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动员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动员工具,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微博动员进程中,其基本构成要素动员主体、动员客体、动员议题及动员载体综合发挥作用,表现为:微博动员主体的"去中心化"增加了动员频率;动员客体的集体认同感促使动员发生;主导性的动员框架议题推动参与者集体行动。分析研究微博动员对进一步加强引导,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博在当下的发展,其不仅成为人们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而且成为社会动员的工具。本文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为例,从社会动员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社会动员的方式、社会动员的客体以及社会动员的信息反馈方式四个方面对微博的虚拟社会动员和传统的社会动员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虚拟社会动员向现实的社会动员转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3,(2)
自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以来,微博平台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在重塑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人们对微博动员活动的积极参与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网络动员呈现出与以往基于论坛、博客、QQ等平台的网络动员所不同的新特点,值得研究者关注。本文根据参与者卷入程度的不同,将微博动员分为线上动员和线下动员两个层次,并试图从社会心理和人际传播两个角度分析微博动员区别于以往网络动员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亚玲 《东南传播》2014,(9):101-10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号召网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可以说,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赋权功能激发了网民的公民热忱,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个体权利自觉,促使网民积极投入公民社会的建设中去。其中,公益慈善组织是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益力量。而网络赋予了民间慈善机构一种新的发展空间与动员平台。本文以"免费午餐"为例,探讨公益慈善中媒体动员、公益动员及情感动员三种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丽 《新闻通讯》2014,(2):18-20
“帮汪峰上头条”的微博引发了网络与现实中的全民关注与参与。“帮汪峰上头条”事件的传播过程反映出随着近年来微博舆论动员的新特点,动员对象从线上走向线下、动员策略开始与传统媒体进行联动等。这些变化使得微博社会动员的话题目益带有社会普遍意义,也使得其动员策略日益多元而具有大众化倾向。在这种新形势面前,传统媒体应当坚守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6.
微博日渐普及使其成为粉丝追星的重要平台,微博对粉丝追星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平台的提供,其更以自身媒介化逻辑重构粉丝交往形式,带来新的互动模式以及交往秩序.以肖战事件为背景,论文探究粉丝社群在微博交往中的日常对话与行动逻辑,阐释粉丝群体动员机制及其互动过程,认为动员机制主要由局外人、情感投入与粉丝站等核心环节构成,背后则体现了粉丝群体在微博特有的互动仪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浪微博平台对雅安地震第一时间段的灾难报道为统计样本,分析微博意见领袖的博文量、博主类型、主题及影响力。以意见领袖的微博信息传递及其与公众互动过程为依据,揭示微博意见领袖的加速传播功能、跨界整合功能、信息净化功能、社会动员功能和社会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13)
本文以一起记者被打事件为例,分析了推动维权活动展开的两个相互交织的因素——微博与意见领袖,并探讨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倡议和利益表达的实践空间。研究发现,微博在S事件动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包括事件直播和可视化,建构群体认同,传播抗争诉求和展开话语博弈等,进而促成了舆论共鸣;"意见领袖型"记者起到了居间联络和组织动员的作用,这包括建构虚拟组织、情绪动员和联络制度性社会资本等。本文最后讨论了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活动的可能性及局限。  相似文献   

9.
郭淇文 《今传媒》2020,29(3):24-28
近几年随着环境话题被频繁提及,环境行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中国本土环境NGO在这些环境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动员效果,越来越多的环境NGO开始利用微博平台来进行动员,进而对微博平台的使用也更加重视。本文以"绿色江河NGO"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其发布在微博平台上的原创微博内容,通过对其发布的内容进行主题内容分析,对其在微博平台上开展的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项目动员行为进行个案分析,对"绿色江河NGO"的志愿者进行在线访谈,来探索当下我国的环境NGO是如何使用微博进行动员,总结环境NGO在微博平台上的动员策略所具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7)
公益微博目前已成为公益事业的主要信息汇聚平台,它直接开展公益活动,发起社会救助,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微博媒介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从基本信息传播与个体的情感卷入、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动因、心理影响转化为社会公益行动三个层次研究公益微博的社会动员机制,引入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试图分析个体从信息接受到转化为行动的心理动因,为公益微博传播中的媒介与人的互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杨洋  周泽红 《出版科学》2018,26(4):12-18
网络动员作为社会动员的一种形式新发展,兼具着双重价值立场.在遵循这一价值判断的前提下,一方面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积极引领国家主流思想凝聚和增益社会现实行动的参与力量,充分发挥网络社会动员的正向引导功能;另一方面,对潜藏社会非稳定性因素的网络抗争动员实施有效规导与制动,促成党政权力与社会力量双向政治互动的良性循环.科学辩证地运用好"引导"与"规制"两种策略,在网络治理全局观视野中加强党和政府的网络社会动员能力,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建党百年当天的"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媒介事件理论的社交媒体时代适用性.通过对发布内容的情感动员策略分析,发现诉诸情绪感染和诉诸身份认同的情感动员策略更能激发网民的关注,对调动网民情感具有明显的效果,有利于传播社会共识性价值,实现社...  相似文献   

