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我要的是葫芦》教学片断 师:书上写了葫芦的哪几部分? 生:藤、叶子、花、葫芦。(教师相机 师:看图说说,怎样的藤?怎样的叶子?怎样的花?怎样的葫芦? 生:细长的藤,碧绿的叶子,雪白的花,可爱的葫芦。 师:把这四个词连起来说一段话。  相似文献   

2.
法宝篇     
《红领巾》2009,(7):116-119
紫金红葫芦 天地初开时,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藤上结了个紫金红葫芦。后来,太上老君用它来装丹药。  相似文献   

3.
文贵立意。所谓立意,主要是指写作角度的选择。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堂随笔》中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他以画树为例,说明了一个客观对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表现它,而作者必须选择最适宜“入画”(足以表现“奇”)的某一点,而这一点,就正是作者处理创作素材时所选择的写作角度。  相似文献   

4.
写作角度也就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创作素材的着眼点。明人董其昌在其《画禅堂随笔》中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他以画树为例,说明一个客观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它,而作者必须选择最适宜“入画”(足以表现“奇”)的某一“点”;这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小岛上,生长着一株结实的藤, 藤上有两个葫芦,两个葫芦长得又大又饱满,但个性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4):F0002-F0002,F0003
书是抽象艺术,画是具象艺术,书与画本质上是相通的。中国画一直追求的点线精神,主要是指书法精神。以书入画,画中见书是中国画最厚重的积淀。王永兴作品的最大艺术特色就在于一是以画入书,二是以书入画。书为画骨。  相似文献   

7.
王永兴速写     
<正> 书是抽象艺术,画是具象艺术,书与画本质上是相通的。中国画一直追求的点线精神,主要是指书法精神。以书入画,画中见书是中国画最厚重的积淀。王永兴作品的最大艺术特色就在于一是以画入书,二是以书入画,书为画骨。  相似文献   

8.
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堂随笔》中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董其昌以画树为例,说明了一个客观对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表现它,而作者必须选择最适宜“入画”的某一点,而这一点,恰是作者对作文立意角度的选择,既然立意角度的选择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从多维多向的立意来选择角度,以保持立意的新颖独特、准确深刻呢?我们不妨从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读本中的文言名篇中来找找答案。  相似文献   

9.
正图20《秋韵》作画步骤之一先以勾写结合法画好草虫,草虫的动态要考虑到整体布局,以方便安排景物。图21《秋韵》作画步骤之二以没骨法画叶,趁湿勾染叶筋。图22《秋韵》作画步骤之三画上葫芦,勾写藤蔓。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教师:你们看见过葫芦吗?葫芦结在什么上面?(教师出示葫芦、藤,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藤是植物的茎,有的藤会附着东西向上爬,有的藤会沿着地面向前伸。  〔点评:课前谈话,是引入课文讲读的一种方法。老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观察葫芦和藤的实物,直观演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上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  学生各自小声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教师:这个人种的葫芦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相似文献   

11.
1.葫芦为五出叶,主叶脉为五条.画叶时,以下边的三片为主,以大提笔笔尖蘸浓墨,笔腹着淡墨侧锋泼墨写出主要的三片,另外两笔可画可减.笔上要饱含墨色,充分体现写意画的笔墨韵味.先画出浓的几片叶,再依次画出淡的叶,注意叶的疏密.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一棵大树,它那粗壮的主干笔直 地挺立在肥沃的泥土中,它的枝上长着茂密且 又翠绿的树叶。春天,小鸟儿们都围绕着它打 转儿,人们也很喜欢它。有一天,一个农民在它 的身旁种下了一些葫芦籽,慢慢地,葫芦籽长 成了藤,藤便绕着大树生长。春去秋来,光阴似 箭,小藤已经长成又粗又长的藤条了,它像一  相似文献   

13.
绕口令四首     
华华画画华华种花花开花,红花黄花紫花花。华华花下学画画,画了红花画黄花。画好画,细看画,华华看画乐开花。 葫芦葫芦架,爬葫芦,葫芦开花结葫芦。看葫芦,数葫芦,  相似文献   

14.
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堂随笔》中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董其昌以画树为例,说明了一个客观对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表现它,而作者必须选择最适宜“入画”的某一点,而这一点,恰是作者对作文立意角度的选择。既然立意角度的选择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从多维多向的立意来选择角度,以保持立意的新颖独特、准确深刻呢?我们不妨从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读本中的文言名篇中来找找答案。一、逆向立童,反弹琵琶“文章切忌随人后”。作文时逆向立意,反弹琵琶,“舍人所已取,取人所未取”,往往能达到“皆出…  相似文献   

15.
仿写不是生搬硬套,是自我消化后得心应手的运用。范文只是例子,从中受到启迪,得到点化,最终走向创新,画出自己的"葫芦"。  相似文献   

16.
视觉交响     
面对这独具一格的城市山林,画家竟然像摄影一样将它的全景几乎通盘拿来入画,艺术手法有点四不像,而它的视觉效果,却恰当地迎合了我们的感觉与想象。这有点不可思议!把鳞次栉比的西式洋楼如此满山满幅满满地画出,呈现出一派撤豆成兵的效果,它与传统国画之画一草一石一角,委实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全国文综历史卷(新课标版)第28题如下: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准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相似文献   

18.
文体意识指导下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应结合学段目标要求、学情、文体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依着葫芦来画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庖丁解牛抓关键和融会贯通来创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渗透自觉的文体意识,提升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之一:行走的葫芦花妮在喀什的泽普县城买了两只葫芦,一只给了他,一只送给了我。他用食指在葫芦身子上画了一个门的形状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葫芦,在它肚子上开一个口,可以装很多美元”,转而故作幽默地说,“再装上一个防盗门,就安全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绘画艺术,对中国画的教学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提高中国画教学的地位,平衡课时,建立新的适应现代化标准的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努力做到诗词入画.书法入画,金石入画。要实行远程教学。让世界了解我们.认知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