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书推荐     
《大国医改》朱幼棣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定价:39.8元医疗腐败、药物滥用,以及药品回扣和"处方费",直至"板凳费"之类"创收",都是几十年来最糟糕的。作者直面医改前途步步维艰的瞬间,解读新一轮医改的众多细节。  相似文献   

2.
"现在医院作为一个实体,它的全部生存费用、维持、发展费用,基本靠自己的医药收入来养活自己。不要简单讲叫以药养医。"国务院研究室发展司前司长朱幼棣在2011年初出版了一本《大国医改》,该书梳理了我国数十年来医疗制度所出现的问题。在书的前半部分,朱幼棣引用了2008年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在《2008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出版时所说的一句话:中国的医改还没有真正起步,有的人却说什么医改不成功,这种说法显然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格非被认为是学者型、思辨型作家的代言。他这次选择一头撞向硬邦邦的现实生活,粗糙的语言让熟悉他的读者觉得不适,但格非认为“我还觉得不够直接”  相似文献   

4.
著名记者艾丰曾经说过,做新闻犹如挖矿。2011年是三年医改的收官之年。医改究竟改变了些什么?基层群众究竟得到了哪些实惠?医改事关百姓生命健康。医疗保障,是当下一段时期社会民生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更是“新闻富矿”。如何充分挖掘这座富矿,让医改报道出新出彩?  相似文献   

5.
朱幼棣是现代都市硕果仅存的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闻学,艾丰有两部专著,一本是《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一本是《新闻写作方法论》,是前年出版的,是讲新闻写作的。艾丰的新闻作品有个性,他甚至刻意追求每一篇重头作品都不失自己的风格,力求形式或内容有新的突破。曾看到过一些文章,称他是学者型记者。所谓学者型,是说他比较注重对问题的理性研究与逻辑判断;所谓学者型记者,是说他的这种研究的选题用的是记者的眼光,他对研究成果的表述用的是新闻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学者型记者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针对记者的"专家"和"杂家"之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学者型记者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学者型记者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黄叔璥著作用今日流行语汇表述,黄叔璥当属"学者型官员"。他在台巡察的两年间,一方面大量搜集行政史料、了解风土人情,一方面结合所见所闻撰写心得,完成了近九万字的《台海使槎录一》书。此书不仅是他个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传递读书种子”——张金吾藏书观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吾,清代学者型藏书家.其藏书乃为治学读书而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递读书种子"的读书观,成为有史以来揭示出私家藏书活动社会精神含义的第一人.在此观念指导下,张金吾进行借书流布、刻书传世、编总集钩沉辑佚、辑丛书嘉惠学林等一系列泽及当世与后人的藏书活动,极具进步意义,由此亦证明他是一伟大的学者型私人藏书家.  相似文献   

10.
工作始于兴趣,价值源于责任。也正是由于"责任、兴趣"激发了凤凰卫视主持人邱震海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激情。作为一名主持人,也恰恰是责任塑造了他作为一个媒体人的价值。数十年来的主持经历造就了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和人格魅力,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折射出主持人的内在精神境界。他思想有深度,知识有广度,深刻、犀利的现场评论,总能给观众一些感思和回味。有人说他是一名主持人,也有人认为他是一名学者,而他认为自己是一名兼具二者优点的学者型主持人,对于他的评价,他的回应则是:"我的主持风格大家可以探讨,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凤凰卫视独具风格的时政节目主持人,观众对邱震海的认可在于其思想内涵可以艺术地传递给观众,每一次的主持都是走进观众心灵的沟通,以此获得观众情感的认同。前不久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邱震海先生,请他为读者讲述他学者型的主持人生,同时希望他的思想和经验给读者更多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不懂残缺     
徐斌 《新闻实践》2012,(12):F0003-F0003
这是一组来历不明的照片,没有标题,没有出处,甚至没有作者。我在网上再三查找,惟一关于它的注脚是——2011年度最佳照片之"最坚强"(还有最坑爹、最无畏、最父爱等)。它的"颁奖词"是:"虽然他不懂什么是坚强,不懂什么是残缺,但是他却知道面对自己的亲人露出最温暖的微笑,他不是刻意让亲人安慰,而是坚强已经和他并肩同行,不离不弃。肢体上他是残疾的,但是内心中他比我们都要强大。"  相似文献   

12.
在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13名代表中,有位典型的学者型人物,他当时与湖北籍的李汉俊代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会,那年他31岁.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湖南籍人氏李达.李达因个人书生意气,一生三次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是在1920年夏入党,1923年秋退党;第二次是1949年12月入党,1966年8月25日,在李达去世的...  相似文献   

13.
和孙先红老师结识的几年里,每当想起他的脸上洋溢着的真诚而灿烂的笑容,就仿佛感受到他扑面而来的热情,我就会联想到墨子——因为,诸子百家中我最欣赏的是墨子,他的"兼爱"智同孔子,他的"非攻"慧通老子,最让我欣赏的是他的侠士之风,大义  相似文献   

14.
雄踞金陵、名闻遐迩的南京苏宁实业公司,其创始人张桂平总裁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温文尔雅。面对这位文质彬彬的学者型人物,你很难想像,起家时只有十几万元资金的他,十几年后的今天竟然投资数亿元,盖起了国内民营企业首屈一指的高层建筑——28层的多功能现代化大厦。 经济学家把苏宁的崛起称为“苏宁现象”。现在,让我们从张桂平身上来追踪一下“苏宁现象”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5.
评艾丰的《经济述评自析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新闻学,艾丰有两部专著,一本是《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一本是《新闻写作方法论》,是前年出版的,是讲新闻写作的。 艾丰的新闻作品有个性,他甚至刻意追求每一篇重头作品都不失自己的风格,力求形式或内容的新的突破。 曾看到过一些文章,称他是学者型记者。所谓学者型,是说他比较注重对问题的理性研究与逻辑判  相似文献   

16.
编辑是杂家,具有广而不深的知识,这是人们对编辑的普遍认识.编辑也要讲"专",也应当成为学者,即学者型的编辑,这是人们对编辑新的认识,这种认识还在不断探讨之中.本文结合作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认为在学术性很强的大学出版社,学者型编辑对于出版优秀科技图书及专业教材并以此出精品创品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者型编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李雅 《出版科学》2012,(5):99-102
徐调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编辑家,文章以其一生的编辑实践为主线,以他在开明书店的工作为重点,探讨了他作为一名学者型编辑、出版全才和作者知音的编辑特点。  相似文献   

18.
名刊要览     
呼叫奥巴马医生 雄辩的口才是奥巴马入主白宫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他给人一种“能解释和解决任何问题”的感觉。但是现在,医改方案却成了对这两项能力的试金石。解释清医改问题已经很不容易,而更困难的是如何说服民众。在未来90天里,奥巴马需要发挥其所有修辞技巧,说服国会和民众接受他的医改方案。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芳  金建华  董燕萍 《编辑学报》2015,27(6):602-604
期刊的转企和转型给学术期刊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下的继续教育制度不能给编辑注入更多充实和新鲜的养分,难以应对时代的挑战.为了让学术期刊编辑向"一专多能"的学者型编辑转变,必须对继续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真正达到培养和塑造全能型编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韦处厚不仅是虔诚的佛教徒,同时还是晚唐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诗人。他一生酷爱学习,笔耕不辍,著述等身,涉猎甚广,精通儒家经典、佛家经典、诗赋。除此之外,他藏书宏富,多达万余卷,并手自刊校。他是学者型官员藏书家的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