13.
张喆 《大观周刊》2011,(39):252-252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突飞猛进,以网络、手机,博客、播客、电子杂志、分众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一变化对新形式下的社会动员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认清这一发展趋势,充分发掘和利用信息网络对社会动员的积极作用,拓展社会动员渠道,丰富社会动员内容,创新社会动员形式,改进社会动员手段,增强社会动员效果,成为社会动员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一件因微博动员而引发的舆情事件中,如果以时间为轴作为研究的主线,那么,它就包括了传播演绎的过程和网友情绪的变化过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舆情的处置过程分为时间处置、过程处置和情绪处置。本文将重点分析微博舆情中的过程处置。一、微博传播的涟漪效应微博社会动员的传播过程有其独特规律。假设微博舆论场是平静的水面,舆情事件好比砸入水面的石头,该"石头"正是发动传播的首帖或称舆论源。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传播过程就如同水面上的涟漪,围绕舆论源呈同心圆扩散,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涟漪式传播。整个涟漪圈主要由支持转发  相似文献   

15.
一、网络动员概述及特点 1、网络动员概述 网络动员是针对于某一利益诉求,以互联网为媒介,面向网络某"准群体",广泛传播信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社会动员手段.[1] 网络动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高速快捷的网络环境使得现代人利用网络实现顺畅的交流,以至促生出新型的社会动员渠道.参与者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结合在一起,在网络中借助微博、微信等工具进行组织与传播,进行没有空间障碍的交流,影响到更多的个体加入到活动中,形成网络动员.[2]  相似文献   

16.
当微博作为社会舆论工具而被受众广泛应用时,这一影响的“双刃剑”效应会被大大强化,促使人们再次审视社会化媒体的正负面效应.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微博在社会动员中所起的作用,如何“趋利避害”更有效地使用微博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微博的本质、微博给社会动员带来的消极影响、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舆论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而提出增强微博舆论传播引导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史帅 《东南传播》2014,(12):84-86
公益组织作为独立于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在环境保护、灾害救助和扶贫助弱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2014年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期间公益组织壹基金开展了"蓝色行动,今天不说话"的活动,在微博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文通过对壹基金活动期间发布的相关博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其在动员策略和效果方面较为成功,但弱化了对自闭症本身的关注,并认为利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进行公益动员仍然无法脱离现实情境。  相似文献   

18.
袁燕 《新闻窗》2012,(3):15-17
一、“钻石模型”取代“倒金字塔” 过去的两年,中国网民在微博上第一时间围观了大学生王凯对舟曲泥石流灾难的报道、江西宜黄拆迁自焚案当事人钟如九的微博以及学者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等活动,让公众充分意识到微博的自媒体和社会动员功能。但是真正让公众清清楚楚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的,还是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财经这样的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9.
王艳 《传媒》2017,(23):91-93
在众多社会议题的舆论动员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间的互动及其效果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动员方式和手段,舆论动员中的媒体互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需要以"公共理性"来引导其中的知识生产和意见领袖、以"舆情监测"来把控谣言信息和特殊的社会动员议题.在这一过程中,谋求互动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管需要有对等地位和伙伴关系,但在效能上绝不应是等量齐观的,那些真正为时代所认可的"主流媒体"和"权威媒体"要在公共讨论中发挥正向的积极作用,规避由舆论动员带来的可能的社会风险,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周凡 《东南传播》2021,(2):88-91
本文对国外社会动员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媒介动员理论的兴起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脉络梳理及特点总结,以期能对该理论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侧重于发生在社交平台上的动员事件,且研究主题十分宽泛,小到日常互动交流,大到政治事件,都有所涉及;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则具有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1世纪初至2010年,学者的研究以传统的大众媒体为主,2010年以后,研究重点开始转向网络社交媒体;在研究主题上,国内学者以温和的"共意性动员事件"为主,且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