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众多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评选的人物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典型性,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和探索创新的崇高品格,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教育最好的课程资源。尤其让学生学写颁奖词,对提高其习作能力和语文综合水平有很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众多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评选的人物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典型性,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和探索创新的崇高品格,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教育最好的课程资源.尤其让学生学写颁奖词,时提高其习作能力和语文综合水平有很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内和课外两种资源,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氛围,让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获得提升的同时不断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4.
寇芸 《成才之路》2012,(12):46-46
高效课堂背景下,语文教学是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资源,挖掘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其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应努力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深入挖掘文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语文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承担着哪些重任呢?一、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爱国主义精神极为重要。它是促使青少年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新时代爱国主义包括拥护祖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学习历代英雄人物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上述几方面入手,努...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品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中,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教育熏陶是一个常见的和十分重要的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是指使热爱祖国并甘愿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和反动制度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国际国内许多新闻,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操,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10.
李燕 《学周刊C版》2010,(2):67-67
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写作的教学: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利用语文的活动课.渗透写作教学: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郭沫若研究最迫切的课题是打通"学科墙",把分割在各个学科领域内"不同"的郭沫若还原为一个统一的郭沫若。其中,思维方式是一条可以贯穿郭沫若整体的红线,思维方式的相通是理解的真正基础。在郭沫若的学术研究中,首先是研究者的思维方式陷入了循环论的"怪圈",另外,从郭沫若早期的文学思维看其后来的史学研究,可以发现郭沫若独特的学术"天赋",并在其前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郭沫若学术领域内的"对称"思维。这使得郭沫若的古文字研究和对古文字学的学科系统的建立都有着超越性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多重影响。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在其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忏悔情结。由于郭沫若自身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代主题的不断变化,使其注重自我升华和民族拯救的双重追求,实现了自我—家庭—社会的忏悔发展历程,显示了郭沫若文学创作与基督教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是一位充满矛盾的文学巨星.他的开一代诗风的<女神>和获得巨大社会效应与政治效应的"抗战六大史剧",在创作主题上均存在着矛盾.这是作家个人与特定历史背景矛盾性和复杂性相结合的结果.剖析此矛盾现象,对研究郭沫若的创作及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诗集《女神》和抗战六部历史剧是他文学创作上的两个高峰,而解放后所写的作品却无人喝彩。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出现,是其“为艺术”与“为政治”矛盾主张在郭沫若身上的具体体现。探讨此矛盾现象,有利于客观分析郭沫若的作品和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本文就郭沫若的诗集,郭沫若的艺术风格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为例,详细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态:华兹华斯的诗是朴素的,不追求新奇,不喜夸张,重视细节的真实,惯于写小人物和微贱的田园生活;而郭沫若的诗,气势如大江狂澜,情境离奇,把“奇人、奇事、奇境”推向极致,感情放纵到了扼杀诗真和诗美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序跋不但是郭沫若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和记录了他整个人生历程;序跋中留下了其思想、文艺观变迁的印迹,是郭沫若思想史、艺术史和心灵史的写照;序跋内容涉及作品创作过程、出版经历以及作品的接受情况等,是全面理解其作品的必备文献。此外,他的序跋写作也有自己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两种失误》的续篇.前后两文作为一个整体,对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失误作了比较全面的评析.本文集中考察了郭沫若在甲骨文字形考释中的另外两类失误:一、误增构件或误减构件,二、误认合体字的部分偏旁.全文一共涉及到十九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现代诗论主体是"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露"说--前者认为诗歌是"自我"情感和人格的表现,后者认为"自我"的情感和人格在诗歌中又应该是以"自然流露"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在学习、借鉴中西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诗论和新诗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比较是中国诗歌欣赏的重要传统。没有比较就不可能有中国诗歌一代接一代的承传。中国现代新诗发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艺术特征必须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加以确立。从郭沫若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新诗对西方诗歌的接受与变异,尽管西方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因为各自的艺术渊源、文化精神及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也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既要用情感去感受情感应和,用生命去感受生命感动,还要对诗歌外在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所蕴含的内在韵致进行把握与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