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位教育行政干部曾对我说过,有一次他到某中学视导,想借此机会做一点调查,就随机问一位男同学最喜欢上什么课。这位男同学回答得倒很干脆,只是答案出人意外,他说,“我最喜欢不上课”!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的教师为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张冬云 《语文知识》2014,(12):16-20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语文教师问他的学生,假如给你最后一天上最后一节课,你想上什么课?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一位学生回答:语文课。教师感到很欣慰,面带微笑地问他为什么?孩子的回答让这位老师大跌眼镜:因为语文课度日如年,我想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3.
一位年轻的教师正在教三年级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他在板书课题中的“饶”字时,右上方多加了一点。学生发现了,向老师指出来。这位教师这样回答:“我是有意多加一点,试试你们上课认真不认真。”顿时,全班学生眨巴着眼睛。这位教师对自己的笔误所作的回答对不对?为什么呢?请师范生们思考一下,并欢迎大家将自己的见解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寄给编辑  相似文献   

4.
今年我们学校组织一次优质课比赛,我参加了评课工作。一位高三教师上的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的复习课,在课堂上,这位教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这个问题是“本课测评”的课后作业.教师找了好几位学生来回答.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政治方面的主权丧失、  相似文献   

5.
【案例1】笔者有一次听课,授课教师是一位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的自身素质很好,发音地道,字迹洒脱。由于课前做了精心准备,他显得十分自信:驾驭课堂似乎游刃有余,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信手板书,连体的英语斜体十分“漂亮”。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到了呈现课文的时候,这位英语教师并没有使用早已准备好的录音机,而是让学生听教师本人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笔者观摩了 2 0 0 2年四川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展示会。今将其中的一些花絮奉献给没有参加这次盛会的朋友们。一、注意课前调动学生情绪凡上课的教师 ,几乎无一位在课前是闲着的。请看这位老师的课前准备 :喜欢我的 ,冲我笑一笑。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老师讲“乌鸦和老鹰”的笑话 ,师生好像都更随和一些了。老师又问 :谁的字写得最好 ?学生回答后 ,老师请被举荐的“写好字的同学”去黑板上帮老师书写课题。当时我们想 :是不是这位老师的字写得不好而有所掩饰呀 ?后来这位老师上课后不时的漂亮板书否定了这一看法。身临其境 ,笔者的感觉是 ,这…  相似文献   

7.
[课堂即景]在一节低年级计算教学课上,教师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快速口算练习。坐在我前面的小男孩回答:"8 5=12。"教师狠狠地说:"8 5是12吗?"就没有让这个孩子坐下。这之后,教师每显示一张口算卡,这个小男孩都举起小手,但这位教师一直没再让他回答问题。下课后,我问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8.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让我怦然心动的课堂场景: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被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致当教师向同学们问"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时,这位校长竟举起手说:"我!"这是多么有趣而美妙的时刻啊!  相似文献   

9.
一位老师教学“带分数的减法法则”,当新授结束,有学生提出:带分数的减法,要把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减的结果合并起来,减法变成了加法。这是为什么呢? 这位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与提问的学生进行了一番富有情趣的对话:“老师让你当一回售货员,好吗?”“好。”“老师身边有四元五角钱(板书4元5角),其中四张一元的,五张一角的。要向你买一支3元3角的钢笔,还剩多少钱?”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元5角—3元3角”,教师追问:“我该怎样向你付钱?”“先给3张一元的,再给3张一角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4元—3元,5角—3角”,“现在我身边还剩几元、几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教学中,师问:“4中有几个2?”生答:“4中有2个2”。生答后脸上露出自信的表情。师追问:“为什么是2个2?”这个学生立即低下了头,脸也红了,一直哑口无言地站着。课后,我请教这位老师关于“4中为什么有2个2”的答案,老师感到很难准确地回答,只好离题而言他。我认为“4中为什么有2个2”的问题,学生也许可以简单地回答:“因为4是2个2组成的”。但是学生已  相似文献   

11.
我曾经有幸观摩了一位造诣颇深的教师执教的一节自然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 ,有一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执教的是五年级自然《血液循环》一课 ,课上多数学生积极发言 ,主动思考 ,自主探究 ,上得扎实而生动。最后 ,教师出示一问题 :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何作用?然后引导学生用心读书 ,之后口头回答。这节课中能自己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回答了 ,只剩下几个迟迟不敢举手的同学 ,教师当然了然在胸。当学生读完后 ,教师说想请在这节课上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同学来回答 ,那几个同学就慢慢地举起了手。第一个同学连书都没有看一眼 ,概…  相似文献   

