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教参,对同一文言虚词,出现了前后不统一,甚至矛盾的解释。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中的“其”,课本注为“岂,难道”,教参解释为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教材知识短文,下均省为“用法”)是“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的表反诘语气的副词。“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  相似文献   

2.
《唐睢不辱使命》一开头引秦王告安陵君的两句话:“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对其中第二句目前理解不尽一致,标点也有叹号和问号之别。分歧的重点在“其许寡人”四字。作叹号者多理解为强令语气,作问号者理解为委婉请求语气。前者如南方五省区合编的教学参考资料,将虚词“其”解作“可要”,“一定”,  相似文献   

3.
一、《考纲》要求及命题方式:《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考点:(1)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相似文献   

4.
朱庆和 《新高考》2011,(11):18-20
考纲回顾:明确常见文言虚词的性质与功用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  相似文献   

5.
王俊 《新高考》2008,(10):19-20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里的"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和现代汉语"虚词"的概念不完全一  相似文献   

6.
【考点说明】《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要“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只有 1 8个 :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则、者、之。掌握文言虚词的关键是 :1 分清类别。新大纲规定 1 8个文言虚词 ,大致可分四类 :①介词 :于、以、为、因 ②连词 :而、以、则、然 ③副词 :其、且、则、因、所 ④助词 :之、者、也、焉、矣、乎、哉、与上面所列虚词 ,有的兼有两种以上词性。2 判别虚实。在阅读文言作品时 ,应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利用语境来确定虚词在文中使用的是虚义还是实义…  相似文献   

7.
考点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就是指课内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之、其、而、以、若、然、则、于、乎、焉"等虚词,许多文言虚词常常兼有几种词性,如"之可作动词、助词、代词用。文言虚词,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其用法常发生变化,理解词义时要注意加以区别,结合具体的语境,了解这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于漪课堂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教学片段 师: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这里秦王有两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师朗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他是不是真的要拿五百里的封地去调换安陵的土地啊?  相似文献   

9.
—、常见的文言虚词《全国普通等院校入学考试试说明》共列举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从考查频率看,应重点复习其中的9个虚词:而、乃、其、且、为、以、因、于、之。二、复习经典课文,掌握好文言  相似文献   

10.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高中生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应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具体地列出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常见文言虚词。虽然《考试说明》每年所列的常见文言虚词往往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的《考试大纲》对学生文言知识的要求,明确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理解"是指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确定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常见文言虚词"一般指大纲规定的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中的意义与用法"是相对于词典中的解释而言的,指在具  相似文献   

12.
【考点点击】"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有明确规定: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包括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要求考生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相似文献   

13.
有一道中考题是这样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正确的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虽然) B.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凭) C.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语气助词,表示期望或命令语气) D.两狼之并驱如故。(之:的) 在此题中,一般的学生都可以判断出B和D的解释是错误的。那么,A与C到底谁是谁非呢?  相似文献   

14.
《学语文》2005,(1):40-42
高考要求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而、乃、其、为、焉、以、因、于、则、之”尤其重要,需熟悉其基本义项;另外还需注意“如”“相”“见”“是”等特殊的文言虚词(它们是实词和虚词兼具的多义词)。从重现规律看,  相似文献   

15.
【考点透视】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以来的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相似文献   

16.
廖瑾 《广东教育》2013,(12):9-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仅就广东卷的命题特点和考查重点进行分析,并予以一定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7.
“错意”解     
初中语文第五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对唐睢讲的这样两句话:“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本上对“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注解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错意,注意。错,同‘措’。”这样注解,有点牵强。关键在于对“错意”的理解上。体味秦王的话语,是要托词表达出“我为你着想,你却不为我着想”的意思,以借故责难,施加压力。他先向唐睢宣称:泰国之所圮l灭韩亡魏而让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存者,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肯违背他的心愿(意即没有一并灭亡他)。接下去又反责安陵君: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他扩大领土,而他却要不顺我的心原,是看  相似文献   

18.
【考点说明】“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能力点近几年在高考的复现率为100% ,尤其是对“以”“之”的考核。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为15个 :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高考命题的特点是 :①扣准“在文中的用法”单独命题 ,而且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 ,不涉及特殊用法 ;②结合文意 ,考查虚词的比较用法。同现代汉语一样 ,在文言句子里 ,一个文言虚词的词义是受其词性限制的 ,同时一个词可能有多个义项。虚词通常起到组合、连接、辅助实词而成为完整的句子的作用 ,来体现不同的意思 ,抒发不同…  相似文献   

19.
考点阐释 理解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及作用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的一个知识点。《考试大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高考大纲中常见的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志结构、表达语气等。但它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文言实词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