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胡兰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那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女英雄形象早已定格在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里。笔者上中学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初中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写的就是刘胡兰就义的场景。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云周西村大庙广场上,面对刽子手大胡子张全宝的几番逼问,刘胡兰的回答斩钉截铁,极其彰显英雄气概。如果读者认为留在记忆深处的刘胡兰形象,主要源自课本、连环画、歌剧、  相似文献   

2.
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下,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治安事件等揭露性报道,是否同样应遵循稳定、鼓劲的原则?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许多地市报纸在揭露坏人作恶的报道中。旗帜鲜明地通过报道先进人物英勇斗歹徒,和群众见义勇为两个方面事迹,宣传了好人勇斗坏人,深得人心的思想。被人们誉为新时期的“刘胡兰”的湖北枝江县桂花信用社潘星兰、杨大兰,勇斗持刀歹徒,用鲜血和生命保护国家财产。她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宣昌  相似文献   

3.
刘胡兰的事     
今年1月12日是刘胡兰就义60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位中国共产党烈士名册中年龄最小的女英雄,笔者将搜集的史料整理成篇,讲述一个真实的刘胡兰。一、贫寒家庭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现改名为刘胡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全家有7口人,爷爷刘起成,奶奶石三农,大伯刘广谦,大娘权奴则,父亲刘景谦和母亲王变卿。刘景谦自耕自种40多亩土地,为人勤劳朴实,安分守己。由于长期的清贫与劳累,生母身体虚弱多病,1937年9月,在刘胡兰5岁、刘爱兰不到2岁时患肺结核去世。1940年,胡文秀从南胡家堡嫁了过来,成了刘胡兰的…  相似文献   

4.
去年年底,我所在的学校为了纪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壮烈捐躯的英雄少年——刘胡兰烈士,在图书室举办了刘胡兰画展。我便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及时报道,一气写成了《邓州孙沟小学举办刘胡兰画展》寄给《南阳日报》。不久,稿子便发表了。  相似文献   

5.
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6岁,但在她短暂的生活历程中,曾有过两次订婚的经历和一段真挚的恋情.在过去的宣传中,对刘胡兰的婚恋生活很少提起,可能担心有损于英雄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6.
陈蕾 《新闻前哨》2005,(12):43-43
“文学是人学”,新闻学亦然。人物永远是新闻宣传的主体。 英雄人物是人们的楷模,是一个时代一个历史时期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刘胡兰刑场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勇救朝鲜儿童;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甘当革命的螺丝钉”;焦裕禄为了兰考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进喜为了我国的石油事业艰苦奋斗等等。他们的模范事迹和崇高思想,反映着时代精神,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是鼓舞和教育人们前进的无穷精神力量。 英雄人物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英雄精神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特征。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英雄人物先进典型的宣传,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然  相似文献   

7.
人物消息是以消息形式,报道人物的体裁,有别于人物通讯。大体上有五种写法。一是突出一点。 1947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的人物消息《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约300字),集中写英雄人物就义前的情景,坚强不屈的行动和气贯长虹的对白。至于刘胡兰是如何被捕的,敌人在她身上都用过什么阴险毒辣的手段,刘胡兰的表现又如何,以及刘胡兰的成长过程与素常表现等,都略而未提。由于笔墨集中,就使刘胡兰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活现在读者眼前。二是叙述为主。人物消息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是叙述,其好处是节省笔墨,增加信息量,要做到“略写如灯取影,轮廓逼真”,而不能“细写如镜取影,毫发毕露”。  相似文献   

8.
守护英雄     
刘胡兰怒视敌人铡刀英勇就义,毛泽东称赞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种崇高精神,教育了后代,而当时对解放区军民战斗意志的激励,更是深印人们的心头。1947年秋,豫北解放区掀起大参军热潮。在县里动员大会上,我,一个14岁少年,举起拳头报名。有人发笑:就你,还没枪高。我大声说:刘胡兰只比我大一岁,她……  相似文献   

9.
新闻作品的优化程度,当然首先决定于客观外在的新闻事实。如果没有刘胡兰那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产生不了《刘胡兰英勇就义》那样的不朽之作.但在同时,也不能丝毫小瞧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的重大作用。如果让别人去写焦裕禄,很可能没有穆青和周原写得那么棒。观念一新,思维方式一变,虽然还是那般事实,作品却能别开生面,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0.
吴元栋 《新闻记者》2001,(12):63-63
有 人在《望》杂志撰文说 ,最近去山西晋中地区考察民居 ,途经刘胡兰乡及刘胡兰纪念馆时 ,被处处可见的一幅幅“刘胡兰牌牛肉”、“刘胡兰牌火腿”的广告惊呆了 ,认为用烈士的名字作商品广告不应该。 (见2001.9.24《报刊文摘》)如今看到这样的广告而“惊呆” ,实在有点少见多怪了。我检阅旧稿 ,发现八年之前就已有这样的事 ,而且似乎还要“刺激”。据那时报纸的报道 ,某市的解放碑成了广告牌 ,“碑座赫然竖立卫生巾广告”。一面是神圣的纪念该市解放的丰碑 ,一面是众所周知的物事“卫生巾”。但媒体颇为宽容 ,说碑体挂上广告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