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0-10
“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框架内的文学讲座“王安忆文学交流会”11月13日在亚马逊中比妇女交流中心举办,张援远大使的夫人王小芳率女外交官和比文学爱好者约50人出席。交流会以访谈和现场问答方式交替进行。  相似文献   

2.
蔡毅  木子 《滇中文化》2001,(1):30-35
置身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文学不但需要面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而且也需要面对全球与全人类;它不光应服务于中国的读者与中国的老百姓,而且应服务于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读者与民众,所以它就得同时肩负起两个向度的使命与目标:一个是民族的文学建设和发展,一个是世界的文学建设和发展,这就要求中国作家在坚持文学民族化的同时也坚持文学的世界化,民族化要与世界化相提并举,相依互补,共同繁荣,因为如果一味提倡文学的民族化,就有可能陷入狭隘封闭自满自足的境地,难以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如果一味强调世界化,放弃文学的民族化,又可能导致丧失自己的根基,丢掉自己的个性和声音,变得不中不西、半洋半土,毫无特色和风格。只有两者兼具,才能既不丢失自己的根基,又能求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锏 《世界文化》2012,(10):54-55
汉语文学中,翻译成汉语的异域文学如果从汉译佛教文学算起,到传教士来华及清末民初“西学东渐”,1949—1978年偏俄苏意识形态文学的汉译,1978年至今偏西方欧美文学的汉译。两千年里汉译异域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名列汉语出版物的异域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了。异域作家在汉语文学语境“竞争激烈”背景下,很多湮没在汪洋的汉语出版物中为人遗忘,但是其中偏偏就有如泰戈尔这样的异域作家能够脱颖而出,超越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4.
“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个文学流派。从1924年兴起,一批浙江作家就承担起了领导者的重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中都推动了“乡土小说”的发展与成熟。尤其是引人注目的“浙东乡土小说作謇群”,他们的创作贴近生活,包含了大量浙东民间的民风民俗,笔法简洁有力,展现了独特的“地方色彩”,为后来更多带“区域色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晚清“文学研究法”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体系的雏形,此法凡41条,规定了文学研究之要义,与“历代文章流别”和“古人论文要言”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体系,最终演变为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中华民族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并想象与创造新的世界与未来。所谓“中国故事”,是指凝聚中国人共同情感的故事,其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  相似文献   

7.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从政府到普通读者都在关心“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除此之外,再加上评论者的狭窄视野(包括中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在内)、译者的错误策略和编辑的无能,中国小说走出去便是“死路一条”。不少学者或隐晦或直接地提醒我们需要有“理论的自省”态度,而不是盲目地陷入“走出去”或者“走不出去”的焦虑,甚至是“走不出去”的幸灾乐祸。  相似文献   

8.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与渗透。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场域受制于世界文学的话语冲击,我们敞开心胸,接纳他者的万千风光.以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作为自己的参照;同时,重返中国文学传统,丰富自身文学实践,以独特的实践参与世界文学进程之中,反之对世界文学施以刺激。既不遗失中国文化的固有血脉.又不脱离世界文学的谱系.  相似文献   

