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希腊婚姻中的嫁妆源来以久。尽管前古典时代缔结婚姻的主要条件是聘礼,但置办嫁妆亦颇为流行。在古典时代,嫁妆取代聘礼,成为缔结婚姻的主要条件。结婚时能否置办与家庭财富相当的嫁妆成为判断婚姻合法与否的关键之一。古希腊婚姻中的嫁妆反映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嫁妆基金制度。婚姻嫁妆将两个甚至更多原本相互独立的家庭连接起来,融合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命运。以此为契机的嫁妆基金政策,使政府介入到婚嫁事务中来,推动了婚姻市场的繁荣,同时缓解了政府自身的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3.
唐代形成提供丰厚嫁妆的习俗是古代婚姻观念由尚门第向重财婚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唐宋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资助的10贯钱可看作是嫁妆的最低消费,稍微富有之家的嫁妆已十分丰厚,公主的嫁妆约为500万贯,县主的嫁妆约为3630贯。厚嫁的社会风气产生了贫女难嫁、婚姻愆期、卖女娶妇等社会问题。社会和国家主要采取亲友和政府出资助嫁两种措施来应对这种习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女子出嫁所陪送的嫁妆越来越丰厚,通过对比分析华北农村母女两代人的婚姻缔结中的嫁妆问题,探讨嫁妆对于缔结姻亲关系及女子出嫁之后在夫家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家庭是个人道德成长的起点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通过家庭形成的各种关系乃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家庭观念强烈地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以之作为一切社会关系和人伦秩序的原点。道德和德性是以伦理、人伦为前提的,而中国文化认为伦理最深厚的根源在于家族血缘的关系之中,血缘关系为伦理提供了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家族是社会的一层结构单位,家庭是家族的基本组织形式,而这样一个个松散的家庭之所以能组成一个完整而自成体系的家族,其基础在于婚姻和血缘关系,但并不是说仅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作为缔结家族的纽带。在家族形成的过程中会形成家族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社会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又作用于家族本身,使其结构日臻完善、严密。  相似文献   

7.
一、设计思路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更是历史传承的接班人,让他们去调查自己家族的家谱,了解家族的繁衍发展的历史,看看祖先们留下的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这流动的过程,变化的轨迹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对于了解历史,爱家爱国,生发感情,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活动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之间可单独抽离但又相互联系。第一部分为基础课,(以老师为活动准备介绍为主)主要以家族、姓氏文化为核心,通过家庭与家族的区别,揭示家族组成的基础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家族结构的形式等基本常识,重点让学生了解婚姻…  相似文献   

8.
<正>我所说的家族是广义的,其中包括各种形式的家庭和氏族。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人们对家族与婚姻的起源与发展问题,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这主要是受着神学说教的影响,当时认为家长制家庭是从来就有的家庭形式,并把它与资产阶级家庭形式等同起来。但到了1861年瑞士罗马法学家巴霍芬发表了《母权论》一书,提出  相似文献   

9.
方芳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6):35-40,61
通过对《清代朱卷集成》中大量的科举家族的婚姻研究得知,清代汉族科举家族间的联姻,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以孙家鼐家族为例,可看出科举家族联姻的一些地域特色、门当户对以及具有姻亲间存在相互奥援扩大家族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婚姻是人类传宗之大礼。人类的传宗往往与经济技上钩。当男人成为家族的主宰者之后,他们便要确认其血缘亲族,而其子女也乐于确认与父亲的血亲关系,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一经济。前者是为了避免自己用血汗挣来的财产落入外家族之手,后者同样也是为了不让他们将要获得继承的财产被他人所享用。要达到这一共同的目的.最为妥当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婚姻。婚姻是社会所许可的一男一女(或一男数女,一女数男)之间性与经济的结合。它除了男女之间的家庭较为稳定的责任感之外,还包含着配偶之间以及他们与婚姻的产物——子女之间的权利和…  相似文献   

11.
宋时女儿承继家产的现象不少,主要有奁产陪嫁、招婿入赘和遗嘱继承等方式。女儿承继部分或全部家产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或因习俗,或因户绝,或因子嗣不孝等,其中更含有父母的感情因素。  相似文献   

12.
芭蕉箐村苗族普遍存在嫁妆比聘礼多这个礼物不对称的特殊现象,在对该村嫁妆与聘礼做具体调查的基础上,从芭蕉箐村苗族嫁妆的作用、运作机制和社会关联几个大的方面分析调查资料。第一,嫁妆在经济上有着互助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新婚家庭的经济资助、女儿对娘家财产继承、娘家与儿女家互惠三个方面;第二,芭蕉箐区域苗族嫁妆有着自己的运作机制与社会关联,主要表现在婚姻制度与亲属集团支持、身份建构与妇女地位保障、共同体的建构与再生产三个方面。经过以上各个方面的阐释分析,最终凸显出芭蕉箐苗族村嫁妆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春秋诸侯媵妾婚有关问题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羊传》关于“诸侯一聘九女”的记述一直被当作春秋时期媵妾婚的定制、常态。但除了《春秋》所载鲁伯姬嫁宋,卫人、晋人来媵的事例外,难以找到其它例证。《左传》所载多为诸侯娶一国,由嫁女陪嫁蛭或娣。目前著录的媵器中,以一器铭一女,两国通婚为常态。这与文献记载相合。以一器兼铭两女,共嫁一夫的三国通婚为辅。尚未见一器兼铭三女,四国通婚的媵器,这说明“诸侯一聘九女”不是媵妾婚的定制。一般来说,几国通婚就构成几国婚姻政治联盟。  相似文献   

14.
聘礼是缔结婚姻关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是现金、牲畜、衣物、家什等等不同种类的物品。娶亲必先交付彩礼存在于许多民族之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求亲方式。但在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中.较之其他少数民族,其聘礼数目巨大、种类繁多,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已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妾是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的产物,妾制到清代发展到顶峰.妾与家长的合与分与其说是结婚和离婚,不如说是契约的订立与解除.妾地位低贱并且人格不能自主,承担繁苛的民事义务却享受极为有限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概览印度婚姻从古至今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述古代印度人和现代印度人对婚姻的不同看法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概述了印度婚姻从古至今的嬗变。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印度的婚制和结婚方式、结婚仪式、婚姻生活和嫁妆。最后总结归纳印度婚姻的嬗变,旨在让读者更加了解印度的婚姻及其改变。  相似文献   

17.
Competition for a chance to take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began, if we may be allowed to exaggerate only a little, even before birth. On the back of many a lady's copper mirror the five-character formula, "Five Sons Pass the Examinations," expressed her heart's desire to bear five successful sons. Girls, since they could not take the examinations and become officials but merely ran up dowry expenses, were no asset to a family; a man who had no sons was considered to be childless. People said that thieves warned each other not to enter a household with five or more girls because there would be nothing to steal in it. The luckless parents of girls hoped to make up for such misfortune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ir grandchildren by sending their daughters into marriage equipped with those auspicious mirrors.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婚俗中以奴婢作为陪嫁品的现象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先秦“媵妾婚”制即是这种习俗的源头。本文旨在对这种陪房习俗的称谓做详细的爬梳,以期能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做些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