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的个性千差万别。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不能满足于泛泛而教的水平。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家庭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显得十分必要。一、“因材施教”有利孩子健康成长“因材施教”是教育学上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最早由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创立,经历代教育家的继承、发展与完善,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材施教”指的是针对孩子的个性差异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使个性不同的孩子都得到发…  相似文献   

2.
论个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上的个性教育思想借鉴中外历史上教育家们的个性教育思想,对于坚定我们的个性化教育思想与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中,儒家教育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孔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鼻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思想的教育家。这一思想对今天的个性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孔子能够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因人而教。他能够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因而他的学生成就也各不相同: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文学”。西方古代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心理学认为 ,人的个性存在差异 ,它包括动机、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性格、生理等诸方面。要使受集体教育中的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必须注重个性培养。“因材施教”这一中国古代教学思想中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 ,正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个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教授行为间相互影响的深刻认识。面对语文教学举步维艰的发展困境 ,本人自19 94年起分别在初中、高中尝试进行“分流分层 ,因材施教”的语文教改实验。这一实验以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分组教…  相似文献   

4.
个性问题自古就有思想家、教育家探讨,现今个性及其教育更令人关注。学校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都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作了阐述。本文仅依据《教育心理学》中有关“个别差异”理论和《学习风格论》中“个性类型与学习风格”、“学习风格与因材施教策略”的相关理论,结合近年的教育实践,对个性教育问题作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高峰 《小学生》2010,(7):42-42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倡导“因材施教”,于是有了个性迥异的七十二圣贤,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人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实施个性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宁晓妤 《甘肃教育》2011,(18):37-3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营造一个生机勃勃、个性张扬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一、语文课堂是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见,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7.
学困生转化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缝衣要“量体裁衣”,打仗要“审时度势”,那么育人就要“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这对学困生转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因材施教”历来为教育家所看重。优秀教师总是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教育。与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谈话也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对“后进生”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注意发现学生的长处,寻找其闪光点,想方设法地激励他,言词间注意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一种最有力的刺激。”积极赞扬后进学生任何一个微小的进步,会使孩子勇气倍增,并能调动其潜在的积极因素,使之积极投入班集体的各项活动。人不仅有水平的差异,智力、能力的发展也…  相似文献   

9.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提出,为分层次教学理念的创立提供了基本依据。隐性分层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特征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进行因势利导,从保护学生情感出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遭遇“因材施教”孩子的发展各有独特之处,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在一次家长会上,很多家长开始历数宝宝的种种“劣迹”。最后,他们都寄希望于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差异并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现代的“掌握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也为分层教学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学困生转化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缝农要“量体裁衣”,打仗要“审时度势”,那么育人就要“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这对学困生转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因材施教,不让每个学生掉队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不但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而且始终受到普遍重视。我们要不失时机,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加勇气,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例子来分析一下:我们班有位女孩叫刘阳(化名),长得比同龄孩子稍  相似文献   

14.
一、“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法,始创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孔子教育经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其关键是要对学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因材施教是个古老的命题,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作为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因材施教萌芽于春秋时期孔子的教育实践,距今已有两干五百多年的历史,其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说明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规律。而当今社会倡导的“生本”教育,实质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教育的历史继承和教育的现代发展需要的结合上探讨“因材施教”,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说起分层次教学我们并不陌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与能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将学生划分层次和在课堂教学中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  相似文献   

17.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两千多年来,历代教育家不断继承发展,赋予它的新内涵,它已是古今中外一致认可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被普遍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科教学。何谓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有两则著名案例,一可参阅《论语·先进》,二可参阅《荀子·子道》。从这两则案例可以看出,因材施教解决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思想、方法、策略等问题,是指针对学习者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邢颖 《成才之路》2010,(8):I0020-I0020
“因材施教”是我国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了解学生,以人为本,并由此确定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语文教学追求“千人一面”.这不仅消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泯灭了智慧,加重了负担,而且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朱国荣 《教师》2008,(24):69-69
“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积极的、有导向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也是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把培养理念化和理想化的人才作为核心,漠视学生的个性,将学生束缚在既定的“规矩”和“方圆”之中,使得许多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扼杀。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不言而喻,就是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彰显学生合理的个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的个性呢?  相似文献   

20.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主要从两方面来贯彻因材教的原则,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承认程度的高低,他举例说过:“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所以,他认为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另一方面,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如他对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