9.
钱穆先生是一位通儒型的历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由于怀抱着"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而常能于人所不经意处发掘高义.<略论中国文学>是先生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一篇文章.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学重在写情,而西方文学重于写事,由此,遂形成了中国文学求简求同、贵通贵袭,西文文学求详求异、贵专贵创的特点,但中西文学之间并无中旧西新之别.这些议论,对于今日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发展,应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杨锏 《世界文化》2005,(1):15-16
根据诺贝尔把文学奖授予“具有理想主义的优秀作品”的遗嘱,按照“授予文学上的先驱者和创新者”、“授予不太知名的优秀作家”、“授予名气很大,同时也颇有成就的大作家”的三大评审原则,200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把他们的世界文学大奖颁发给“不太知名的优秀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以奖励其“小说和戏剧用激情的语言揭露社会陈腐及其压抑力量的荒诞性,并具有正声和反调音乐效果”的文学成就。耶利内克是奥地利的女作家。虽然我国自开国门以来,百年中国文学先是偏向欧美,然后转向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又转向熟知英语帝国文学于细微的地…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人对历史上的“平民文学”大加赞美,是为了彻底颠覆旧的文学传统,并为现代白话文的合法性寻求历史根据;而对当下的“平民文学”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又是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新文化人看来,这同样为建设新文学、新文化所必须。胡适等人不过是将历史上的平民文学、白话文学作为打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学的革命力量、革命工具来看待,一旦文言文的统治地位被颠覆,面对原生态的当下平民文学,新文化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全盘接受。对于平民文学,胡适等人最终采取了与传统文人类似的态度:在鼓吹、倡导它的同时,雅化的进程也开始了。由于力主以西方文学为老师,现代白话文经新文化人“雅化”后呈现出明显的“欧化”倾向。这种欧化的现代“白话文”具有强烈的先锋性、革命性与精英色彩,在精神气质上与“平民文学”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2.
变文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关于它的发生,王重民认为“没有直接受到、或在体裁上竟完全没有受到印度文学的影响”,“变文的产生是汲取了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和当时最通行的新歌、俗曲和诗词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最多产且涉及文学门类最广的作家之一,是“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迄今已出版各类作品一百一十余部,包括52部中长篇小说、29部短篇小说集、8部诗集、8部戏剧集、7部故事集和11部文论。她的作品多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普利策奖、马拉默德笔会终身文学成就奖等。近年来她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所所长、法国文学教授沈大力用法文创作的小说《梦湖恋》,已由法国麦索纳沃·拉罗斯出版社在法国出版发行,此系法国出版界在“中国文化年”期间专为中国作家出版的书籍,该书年初已在中国驻法大使馆内举行了首发式。近日,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沈大力赴法参加了该书在巴黎沙龙的签名售书活动并进行有关中国文化的讲座。《梦湖恋》是沈大力以中国革命烈士后代的坎坷经历及其与法国青年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是他在其中文长篇小说《梦湖情侣》基础上用法文写的,也是他在法出版的长篇小说《延安的孩子》…  相似文献   

15.
吕超 《世界文化》2005,(9):25-27
“织女”意象是指女性“编织”或“纺织”,它是中西文学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在中国农桑社会背景下,它起源于民间传说中的织女原型,多体现温柔、勤劳、善良的传统女性气质;在西方,它则和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以及复仇女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象征着命运、死亡和复仇,血腥色彩非常浓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从时间上说并非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到上个世纪末,应该是从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中叶到上个世纪末这样一个400多年时间跨度的历史过程,它的标志是中国文学经历了对人文主义的呼唤,要求个性解放,对旧制度的批判、摈弃,对吃人礼教的控诉,对人性的剖析及精神的失落、迷惘这样一个复杂而冗长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透露出来的文学主题是,呼唤人性的复苏和个性的解放;价值观念的反传统性;文学中出现了反历史、反传统的“新人”。就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意味着中国文学的分期只能分为古代文学(先秦至明中叶)和现当代文学(明中叶到现在)。  相似文献   

17.
刘畅 《世界文化》2012,(11):34-35
20世纪初,俄国象征派诗歌的全盛时期,出现了以别雷、勃洛克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象征主义者。安德烈·别雷,俄国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其长篇小说《彼得堡》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变形记》一起,  相似文献   

18.
王希 《世界文化》2008,(11):18-19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是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者,他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小说,被称为“作家里的作家”、“拉丁美洲文学之父”。  相似文献   

19.
对联与中国古典小说回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龙 《寻根》2010,(3):95-99
对句是中国文学最为独特也最为精致的特点。其他文化系统中的语言文学也有讲"对"的:日本学者古田敬一在其《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中便曾列举过日本与西欧文学中的例子;美国学者浦安迪在《平行线交汇何方——中西文学中的对仗》一文中亦曾指出,  相似文献   

20.
诗乐一家,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文化。中国人最早的语言、文学、音乐,就是鲁迅所指出的原始人劳动时所发出的“杭唷杭唷”。这种“杭唷杭唷”,按我们今天的概念来说,可以称之为《举大木歌》、《抬大石歌》之类,应归属于号子乐体。这种号子,就是诗和乐的结合。由此,可以这样表述:诗乐结合,为中国文化之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