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面对生态危机、环境保护问题,当代社会的政治家、思想家及环保组织,各有一家之言.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宝库中,又蕴藏着哪些智慧与经验可资鉴于当代人们的思考呢?李远国教授、陈云博士所著<衣养万物-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论>(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11月出版)一书,联系当代生态学理论前沿,对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2.
新思路     
《大理文化》2009,(Z1):2-2
在"生态优先、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和谐安州"的科学发展思路指引下,大理州正积极主动地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新思路、新举措必将引领  相似文献   

3.
佛教寺院,作为僧侣修行的场所,历来被视为佛门圣地灵境;寺院也是佛教传播与世俗社会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寺院建设在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天下名山僧占多”,无论在自然生态抑或社会文化生态方面,佛教寺院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日益受到国家重视。本文从文化生态视角,对朝鲜族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因材致用的营造技术、崇尚秩序的伦理观念、和合共生的功能交融、见素抱朴的简约风格和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生态内涵进行分析,阐述弘扬朝鲜族民居建筑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从古到今人类所创建的一切文化,都是引导人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启迪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希望和理想。文化是指导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灵魂。人类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求真崇善、除邪斗恶。我们一是要认识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二是要遵循"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指向,牢记环保使命;三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与城市文化生态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文化是一种存活于大众生活中的通俗文化,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它在对社会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彰显出弥足珍贵的价值.它以自己拥有的促进价值认同、精神凝聚和品格塑造的功能,为当代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文化支撑,对城市良性文化生态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社会转型,经济浪潮的冲击,民俗文化渐趋衰微.因此,切实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4-94
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5年来累计投入经费2.36亿元。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部还加强了对文化和生态保护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保护。2007年,文化部命名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于“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8.
当今全国性的摄影艺术展览及比赛征稿时.通常分为以下三大类别:1、社会生活、民俗风情:2、自然风光、环境生态:3、人像时装、广告、静物、建筑等。其中“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类主要强调纪实性,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社会风貌、文化生活、科学成就以及其他人文题材。记录世界各民族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如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风土习俗、生产及生活方式和传统艺术等:“自然风光、环境生态”类即通过各种自然景观.表现摄影家的审美追求和独特风格.以环保意识为指导思想,用记录手法再现地球资源、地质地貌和动植物的生态变化;“人像、时装、广告、静物、建筑”类主要表现当代人的风采和性格,  相似文献   

9.
建立“四川藏羌生态保护区”走民族生态旅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藏族、羌族地区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保护长江、黄河源头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出发,结合其开展旅游的实际,本文认为:四川藏族、羌族地区应确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四川藏羌生态保护区",走民族生态旅游之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态文明超越西方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重和谐;社会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追求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双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传统企业文化缺乏对人与自然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思考,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强调经济单位的工具理性,实质是一种物本文化。生态文明视域下企业文化的重构包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确立,顶层设计与底层推动相结合的企业制度生态及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区高品位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在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羌区经济发展和羌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以实现羌族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对社会生态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二重性影响。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强调控,限制和消除其不利影响,增大和利用其有利影响,保护社会生态。为此,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件事情:重视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开展共同目标的协作研究,发挥社会科学的环境保护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民族地区特定的经济文化空间,民族旅游村寨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政治意义。目前,我国民族旅游村寨发展中所出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已不利于村寨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对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比较,从系统层面出发,针对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现实困境,为推进村寨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川盐古道"上,千年的川盐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影响着川、鄂、渝、湘、黔等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本文试图以"生态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以"川盐古道"为纽带的中国盐文化的繁衍史,特别是"川盐古道"对巴文化、三峡文化以及民族多元文化形成的作用;发掘川盐文化的具体形态,梳理一段在华夏文明史上淹没已久却显赫一时的"因盐成城"、"因盐成都"、"因盐成国"的"盐史",以此勾勒出生动的盐文化坐标系,进而提出对川盐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民族最高祭祀形式,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和蒙古民族思想理念的集中反映。成吉思汗祭祀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完善,形成了鲜明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和祭祀传承的唯一性。成吉思汗祭祀,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崇拜长生天、崇尚大自然的心理,成为蒙古民族重视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成吉思汗祭祀,是体现蒙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文化现象,共同的心理素质,使蒙古族树立了崇尚大自然的观念。成吉思汗祭祀的基本理念,包括崇拜长生天、崇拜神灵、崇拜大自然等,对蒙古民族共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使蒙古民族树立崇尚天地人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受成吉思汗祭祀的影响,蒙古族树立了开放、包容、奋进的精神,创造了具有浓郁特点的和谐文化,这种自然形成的和谐文化,必然体现在人与生态的关系方面,即树立崇尚大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理念;成吉思汗祭祀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蒙古族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形成保护大自然的共同心理。成吉思汗祭祀,由诸多祭奠仪式组成。这些仪式中贯穿了蒙古民族崇尚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成吉思汗四时大典中的春、夏、秋季大典,都向苍天大地、山水神灵祭洒鲜奶,祝福草原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的进程令"城市"的界限逐渐模糊,家乡的面貌也不再是童年记忆的模样。继现代化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后工业文明。"复感·动观"作为《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学术主题,一方面隐喻人类进入21世纪的当代生活在社会、经济、文化、技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建设与成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指称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的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复杂的动态的巨系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辩证统一关系,成都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王锟 《华夏文化》2004,(1):39-41
唐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唐代知识分子思想和情感的形象表达。唐诗里生动描绘大自然的诗句,一方面反映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交流、没有倾轧支配、没有阻隔的面向,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唐诗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渗透着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反身而诚”的悟道方式。  相似文献   

19.
论点撷英     
培育多样性的城市文化生态人民日报社主任编辑杨雪梅在2011年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认为:如同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色调一样,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也需要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文明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此世纪之交,越来越多的人士趋同于这样一种共识:20世纪是“工业文明”的世纪;21世纪应当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然而,诸如“什么是生态文明,国家发展战略应作哪些调整”之类的问题,目前似乎还缺乏明晰而深入的研究。为此,笔者不揣冒昧,试着议论一番。 一、生态文明理念及其基本主张 生态文明理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即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 1.狭义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