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和刚是当今中国民族歌坛新生的歌唱家,很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青歌赛王子"的美誉,他演唱的歌曲打破了青歌赛开赛以来的最高记录。刘和刚歌曲的演唱多数以流露亲情为主题,因此他的演唱风格具有"以亲情歌曲为诉说,表达歌曲的情感灵魂",刘和刚的演唱情感丰富、咬字清晰、感情真实、风格清新、极具亲和力而富有感染力,加入了现代通俗音乐、时尚的综合性因素。本文结合刘和刚所演唱的相关歌曲,对他的艺术歌曲演唱的风格与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给予学习声乐的人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2.
在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个人单项赛上,肖选手刘和刚演唱最后一首歌曲《父亲》时,评委张也以及不少现场观众都感动得哭了。这首歌为何如此感人?我们看看歌词:  相似文献   

3.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你从《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药》里面的夏瑜、《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某位革命进步学生这四个人物之中,选择一个人物,想象他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今天的中国,在对当前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了解之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坛巨匠林语堂与刘和珍之死有密切的关系,他在鲁迅撰《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之前写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鲜为人知。当时,林语堂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刘和珍是他很喜爱的学生。3月18日早晨8时许,刘和珍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名义请林语堂准予停课一天,以便游行请愿。他当即允准,并告诉她今后如因参加爱国运动而须停课,请及早与他接洽。  相似文献   

5.
<正>李新现,男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任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曾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新时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铜奖、第39届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金奖等多项国内外声乐比赛大奖;在歌剧《爱的甘醇》、清唱剧《戚继光》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我国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称赞他的演唱是"那样的成熟、那样的有气场、那样的有魅力和吸引力"。2011年,《那就是我》李新现DVD演唱专辑出版发行;他曾参加中央  相似文献   

6.
顾颉刚无疑是以五四反传统的精神构筑他的"疑古"理论的。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他才能借助西方的近现代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梳理。  相似文献   

7.
刘和珍,1904年诞生于南昌市,1926年3月18日,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在示威游行中惨遭段祺瑞执政府杀害,时年22岁。鲁迅先生称赞她是“真的猛士”。她光辉而短暂的一生,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1923年夏天,刘和珍以优秀成绩毕业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后升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当时女师大校长许寿裳先生,思想进步、作风民主,他聘请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讲授《社会学》和《女权运动》,又聘请新文化运动的英勇旗手鲁迅先生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刘和珍学习刻苦、认真,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24年2月,封建洋奴杨荫榆当上了女师大校长。她极力兜售封建主义的文化糟粕,重聘前清腐儒为国文学教员,并准备网罗上海滩上的“鸳鸯蝴蝶  相似文献   

8.
龚琳娜所唱《忐忑》一夜爆红,由于其演唱"风格奇特、变化多端",致使她作及其演唱被人们称为"神曲、神人、神表情"。作为中国新艺术音乐的创始者和奠基人,其活跃在当代世界音乐舞台,被誉为"灵魂的歌者"和"真正的歌唱家"。文章从龚琳娜音乐风格的形成、演唱的特点、演唱的内驱力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得出结论:"只有抓住中国传统声乐演唱的精髓,与世界音乐多元文化接轨的新音乐道路才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可行之路,才是屹立于世界演唱之林的法宝"。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10.
课堂实录 师生一起欣赏刘和刚《父亲》MTV视频. 师:欣赏这段视频,同学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感觉父亲很伟大. 师:伟大在哪里? 生:他走很远的山路去砍柴,沉重的树枝压弯了他的腰,只是为了给孩子买一个收音机. 师:你观察得特别仔细,非常不错. 生:我感觉那个父亲像一泓清泉,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相似文献   

11.
叶兆言关注的焦点通常是凡俗人生的生存意义和情感世界,在冷静的叙述中潜藏着对日常情感的思考与困惑。他打破了亲情社会的常规性和有序性,将亲情中不易察觉的异质因素真实地呈现出来:长辈畸形的爱禁锢着子女的自由;晚辈不堪重负只能选择毫无意义的"出走";父亲在场儿女却依然沉迷于"寻父"的游戏;欲望撕裂禁忌通过"乱伦"向亲情社会宣战。叶兆言通过讲述一个个家庭故事,颠覆了传统的理想化亲情,暴露了亲情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变与脆弱。  相似文献   

12.
亲情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亲情意识淡化的表现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对策: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和伦理学教育、逐渐转变家庭教育方式、"说教"同"生活体验"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背景呈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本单元品人与品文要求,结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的散文名篇的特点,我采用了启发与导学的方式。第一课时,主要通过研读文本中对刘和珍的叙述与描写品其人,味其风骨,并总结出解决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相关方法;第二课  相似文献   

14.
词组辨析     
<正> 现行中专语文教材第二册选有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教学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句中为什么要用到引号?从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作者是将自己与刘和珍做比较,从而表达对刘和珍烈士的怀念和赞扬之情.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去掉引导,将会出现一个多义的词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16.
正借用"感动中国"中的颁奖词,引导学生从中品味表达"弦外之音",定会让他们由被感动主动转变为自觉学习借鉴,课堂自然就会情真意切,永远感人动情。一、有效指导,弘扬个性指导学生根据"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精推细敲,不仅能发现感动的要素,更能体味其中的独特情怀。在指导学生阅读揣摩中,多让他们从平凡的事迹中探寻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精神。在必修五第12课《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遭遇的不幸,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相似文献   

17.
郭颂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整理、创作、演唱、推广以东北民歌为首的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唱具有浓郁的东北民族风格,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音乐家。纵观郭颂的艺术人生,不难看出时代精神以及地方文化决定论对他的影响。时代的艺术精神融入了郭颂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中,也让他把"音乐为人民群众而服务"作为自己的艺术信条。同时,东北...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将<风筝>一文放到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开首一课,并在课前提示中这样写道:"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的确,在<风筝>写作前的1919年,鲁迅写过一篇与本文题材相同的文章,题目为"我的兄弟",主角完全是"我的兄弟",文末两段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兄弟的歉疚之情:  相似文献   

19.
自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以来,一直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及技巧的演变历程,从演唱形式的多样化、抒情性到戏剧性、声乐及器乐和戏剧的融合、"戏歌唱法"为主的演唱技巧、借鉴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美声唱法为主的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变迁吸引了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学者的持续关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进入中国大陆地区开展实地研究,他们在丰富个案、深化理论、加强中外学科交流及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方面,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成立的"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汇聚了一批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优秀学者,并搭建了以会议、期刊、数据库以及课堂教学等为主要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术载体,成为北美地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的中心。以"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及其会刊《中国演唱文艺》为中心,考察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国内从事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的重要学者及其作品,从交流互动的视角反思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能够拓展中国民俗学史,以期构建科学的中国民俗学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