二、三年级大学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人际关系、强迫症状和抑郁等。我们认为,这与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有关;要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理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自编问卷对上海市3所高校不同专业、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理念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状况一般,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的性别、专业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心理问题表现、心理健康内涵、心理健康调适方法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陈勇嘉研究的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海南师范学院148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发现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在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方面的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对海南师范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得分进行了性别比较,未发现差异;海南师范体育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于一年级学生.此结果提示我们要重视海南省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预防和治疗体育生的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SCL一90抽样测查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各年级及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方法:采用SCL-90对450名财政金融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金融专业大学生SCL-90各项因子均分均高于全国常模,除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余各项均有显性差异(P<O.01);一、二年级大学生的强迫、抑郁、焦虑、恐怖、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有极显性差异(P<O.01);四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有显性差异(P<O,5),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差异极显(P<O.01);男女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三年级大学生与全国常模无显性差异。结论:金融专业大学生一年级的心理问题较多、较重,四年级介于一、二年级之间,三年级最少。  相似文献   

5.
关于498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SCL-90和EPQ对498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在敌对性和躯体化两个因子上有较高的筛选率;从专业上看,医科大学生有较多的因子达到中度痛苦水平,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随着年级的增高,心理健康问题也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值,其中与人格维度N的相关值较高,粘液质、抑郁质和粘液-抑郁质等气质类型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在人际敏感、焦虑和恐怖等因子上,男、女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理工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着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特点。一年级学生在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居多;二年级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较多产生期;三年级较多表现在个人发展与情感的冲突;四年级则以择业求职而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为主。文章根据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年级特点,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有针对性的相应对策,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法对大连市965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以了解不同群体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关系,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心理依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高于二年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但在专业上、生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年级、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生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极其显著.(4)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宝鸡文理学院590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宝鸡文理学院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体育、文科、理科、工科;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性别、专业、年级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专业类型与专业兴趣吻合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学生专业类型与专业兴趣的吻合程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专业类型与专业兴趣的吻合程度较好;不同专业类型与6种专业兴趣总体相吻合;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在6种兴趣上的得分顺序有差异;个人兴趣在专业选择中占有主导地位;男女生在专业兴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程度及内部差异,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际关系心理诊断量表,随机抽取东北地区三所高校700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现状调查。结果: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总检出率44.71%,其中35.43%的大学生困扰程度一般,9.28%的大学生困扰较为严重;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在量表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与人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困扰,并在性别、专业、年级等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专家们认为,心理亚健康状态已普遍地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本文从亚健康的内涵出发,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如心理失调、不良卫生习惯、情感纠葛以及体育锻炼时间少等,从而提出了高校应增设健康心理的专业指导教师、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加大体育锻炼等一些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出现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妨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原因。着重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从大学生自己和高校两方面提出一系列防治建议,旨在最大限度地消除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云南省几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调查,认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增强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是一个极其重要和关键的环节.转变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刚入学时在健康意识方面的劣势,发展其体质方面的优势,从而带动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构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适应和推进未来社会前进的健全人才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旧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受革命理想教育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结构相对简单;而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全球化文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心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特征是失衡和多元。针对这种现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调适,积极利用教育资源,营造健康政治空气,大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在国内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中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扬美育传统,加强大学生美感教育,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建构健康的审美心理,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希玉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69-171
当今社会,网络日益深入校园生活并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然而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所以网络德育需要走进大学生活,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以最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抵御网络上的种种诱惑,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经济院校大学生人格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仅要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培养其具备健全的人格,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通过对东北财经大学2558名大学生进行卡特尔16PF的测验发现:在16项基本人格特质中,各项得分均在4-7之间;而在8项次级人格项目中,专业有成就和新环境中成长能力的得分偏低。学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档案及开展专业教育、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和潜能开发等团体训练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下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结合学校及社会资源,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的系统,其目标是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努力提高北京城市学院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发展学生个人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北京城市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开设团体小组(工作坊)训练课程、职业指导系统、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人的违法犯罪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完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形成因素的分析,提出一些预防大学生形成违法犯罪心理的对策,以期达到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文章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研究,探讨了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