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各"     
《说文》中“各”释为“异辞也”,但从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其是足趾走向洞穴形.甲骨文字形的下方部件与“臽”“丞”“凶”相同,其甲骨文字形与“出”的甲骨文字形相反。其词源义应为“至”“到”.而在经典文献中其词源义常被“格”或“ ”代替。  相似文献   

2.
格义原本是以儒家、道家经典中的名词、概念去比拟或比配佛教经典中的名词、术语的教学方法或译经方式,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以儒家、道家观念、思维方式阐释佛教思想的方法。“格义”是佛教传入之初为在中土立足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同时对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格义本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格”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格”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格”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格调之论的反思与消解。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格”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4.
具格是指表示工具、方式、材料等的格表现。现代日语中,通常用「Nで」的形式来表示具格(在表示材料时,也可以采用「Nから」的表现形式),而上代日语中则存在“零格”、格助词「にて」「より」「ゆ」「よ」「して」「に」、“以”以及复合格助词「によりて」等多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格即格式、标准。人们常常把语言学习的格分为“入格”和“出格”。所谓“入格”就是学习语言必须学习其语言的运用标准。“出格”就是突破语言运用的常规、标准,对语言有所创新。对于大学生语言学习的格,目前众说纷纭:“语言求个性,宜出格”、“语言有法,入格为贵”。我以为大学生学习语言的格并不能武断地以“入格”和“出格”为评判标准。“入格”和“出格”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代表,“入格”是学生语言“出格”的基础,“出格”是学生语言“入格”的结果。一、大学生的语言还必须入格语言有法是被众人公认的。一个大学生必…  相似文献   

6.
《“格”辨》(TheCaseforCase)一文是美国语言学家菲尔摩创立格语法的经典文献。文章通过梳理《“格”辨》中格、格框架以及深层格等核心概念,重点解读该文中格语法的体系建构。文章认为,《“格”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深层结构中引入格以实现对转换语法的修正,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创立具有普遍意义的格语法体系;《“格”辨》的意义在于将语义和句法结合,开启句法语义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数理语言学角度对“连”字句进行语义解读,发现“连”字句激活了层级性预设或说“格”代数,并运用模型论和“格”代数哈斯图进行了直观展示,也由此将“都”和“也”分化为表示横向总括、类比的“都1”、“也1”以及在层级性哈斯图中表示纵向总括、类比的“都2”和“也2”。从“连”字句出发,本通过对“都”与“也”的句法对立分析入手得出二的语义认知对立:“都”在“格”代数哈斯图中强调上限或下限(即端点);与“都”相对,“也”不凸显端点,而强调哈斯图中段的对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数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连”字句的本质是将层级预设中两个以上的论元映射到唯一的一个值上,形成了一个补集为空集的特征函数。“都”与“也”的语义认知对立不只是在“连”字句中,在让步复句、比较句等其他句式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方面的研究为包括“连”字句在内的涉及“都”与“也”语义认知对立的各句型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汉语介词有“赋格”的作用。介词“用”所标记的格关系主要有工具格、材料格、方式格三种。本文从格语法的角度,运用变换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对后跟体词性成分NP的介词“用”所标记的三种格关系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9.
“四字格”因其含义精深 ,表现力强 ,容易上口等特点 ,成为汉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数字在“四字格”中作为镶字与嵌字搭配 ,构成镶嵌修辞格。文章着重探讨了数字“四字格”的语言形式及镶嵌语义特征 ,并针对数字“四字格”镶嵌格的特点 ,提出了汉英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安史之乱”后,唐诗创作进入到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而在此时的江南吴中地区,却活跃者一批身份各异的诗人,他们以诙谐善辩、潇洒自适、放荡不羁的诗歌创作风格为当时笼罩在盛唐诗歌阴影下的中唐诗歌注入了一股新风,为大历、贞元后的中国诗歌指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皎然《诗式》中的“三格四品”说正是对“吴中诗风”的理论总结,它的形成、内涵和“吴中诗风”是紧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吴中诗风”,不能不对皎然的“三格四品”说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西方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本土的术语进行解释就是近代的反向格义。传统的格义是权宜之计,其对外来佛学术语的解释借用了本土概念,是工具性、启蒙性、普及性的,而专业性、研究性是正统的或主流的近代反向格义。应严肃地反思和讨论反向格义,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与西方哲学概念体系是极其不同的,若在老子之道的解释或定义中引入应然和突然、精神和物质,则使人迷惑。若中国哲学术语用反向格义的方法来进行解释,那么就会说明和自觉意识到其局限性。用西方概念对应中国哲学术语不免会大相径庭,因此,对我国古代哲学术语的解释采用描述的方法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2.
李家富 《文教资料》2014,(12):13-14
“支格阿鲁”文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目前收集到的有关支格阿鲁的文学文本看,其形式越来越多样,其内容亦呈现出复杂的地域、支系、方言等方面的变异现象。研究“支格阿鲁”同源异流的英雄史诗和“支格阿鲁”的其他文学形态,对进一步挖掘古老的彝族文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格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Chom sky的普遍语法——“管约论”理论之一。形态格、抽象格区分不同语言格的表现形式。英语是格形态变化不太丰富的语言,英语的格通过结构格和内在格表现出来,即英语的主格、宾格和所有格。  相似文献   

14.
唐代书论明确提出了“风格”概念。针对不同的书法作品,唐人沿用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意向批评方法,试图以不同的“词”来概括、区分其风格的细微差异。在取法谥法的基础上,唐人通过《字格》的形式,确立了风格论的初步框架。  相似文献   

15.
古人关于文体的认识散见于诸多特定的范畴之中。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意格”说中蕴藏着古代文论家的文体现。谈论诗.离不开“格”.正如谈论诗离不开“意”一样。也由于“格”的义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诗意话语同诗格话语在古代诗文之论中常常交替出现,甚至以“意”为“格”,意就是格,格就是意。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评述大学英语教材译中的翻译实例详细阐述了“四字格”对翻译的作用。中指出,“四字格”的恰当使用能够使译获得如下效果:言传心意,简洁精练,字优美,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  相似文献   

17.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格义"与"反向格义"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容易扩大误解和冲突,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重要概念的"学术权力"就是因(反向)格义而产生误解的明显例子。文章以伯顿.克拉克的相关概念为基础,阐述了中西"学术权力"(academic power)概念背后的语义基础和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剖解了国内"学术权力"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术权力"的分析,也能引发对有关"格义"与"反向格义"方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将模糊集引入形式概念分析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生成的模糊概念数量庞大。讨论了基于模糊形式背景的模糊属性概念格的概念约简,构造出了模糊属性概念格的三种变精度概念格,即经典-模糊、模糊-经典、经典-经典变精度属性概念格,并讨论了它们的关系。结果表明变精度属性概念格的概念数量少于模糊属性概念格的概念数。每一种变精度概念格都保留了模糊属性概念格中相对重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时下美术界不少人士,在艺术创作中,追求“逸气”的较多,而随便翻翻某些画册,也都可观到这类“逸格”作品,因此,可以说,当今绘画界,是把“逸气”作为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最高法码了。观今而思古,这让我忆起了倪瓒,于是萌发了想对这位元末文人画家作品中的“逸气”进行一番论述的念头,以期能起到一丝鉴今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非宾格假说”的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格动词的习得进行了研究。中国学生对作格动词误用的根本原因是对作格动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概念界定。提出把中动语态引入现行英语语法体系、增加作格动词的输入频率和重视作格动词用法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