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历一段曲折后,中国书法又向继承传统的方向回归。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出来的。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古典关学的中和之关。分析书法中和之美的形成与表现形式,阐述中和之关对书法学习的指导作用有助于理解传统、把握传统、继承传统。  相似文献   

2.
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功能之一。中国画和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将中国画和书法作为重要内容,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尤其重要。文章结合笔者参加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研修班学习实际,探讨高校将中国画和书法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把传统的书法教学和语文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书法学习认识中国宝贵的语言文字,进一步体会中国悠久的汉字文化;让学生通过练习书法正确认识汉字,体会汉字的结构特点,明白汉字的内在含义和应用价值,从而热爱书法,自觉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瑰宝;让学生通过书法学习提高个人的成长发展和精神文化层次,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本文试就初中语文书法教学的现状、意义等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古代哲学思想,但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越来越忽视手写汉字,更是很少去学习书法,造成目前大学生对汉字的美感意识淡化,书写技能差.而大学生学习书法艺术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学习,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够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塑造他们的灵魂世界,构筑他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书法和传统文学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学科,其实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书法作品借助传统文学的内容增强艺术表现力,传统文学作品通过书法的形式得以展示和流传。书法和传统文学的融合是中国最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作为学生,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书法和传统文学的最佳时期,初中书法教学中的传统文学渗透显得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可通过读诗抄文、书法呈文、书法入评、活动激趣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初中生书法和传统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更确切地说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中国书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凝聚着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青少年学习书法,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学习书法,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培养了其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刻苦自觉的学习能力,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自信、道德情操、性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宏观上讲,对整个社会整体的文化自信,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书法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不仅表现在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面上,而且还表现为汉文化的载体。纵观书法艺术在中国的漫长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书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书法艺术与平面广告设计进行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8.
声音     
<正>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从小学阶段就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粒热爱书法的种子,让书法进课堂,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书写的乐趣,感受汉字的优美,感受书法的魅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势在必行的事,也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程。小学生学习书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当下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9.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书法学习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在书写逐渐被人们遗忘的现在,更应该鼓励大学生拿起笔杆,学习写字,尤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更应如此。  相似文献   

10.
陈著行 《学周刊C版》2019,(7):162-162
中国书法是以文字为创作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门类中非常少有,也是中华"四大国粹"之一,书法进课堂体现了国家重视书法教育的理念。青少年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精华之一。在国家重视素质教育、提倡继承传统文化的今天,中小学生书法学习引起了许多家长的重视和孩子的浓厚兴趣,掀起一股书法学习热潮。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对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A5):39-40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载体,是激发留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甚或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作者试图从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方式出发阐释关于汉字教学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维系中华文化血脉的根,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书法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真正基因。坚持书法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为是非所干扰,不为乱象所迷惑。书法是中国艺术审美的最高代表,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互联网+”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教育新形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书法教学的效率,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书法文化素养。深圳市宝安区下十围小学作为宝安区书法示范校,2021年挂牌广东省书法特色创作与实践基地。在书法的启蒙教育中,学校借助信息化书法教学设备,培养学生自然书写的同时,展现出具有“儿童趣味”的篆书、隶书的拙朴和率真风格。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艺术中,传统书法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是最有特色的,传统书法元素在当代平面设计中显得弥足珍贵,有着审美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中国书法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从这个前提之下不断的发展传承.因此,必须从学习借鉴另外国家优秀成分的过程中在书法艺术展示形式方面开展系统的分析,让中国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艺术领域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明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是一个延续了至少5000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最大限度地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对书法的学习,是提升个人全方位文化素质和精神层次的过程,也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智慧的过程。书法教育是一种技能训练,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教育。书法需要童子功,书法普及应从小开始。书法训练中最重要的毛笔字的训练,应该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书法教育有其独特的规律,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正>书法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学习书法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与丰富自己的过程。所以,在中小学阶段让孩子学习书法,就要培养他们做事专注、善于思考、坚韧不拔的好品行,促进孩子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经过书法学习、浸润过的孩子,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修养与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书法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坚持不懈地练习,同时更需要科学的指导和展示的舞台,《江苏教育》(书法教育)犹如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1,(17):4-5
书法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书法学习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修身养性、磨炼自己。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工具的快速发展使得书法的实用性被边缘化,书法教育也逐步淡出人们视野。而当下,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书法作为民族文化记忆的经典被重新认识,同时书法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书法教学中,如何将书法传承,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教师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文章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生、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器物等是谓“硬件”。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中庸之道思想、克己修身思想等是谓“软件”。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大量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理论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人、学者必备的文化素养与技能。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书家是中国近代社会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他们虽无心于书法但却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成就对当代书法学习、研究以及书法的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鲁迅先生的诗稿,融诗之情与书之韵于一体,以独特的文风气韵和真挚的情感,不仅为书法提供了更为深广的内容与审美空间,而且丰富了诗歌的审美空间,扩展了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我们研究鲁迅先生书法以及精神世界的最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