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科技服务业在区域产业体系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更高水平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势在必行。通过实证研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国内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四大城市群进行比较,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文  李新庚 《今日科苑》2010,(18):84-84
城市群动力机制的构建是困扰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府际合作治理的客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合作平台,区域协调机制,一体化政策等模式,作为培育长株潭城市群府际合作治理动力机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恩泽  吴开 《未来与发展》2009,30(11):48-51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日益聚焦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城市是城市群竞争力表现的载体,根据城市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河南省内其他地级城市及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发现存在城市群中心城市郑州竞争力较弱、成员城市漯河与开封在河南省排名倒数、城市群整体人才科技教育竞争力水平低下等问题。依据定量研究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基于区域创新的视角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区域创新环境的现实基础以及问题,提出实施对策,既有利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也丰富了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科研发展对经济进步和国家创新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对区域科研竞争力展开评价研究能够丰富理论研究并指引相关实践。以十四五规划中位列“优化提升”范畴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结合TOPSIS模型对城市群整体及其区域内的各省份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城市群科研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为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的格局;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内协调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京津冀在五大城市群中区域内科研竞争力差异最为显著;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二者科研竞争力评价表现虽居五大城市群的下游,其区域内各省份科研竞争力整体实力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6.
何斌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6):102-103,106
构建中原城市群图书馆联盟是区域发展背景下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论证分析联盟构建的策略等问题,为该区域内图书馆的有效融合和共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功能结构有序升级是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论文从核心城市自主创新、生产性服务中心培育、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群内部的紧密配合协作、与国家级城市群乃至世界级城市群有效对接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城市群功能结构升级路径。最后结论为:自主创新是关键,生产性服务业是前提,城乡统筹是保障,配合协作是基础,有效对接是根本。只有同时处理协调好上述五方面关系,才能推动城市群结构功能有序升级。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的形成过程实质是区域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但是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区域非一体化现象,制约着城市群效应的发挥。本文总结了我国当前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四类区域非一体化现象,即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发展规划与实际水平的非一体化、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非一体化、经济发展与制度的非一体化、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功能区的非一体化。在此基础上,从共同市场建立、产业空间演化、制度变迁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途径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引起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中的制度成因,并提出了创新的管理方法,以改善城市群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璟 《未来与发展》2014,(4):22-28,16
在中国追求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群平衡增长要同时实现整体增长与缩小内部增长差距两大目标.然而.区域经济政策对这两个目标实现的促进机制与效果问题却长期困扰着决策层。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城市群经济平衡增长领域的理论与实证文献.按照作用对象将区域经济政策归纳为城市间要素流动、投入一产出联系、技术扩散和转移支付四个维度,发现各维度区域经济政策对城市群整体增长的促进机制与促进效果比较明确.但是对城市群内部增长差距缩小的促进机制与促进效果均存在争议.争议主要集中于政策间交互作用和城市间功能与分工差异。但从经济学框架上对这种政策复合作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而利用系统仿真方法研究城市群发展的文献为考察区域经济政策簇复合作用效果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能力。运用"偏离-份额"(SSM)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将各产业产值增加额分为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而计算相关分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郑州、洛阳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业竞争力较强,其他城市及城市群整体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偏离贡献率及产业竞争力贡献率较低。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进江西省城乡区域快速和谐发展,根据城市群战略对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对江西省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讨论了"珠三角"城市群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对江西城市群构建的巨大推进作用,提出了江西省城市群空间格局构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十四五”时期中国城市群分类治理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城市群将依然是中国推动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当前,中国城市群的发育已经呈现出多样化、所在区域的发展格局日益差异化、服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目标趋于多元化、现代治理方式要求精准化的态势,因此对城市群发展进行分类引导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针对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综合性政策对城市群进行分类指引存在的精准性不足、特色化难以凸显的问题,提出"十四五"时期以"四个专项+综合"的方式,即从规模等级、发展模式、空间组织、资源环境承载力4个方面,对城市群发展进行专项政策指引;同时,对一些普适性、战略性的政策提出综合政策指引,并建议未来将城市群作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当中的一个层级,每一个城市群都应该通过编制规划,以确定其自身的政策包。文章提出了基于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格局、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格局、城市群自身发展规律的3个维度,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助推城市群扩容提质、发挥城市群区域带动作用的3个着力点,以及"管管理者""管资源环境""管生产要素""管营商和人居环境"的4个政策工具的政策分析框架,并对我国城市群进行了分类政策研究。从专项层面,围绕规模等级、发展模式、空间组织、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城市群的类型划分和精准施策;从综合层面,提出了引导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类型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阶段DEA的三大城市群环境基础设施运营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三大城市群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营水平,维护三大城市群的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三阶段DEA的方法,剔除环境变量与随机误差的影响,得到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环境基础设施运营效率。结果表明:环境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差异明显,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运营效率最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次之,京津冀城市群最差;城市群内部纯技术效率发展不平衡;制约环境基础设施运营效率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以“十四五”规划中位列优化提升范畴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结合TOPSIS模型对各城市群及其区域内各省份的科研竞争力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城市群科研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为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的格局;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内各省份的科研竞争力差异最为显著;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二者科研竞争力评价表现虽居五大城市群的下游,但其区域内各省份科研竞争力整体实力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16.
科学选择与分级培育适应新常态发展的中国城市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群体,经历了从城市到都市区、再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最后到大都市带的4次扩展过程。中国城市群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阵地,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也是我国当前与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但我国城市群在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存在着"滥圈滥划、扩容贪大、拔苗助长、无中生有、拼凑成群"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城市群病",具体表现为:城市群的战略地位被过分夸大高估,出现了新型城镇化的"唯群论";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一扩再扩,违背了国家建设城市群的基本初衷;城市群选择过多地依靠主观意志拼凑成群,脱离了发育的最基本标准;城市群的选择培育过多迁就了地方利益,影响到了国家战略安全大局;城市群成为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激化的敏感区和"问题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按照科学标准和客观规律,科学选择并循序渐进地培育城市群,科学认识和理解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客观标准与自然规律;正确区分城市群与城镇群的本质区别,避免在政府文件和学术研究中将二者混为一谈;科学培育和分级建设大、中、小梯度发展的城市群,分层次建设好5个国家级的大城市群、9个区域性的中等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的小城市群;编制好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城市群总体规划;创新城市群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储备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群发育中的主体作用,建设市场主导型城市群,引导城市群顺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经济活力最足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十四五"期间,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面临着区域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人口流动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全球科技合作与科技博弈等诸多挑战。文章在对城市群人口布局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群人口功能布局的特征与问题,认为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必须同步提升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人口功能;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人口功能布局优化的基本方略,并针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提出差异化、针对性的人口功能布局优化策略,以引领"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群形态向更高级、更健康的功能组织模式演化。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形式,如何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促进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本文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区域合作机制视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建立实证模型考察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对其异质性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提高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稳健性检验同样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促进了长三角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原位城市要大于新进城市。机制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可以通过市场整合机制、产业结构升级机制促进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经济联系机制的作用则存在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索罗余值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了山东半岛城市群近年来的科技贡献率,发现该区域科技贡献率总体水平较高,但科技贡献率区域差异较大,不利于城市群的持续均衡发展.提出优化科技资金配置,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人力资源调配机制,调整科技发展政策机制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浙中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城市群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浙中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发现义乌市的综合得分较地级市金华市区高等现象,继而提出了基于评价得分的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即加强"金义"主轴、"义东永"产业整合和加强区域外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