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尽管事后证明,四川芦山"4·20"强震所造成的灾害远低于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但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它是中国进入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时代后,发生的最大灾难事件,提供了一个意义堪比汶川地震的灾难报道典型案例。作为一名报道的组织者,新华社芦山地震报道中形成的"虚拟编辑部",给我感触尤深。  相似文献   

2.
台英 《文化交流》2013,(6):75-77
风雨千年。芦山有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跩花灯:融合多民族风情,寄托人们美好心愿。地震过后,相信它依然在。芦山地震前不久,我去那里采风。芦山拥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悠久,其中,著名的是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芦山花灯。芦山花灯属于地方灯戏,俗称"跩花灯",据说兴起于汉,盛行于宋,所谓"沿门讴俚曲"(清乾隆《芦山县志》)。当地表演有两个主要角色:一是丑角,也叫"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是旦角,也叫"幺妹子"。  相似文献   

3.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这是在社会化媒体高度普及后发生的第一个举国关注的重大自然灾害。自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兴盛以来,其在社会舆论的形成、引爆和导向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舆论场。在这次地震中,官方微博及时发声使碎片信息更优化,多种媒体互动传播使民间救助信息快速流动。新媒体已经引发灾难性报道的传播生态发生变化,新华社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就利用微信平台实现了前方记者与后方领导及编辑部的高效联动,突破时空限制形成了基于微信的"虚拟编辑部"。但社会化媒体传播也加大了谣言的甄别难度,报道中不乏媒体失范的现象,网民媒体素养的增强也引发了新闻伦理的讨论。因此,媒体要追问监督,政府则要理性引导应对新型舆论压力,使社会化媒体的积极一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五水共治"开拓浙江发展新境界。那些平凡治水人却不平凡的治水故事,深深打动着我们。千千万万治水人让钱江两岸、江南水乡再现诗画意境,充满勃勃生机。"沧桑,我真的没什么好采访的,我帮你找人,具体都是他们做的。"2016年暮春,当我冒雨前往家乡玉环寻找治水的故事,一条微信,让我预感到,迎接我的将是一次艰难的采访。父亲带着我去我小时候常去的河边,他的话让我感动"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这是古志《太平寰宇记》中关于玉环的记载。早在新石器时  相似文献   

5.
与你无关?     
社会上曾流行一句话:"与你无关。"这是我不喜欢的一句话,是一句粗鲁、冷漠的话。也许有些夸大,但我还是要说,世上所有的人可能都与你有关。我还在念小学时,听到一则难忘的故事:一位富家小姐在车内吃香蕉,发现香蕉腐烂不能吃,使随手扔到车窗外面。某穷人家的孩子经过那里,拾起那香蕉来吃,结果这孩子吃坏了肚子,发烧了。当天晚上。富家小姐父亲的工厂发生火灾,物品全部被烧毁。因为当夜值班的  相似文献   

6.
好的外宣品必须明确对象做对外宣传工作,必须看对象。具体到每件外宣品,应明确它究竟是给什么样的人看的。做生意的人不需要听你的历史故事,来旅游的人不想看那么多的机器,爱好艺术的人厌烦那些广告,不喜欢读书的人没耐心读完长文。因此,不考虑对象的外宣品是没有市场,也不会为对象接受的。  相似文献   

7.
灾难报道能够瞬间成就一个媒体,但不符合国际话语体系的灾难报道也能瞬间毁灭一个媒体。我们通过媒体来看世界,世界也通过媒体在看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媒体来看自己。本文作者以某些中国媒体对日本地震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了在灾难事件对外报道中值得引起重视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8.
给儿子读守株待兔的故事,儿子笑故事中的人愚蠢,来访的老友在旁边笑得意味深长。仔细询问,老友淡淡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大学毕业之后,我到南方应聘,很快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干了两年,就已经是一个部门的主管了。在这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消息,我们公司的总经理要到总公司任职,而且要从下属中选择一个接班人!""那你是当仁不让了!"我笑着插了句话。  相似文献   

9.
娄琛 《对外大传播》2008,(12):11-12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众多新闻事件,也因为经历过艰难、悲伤、振奋和坚强后每个人心灵的成长。作为一名中国国家通讯社从事对外报道的年轻记者,这一年我的经历也随着新闻脉搏的跳动而跌宕起伏。这其中,有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风暴般的洗礼,有汶川地震时的挑灯夜战,  相似文献   

10.
我在日本天天看电视新闻,给我的感觉是“日本老有事儿”,好像不知哪天会有横祸飞来,比如,我刚到日本那阵,日本菜地发生了泥石流,埋了14位在现场作业的工人,有关方面努力寻找遇难者的遗体。于是,电视台一天几次地报道寻找遗体的进展情况,今天挖出几具,明天又挖出几具,一直到最后,挖到第13具,感到没有希望了,这才收兵。10几人遇难,一亿多人都来关心,显示了日本民族的一种凝聚力,我作为中国人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问题在于大众媒体对事件报道的量和频度似乎  相似文献   