12.
我听一位语文老师教《小珊迪》一课。她在课上竟然引导学生大做数学题,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学习语文的好效果。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时隔已久,我仍然难以忘怀。上课伊始,学生就提出了什么是“先令”和“便士”的问题,教师并不急着回答,而是让学生联系课文讨论理解。学生们通过读课文、讨论,很快明白了“先令”和“便士”都是英国的货币,并从“我”没有零钱,拿出1先令让小珊迪找零,知道先令大于便士。接着,这位教师顺势提出1先令是多少便士的问题。粗心的学生回答4便士,从“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得出答案;稍微细心一点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个月以前,我校曾有位教员在领导学生做大扫除时,打了一个学生,这个同学非常不服气,回到班里就说:‘××老师打我了,我有错他应该给我讲道理,就不应该打我,反正我保证今后上他的课一定说话……’这位老师听到这些话时,不但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检查,反认为学生背后乱讲,破坏了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又把这个学生找来‘训’了一顿。我认为这位老师不能说服教育,指出儿童的错误,而粗暴的进行体罚当然是封建思想作祟,同时也表现了这位老师的无能和不负责,而‘打’的结果是学生说:‘保证今后上他的课一定说话……’。这位教师  相似文献   

14.
书上有这样一则材料:有位地理教师讲到中国四大海产(墨鱼、带鱼、大黄鱼、小黄鱼)时,一个学生忽然问:“大小两种黄鱼有什么区别?”这位教师虽然教地理30年,可从没碰到这问题,只好回答“不知道”。有的人也许会想:这位教师也真够傻的,不会变通,竟然说不知道,在学生面前丢脸。我不这样认为。我以为他这种能够正视自我的品质是值得学习的。也许正是由于他能够正视自己,从不伪装自己,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30余年,才不被时代的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节品德课,我竟突发奇想地想要学生也当一回老师。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兴奋不已,竟也高兴地答应了,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接着,学生们都自告奋勇地推荐自己。当小老师选定之后,这位“老师”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不,是袁慧同学,你要坐好来。等会儿要检查学习效果。”我没有吭声,认真照着学生的要求坐好,心想着,看你还有什么花招。可没有想到,精彩的还在后头呢!这位小老师上起课来竟然也像模像样,还有板书呢!他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他学生们也很积极地回答,那劲头可真让我开了眼界,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后来,小老师将一个问题抛向了我:“袁慧同学,学完这一课之后,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张海迪的什么精神?”听到提问后,我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我们要学习张海迪在病魔面前不低头,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回答得很好!”小老师表扬了我。本以为可以坐下,但这位小老师又冷不防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张海迪一样呢?”我看着这位小老师,只见他正得意地看着我,仿佛又在说:“老师,你不能回答吗?”好啊,得理不饶人了。于是我就将计就计,沿着学生打开的思路,给了学生一个正面的回答:“在我的生活中,的确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  相似文献   

16.
课外功夫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提及一位老教师备课的事,很发人深思。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出色的公开课,博得听课者的热烈赞扬。课后,有人问老教师:“您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回答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直接准备只用了十五分钟。”这位老教师的回答道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备课经验。他所说的“准备了一辈子”,并非说为了上这一节课,要用一辈于的时间来备课、写这节课的教案;而是说,教师平日在读书、接触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社会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知  相似文献   

17.
一次观看学生的征文,有一个班的几篇文章,与本班一位任课教师的字体完全相同,都那样工整、秀丽。我好奇地问这位教师:“你替学生抄的?”他说:“不是,现在这个班大部分学生的字都和我的字一样。”显然,因为老师写一手好字,学生很羡慕,上课在抄写老师的板书时,便有意识地模仿,久而久之,竟与老师的字一样了。 由此想到,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巨大作  相似文献   

18.
最近到一所学校听一节数学课,上课的是一位30岁出头的男教师,上课的内容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上课过程中,教师随机叫了坐在后排的胖胖的男孩回答问题。这位男孩站起来犹豫了一会说:“老师,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考虑好,让我再想一想回答。”这位男教师下意识看了看我,作个手势示意他坐下。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和公开课的课堂上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出现了意外的课例,即当教师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中,突然一位学生提出了教师没有预先想到的问题,或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出的答案教师也没有预见到,于是教师改弦易辙,放弃了原来的方案,以学生类似“奇谈怪论“的问题或者回答为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于上学期听了两位新教师的课。一位新教师了解到这个班的纪律较差,于是刚上课就宣布:“在这节课结束前,我们要评一个红花少年组,下面老师就看哪个组的同学最遵守纪律。”此话很见成效,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有良好表现。下课前,我正猜测这位老师如何开展评比,谁知他却说:“这节课大家表现都不差,红花小组我们就不评了。”到了“以后”,学生对他的话也就不再理睬了。另一位新教师上课时,提问必喊几个尖子回答,于是,举手者寥寥。他大概也发觉这样不妥,就在课堂上反复动员:"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说错了也不要紧。"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