11.
tonix 《职业圈》2005,(3):46
现在打开电视,翻阅报纸,上互联网,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就是"创业".各种创业的故事,创业的经验,创业的指导文章充斥于眼,使人跃跃欲试,恨不得自己立刻也来创业一回,看看"我能"的年代,到底我能不能.于是各种各样的与创业有关的问题就提出来了,什么"我有十万元,大家看我做什么生意好呢?""我想开个店,大家看行不?"……  相似文献   

12.
成志 《生态文化》2005,(3):36-38
我要讲一个老榆树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老榆树长在我们村西头的碾房旁,据老人们说,老榆树的年龄最少也有三百多年。老人们的祖先见到的就是一人合抱不拢的老榆树。村子里的人挨了一代又一代,老榆树虽然老了,却愈发地粗壮,树皮黑黑的,身  相似文献   

13.
正如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重视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其实百岁老人于友在漫长的新闻生涯中,不仅讲述中国人的故事,而且讲述了许多外国人热爱中国的故事——2016年,新闻界前辈于友先生101虚岁。4月6日下午,北京蓝天白云。我叩开了于老的家门。"欢迎、欢迎!"于老笑容满面,精神矍铄,站在门口迎接我。进门坐下,于老给我沏茶,我连连道谢。于老的女儿递给我一册《走过百年的老爸》。这是早两个月春节期间,于老的子女为父亲一百周岁做的纪念  相似文献   

14.
本刊2008年第6期的封面是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她站在一片废墟之前,拿着话筒进行现场的报道。当时我们只知道,作为央视的记者她也到了地震灾区前方;从她的面容上我们看到了憔悴和坚强。于是我们把她当作地震中媒体工作者形象代言人。后来我们了解到,她不仅于地震发生后次日就去了四川地震灾区,更于6月20日重返四川。她说,如果没有这一次重返,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次赴川是对她灵魂的救赎。回京后,她应允了《对外传播》的约稿。但后来,她的状况同许多从前线回来的人一样,说自己无法提笔,因为脑海中的影像太多、也太难忘了,它们互相叠映着,浓得化不开……可是,电话这一端的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了她的思考。其实赶赴地震前线的记者很多,仅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就派出了五批记者共124人次深入一线展开报道。她两赴四川的经历也不是唯一的。然而我们仍想展现她的心灵轨迹,我们希望"5·12"汶川地震带给人们的思考能够延续。于是在她第二次回京一周后,本刊对她进行了采访。她的名字叫田超颖。  相似文献   

15.
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多有误解。对外报道要善于从普通外国人能够理解、能够对接以及能够触摸的故事讲起。人的故事通常具有可以超越国界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穿透力、冲击力,讲好中国故事,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阿文 《文化博览》2007,(3):10-11
朋友留学德国归来,不但学得满腹经纶,更带回四个经典的教育故事,听来使人感慨良多,深受启发。玩游戏也要节约子弹我租住的是一幢三层小楼,房东名叫玛丽,是个寡妇,一个人带着儿子约翰尼生活。一天,我到玛丽房间交房租,看到约翰尼坐在电脑前正热火朝天地  相似文献   

17.
正法律问题、法治建设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法治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巨大体现。法治报道吸引着各家媒体,对内报道十分丰富,对外报道也不能缺席。大量日常法治报道是一座发现中国法治进步好故事的富矿。外宣媒体有责任去发现这座富矿中外国人听得懂、愿意听、能信服的好故事,更好地帮助世界各国读者了解真实的、丰满的中国,水滴石穿,在国际舆论场逐渐增强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检索《纽约时报》从1930年到2015年的86年间对《西游记》故事的报道,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从报道数量、传播者身份、传播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现该世界主流媒体在西游故事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该媒体在传播内容上从侧重译本的评介、猴王在异国文学中的变异,到猴王故事其它艺术形式再现的过程,为美国受众提供了对西游故事的不同认知方式。考察猴王故事在《纽约时报》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差异,为中国经典文学外传和域外的接受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价值,客观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我第一次到杭州,虽然以前也曾听到和读到过很多关于杭州的故事。和我所期望的一样,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我以《中国与俄罗斯》杂志主编的身份,受邀参加了首届浙江省国际友城媒体合作传播论坛。我们的杂志创刊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当然,在这些年里,我不止一次到中国各省游览、拜访。可是,这是我第一次到杭州,虽然以前也曾听到和读到过很多关于杭州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一个爱唠叨的理发师给马其顿王理发,问他喜欢什么发型,马其顿王答道:"沉默型."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素来怕听人唠叨,尤其是有学问的唠叨.遇见那些满腹才学关不住的大才子,我就不禁想起这位理发师来,并且很想效法马其顿王告诉他们,我最喜欢的学问是"沉默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